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中医药文化

中医精气学说理论的现代探索

发布日期:2025-11-13 16:37: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浏览次数:- 字号:

  气,也称精气,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的物质基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在认识看待世界和万物(包括人体)时形成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对于现代人而言,气或精气又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和难以理解的观念。因此,正确理解认识气或精气也是正确理解和认识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的基础。

  气或精气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世界上究竟有没有气或精气这样一种物质?气或精气的物质性能不能得到现代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回答这些问题,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的精气学说

  生活在远古时代的人类刚刚从原始的蒙昧中苏醒过来,当他们看到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飞鸟走兽、风雨雷电的时候,肯定会用惊恐而又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他们一定会问:我们生活的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从何而来?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又是由什么构成?所有这些问题,用现代哲学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本原或本体是什么?

  生活在远古的西方人,更多地思考的是世界如何构成的问题,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由各种有形的、实体的、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原子构成的,提出了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子学说。生活在远古东方的中国人,更多关注的却是世界的生成问题,即世界从何而来的问题,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存在于宇宙自然界的精气物质生成,最终产生了中国古代哲学精气学说。

  中医的精气学说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认为人的生命亦是由存在于天地自然的精气物质凝聚而成。作为人体先天之本的精气物质不但具有繁衍生殖的生理功能,还主管着人体的生长和发育,人出生之后的生、长、壮、老、已,都是在精气物质的主导和调节作用下实现的。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言:“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八八,则齿发去。”详细地描述了人的生长发育全过程。

  精气还是人类生命运动的活力之源,是维持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主要的作用和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兴奋推动作用,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如心的行血功能、肺的呼吸功能、脾胃的运化功能、肾的水液代谢功能等都是在气的推动作用下实现。二是温煦作用,气的温煦作用对保持人体正常体温和生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三是防御作用,气能激发人体防御系统的防御功能,使人体产生防病抗病的能力。四是固摄作用,气对人体的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有稳固、统摄作用,可以防止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的流失。五是气化作用,人体物质代谢的运动变化,气、血、精、津、液、形等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都是通过气化作用实现的。

  气与精气的现代认识

  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气或精气这种物质结构存在的有力证据。那么,宇宙天地间或人体内到底有没有如古人所说的气或精气这种物质?如果有,能不能找到气或精气物质存在的证据呢?如果没有,气或精气的实质又是什么?我们今天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观点来看待气或精气这种物质?因此要揭示中医的科学性,探讨和研究气或精气的物质性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如果仅仅是从西方科学物质观的角度来看待和认识中国古人所说的气或精气,毫无疑问,宇宙(包括人体)中是没有气或精气这种物质的。因为西方科学的物质观是一种结构物质观,认为凡是物质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构,没有一定结构的物质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中医的气或精气,那么就必须要在人体内找到气或精气的物质结构。假如说气或精气是一种实体结构的物质,而以现代科学先进的检测手段,完全找不到一点关于气或精气物质结构的“蛛丝马迹”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是西方科学否认气或精气物质性的根本原因。可见,要理解气或精气的物质性,人们就不能够囿于西方科学的结构物质观,而是应该换一个视角、用另一种思维方式来重新审视什么是物质。

  什么是物质?物质是标示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也就是说判断一种存在是不是物质,并不是看它是否具有一定的结构,而是要看它是不是具有客观实在性。在我们看来,世界上的事物不仅以实体结构的方式存在着,还会以一定的方式结成各种不同的相互关系,比如太阳、地球、月球和人等一方面以实体结构的方式存在着,但另一方面,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和月球之间,太阳、地球、月球和人之间等还同时存在着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些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就是它们之间所结成的相互关系,正是这些相互关系把太阳、地球、月球和人联系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而这些相互关系无疑也是一种客观实在,因而也同样具有物质性。

  可见,物质的存在可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态(式):一种是实体的形态,一种是关系的形态,物质的存在是实体存在与关系存在的统一。古人看到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看到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而认为把天地万物或人体等联系成一个整体的就是气或精气。古人的认识或许只是一种天才的直觉或猜想,但我们今天完全可以把古人所说的气或精气看成是事物(物质)之间关系的存在,看成是古人抽象出来的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实体的存在是有形的,故属阴;关系的存在是无形的,故属阳,因此物质的存在就是实体与关系、形与气、阴与阳的统一,这与老子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认识是一致的。

  中医精气学说理论的现代诠释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精气学说的理论认为,气或精气是一种存在于宇宙自然界和人体内的至精至微的极具活力的物质,气或精气赋予自然界中的万物和人体以生机与活力,如《吕氏春秋·尽数》中说:“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圣人与为夐明。”《庄子·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在古人看来,自然界中的万物和人体之所以表现出生机和活力,是由于自然界中的万物和人体内具有精气物质的缘故。

  如果将气或精气理解成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互关系,那么自然界中的万物和人体的生机与活力就是在它们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互关系中产生和形成的。

