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中医药文化

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发布日期:2025-11-18 17:04: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浏览次数:- 字号: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传承创新发展使命,如何主动拥抱“数智化”发展机遇,并将其转化为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动能,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命题。

  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AI)与高等教育的融合已成为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其对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赋能作用正日益凸显。

  推动“五育融合”教育实践。“数智化”教学实践平台为“五育融合”(五育融合是指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的落地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实践教学创新、AI助教支持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数据驱动的“五育融合”综合评价体系改革等,使素质教育过程更具时代性、科学性和精准性。

  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需求。随着数字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社会对具有数字驱动能力和跨专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着迫切需求。中医药院校应主动对接时代需求,强化对大学生的数字素养、跨学科创新和传承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

  提供虚拟平台支持核心素养培育。通过数字技术可整合全球优质教学资源,并通过虚拟仿真技术高度还原国际化协作场景,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和模拟实践,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资源短板,为提升大学生的国际理解和跨文化协作开辟了新的平台,也为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数字技术赋能的现实困境

  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并非简单的“技术+”,而是需要实现教育生态的系统性重构。当前,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主要存在三重困境。

  数字技术工具化与素养培育深层性的矛盾。数字技术被简单定位为技术工具使用,仅关注知识传递的效率是否提升,却忽视了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层培育逻辑,未能实现“坚守中医思维之本,科技赋能传承创新”。这种工具化的倾向使数字技术未能发挥出“催化剂”作用,未能带动大学生核心素养实现“时代跃升”。

  主体能力断层与技术应用高阶之间的矛盾。教师是赋能的执行者,教师的数字素养关系到数字技术赋能的深度和广度。目前,多数教师存在数字素养不足,由于对数字技术的驾驭能力有限,无法追踪分析学生对中医药理论理解、临床思维发展和跨学科任务完成情况;同时由于教师的数字素养有限,他们制作的数字教学资源也容易呈现“碎片化”“浅层化”的特点,这些都不能很好地支持学生的临床思维训练、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评价体系落后和核心素养发展的矛盾。长期以来,以理论考试为核心的单一化评价体系占主导地位,传统评价体系与高校培养“数智化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有所背离,难以衡量数字驱动下的“跨学科协作”“复杂问题解决”“批判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

  数字技术赋能的路径选择

  通过构建校内育人微生态(内循环)与产教融合大生态(外循环)的“双循环”机制,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跃升。

  在内循环方面,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关联。升级“数智化”教学实践平台。在数字基础设施层面,高校应重点建设智慧教学实践平台及跨学科的AI助教,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在全校乃至全国范围的共享共建,促进教育公平。在内容层面,依托“数智化”实践平台,推进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数字化,既要加强古籍的整理与研究,也要支持中医药活态传承的研究。通过“数智化”平台的深度赋能,促使学生将深度学习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构建教师数字素养进阶培养体系。推出“基础工具操作—AI驱动教学设计—教育改革创新”分层差异化培训;同步通过“专业示范—同伴互助—行动研究”模式,鼓励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将中医思维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集体成长,教师互助,筑牢教育强国根基。

  推动跨学科融合。解决现有部分课程内容陈旧的问题;构建与数字素养相关的教学模块,从增加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加法思维”转化为将“数据养素”培养融入所有课程的“乘法思维”,实现课程体系的系统性重塑,促使学生既能领悟中医精髓,又能熟练运用数字技术。

  基于AI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基于“数智化”实践平台大力推广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利用在线协作工具,组织学生围绕中医药领域的“真问题”,开展跨学科的项目研究,让学生在“真题真做”中实现“做中学”,创建具有“挑战性、沉浸式”的协同学习体验,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以驱动学生医者仁心、中医思维、传承创新、临床技能、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防止和纠正“分数至上”等偏差,构建基于AI的多维度、过程性评价体系。借助AI优势,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实现“大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画像”,动态评估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并为教学改革提供数据支持。同步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与社会评价,实现对大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进行全面评估。

  在外循环的生态协同机制方面,构建“政校企研”协同育人,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或顶尖科研院所共建“中医药跨学科创新实验室”(比如中医AI辅助诊断、中医体质辨识系统等)。通过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将企业的真实项目、技术标准和工程师资源引入课堂,建立“企业出题—师生解题—成果反哺”的协同创新闭环,实现以数字技术为关键驱动力,推动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式的转化:从“单点突破”跃升至“全面发展”、从“传统教学”升级到“协同育人”的两大跨越。

  通过内外循环的协同作用,数字赋能实现“简单工具应用”到“教学生态重构”的质变,促进大学生医者仁心、审美创作、批判性思维、中医思维、传承创新、深度学习、数字驾驭、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解决复杂问题、临床技能、跨学科创新等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