  认识生命的本质是几千年来医学与哲学追求的重要目标,西方医学与哲学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体现了西方医学与哲学的结构决定论功能观。

  结构决定论功能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认为任何物质的功能都一定有它的结构基础,因此西方医学与哲学将生命的本质归结到蛋白质的结构之中。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还将生命的本质归结到基因,认为一切生命活动或功能(包括人的思维、意识、情感和心理等)是由蛋白质或基因产生和决定的。这无疑是西方科学结构决定论功能观在生命观中的体现。用西方科学的功能观来认识中医精气学说的理论显然是困难的,因为用这种功能观去认识中医的精气学说,就必须要找到气或精气的物质结构基础,并且正是因为人体内有这种物质成分,人体才具有生命的功能与活力。实际上,人体内并没有这种物质结构。

  从本质上讲,生命活力是生命体所具有的一种特有的功能现象,生命功能是生命体区别于非生命体(尸体)的显著标志。然而,生命功能或者说生命活力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呢?不难发现,生命体与尸体几乎有着完全相同的结构,但生命体具有生命的功能而尸体却没有,因而结构决定论功能观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由于生命功能或生命活力不能在人体内找到与之对应的物质结构基础,因而西方科学和医学曾经一度以唯心主义的“活力论”来加以解释。

  活力论者承认生命力是人体的一种功能,但又不能在人体内找到与生命力这种人体的功能现象相对应的物质结构基础,因而只能将生命力这种人体的功能归结为灵魂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所掌握和控制,从而滑入到唯心主义的泥潭,这是由西方科学(医学)的结构决定论功能观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实际上,一个有机系统之所以表现出各种“活”的功能现象,如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人类生命运动的生长化收藏等,并不取决于自然界或人体各结构的组成部分,而是取决于自然界或人体作为一个系统和整体各结构之间所结成的相互关系。中医学将人体的生命功能看成是由人体的气或精气物质所产生,就是说生命功能是在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所结成的相互关系中产生的。生命运动存在于人体各部分的整体联系之中,正是中医学对人的生命本质的深刻揭示。

  生命功能的实质是一种整体功能。整体功能是事物的各个部分在整体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功能,认为事物之间在整体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中能够产生新的功能的观点我们称之为关系决定论功能观。

  关系决定论功能观与中医学精气学说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中医精气学说认为气或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力的物质基础,而气或精气的本质正是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所结成的相互关系,从现代认识的角度讲,生命功能是在以蛋白质和核酸为质料构成的人体的各个部分在整体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中“涌现”出来的。如果我们将人体各部分之间建立的这种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关系看成是“气之聚”,而将人体各部分之间这种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关系的离散看成是“气之散”,那么《庄子·知北游》中的“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就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诠释。

  气与精气是古人虚拟构建的“象模型”

  既然气或精气代表的是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存在,那么它就不可能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然而,按照古人的描述,气或精气又似乎是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的,如《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中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就将气或精气描述成像“雾露”一样弥漫于人全身的物质。如果以此为依据去寻找中医学气或精气存在的证据,我们就会陷入到一个对气或精气认识和研究的误区。

  如何看待古人的这些关于气或精气的描述?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了解中西医学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中西医学的思维方式上,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多论“虚”而不指“实”,西医学的思维方式多指“实”而不论“虚”。

  寻找现象背后的本原或本体是哲学认识的基本问题,受西方哲学结构决定论功能观的影响,西医学总是将人体生命活动现象背后的本原或本体归结为人体的某种实体结构,这是西医学指“实”的思维方式。中医学是一门整体医学,它所研究的功能是人体的整体功能(如人的生命功能、人体各脏腑的功能等),整体功能是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在整体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功能,因而在人体内也就不可能具有某种实体结构的功能主体。

  然而,按照人们的思维习惯,对于一种人体的功能,人们总是希望人体内有着一个与之对应的功能主体,因而对于人体的整体功能,人们就会在头脑中虚拟出一个假想的功能主体与之对应,气或精气就是古人在头脑中虚拟的人的生命功能主体的“模型”。

  既然气或精气是古人虚拟的人的生命功能主体的模型,那么人们就需要对这一模型进行构建。中医学构建气或精气模型的方法是“立象尽意”。所谓“立象”,就是为所构建的模型建立某种“形象”;“尽意”,就是用所建立的模型的形象来解释或说明它的功能、作用及活动规律。中医的藏象学说正是运用人们所建立的气(精气)、脏腑和经络的形象(“藏象”)来解释和说明其功能、作用及活动规律的。因为中医的“藏象”(如气、脏腑和经络之“象”等)总是以某种“象”的形式(如物象、意象、征象、数象和符号象等)表现出来的。

  因此,中医学对气或精气形象的各种描述,实际上是古人为气或精气虚拟构建的“象模型”,而不是气或精气本身的形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