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中医药文化

构建具有“中医药味”的思政课话语体系

发布日期:2025-07-29 09:26: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浏览次数:-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中医药院校思政课建设,要善于将中医药文化有机融入“讲道理”中,积极构建具有“中医药味”的思政课话语体系。

  重塑话语主体,明确“谁来讲”的问题

  思政课话语主体是在思政课中参与话语生产、传播和实践的主要角色。构建具有“中医药味”的思政课话语体系,要解决好“谁来讲”的问题,即构建新时代思政课有机话语主体。其一,思政课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力量。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师要敢于突破教材局限,厚植中医药文化素养,因地制宜用好中医药文化资源,以中医药故事丰富思政课话语库,将抽象理论转换为学生愿意听且记得住的专业表达,更好实现对中医药学生群体的精准“滴灌”。其二,专业课教师积极融入思政课语境。除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外,专业课教师也可走进思政课堂,将中医思维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相连通,将中医经典和“红医”故事纳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案例库,以医理讲哲理,以医德讲品德;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发掘专业实践的育人功能,强化思政与中医药专业的融合,同时以自身的示范引领激发学生共情,在“医道”中彰显思政道理。其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中心主体作用。一方面,将翻转课堂模式引入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走上讲台,结合所学专业主动参与知识构建,实现理论认知到情感认同乃至行为转化的递进。另一方面,依托“大学生讲思政课”等实践平台,引导学生立足中医药讲好身边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让思政课“活”起来。可以说,中医药院校思政课话语主体的重构,关键在于破解传统主体,真正打造“思政课教师领航-专业课教师协同-学生主体参与”的立体化主体。

  厘清话语本体,明确“讲什么”的问题

  思政课话语本体是指思政课的内容本质和价值内核。构建具有“中医药味”的思政课话语体系,要理清楚“说什么”的问题,要在中医药院校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要将普适且抽象的话语本体转化为专业表达,以中医药文化为“药引”促使思政课入脑入心。一要讲好坚定政治理想的大道理。例如以屠呦呦攻坚克难发现青蒿素的历程论析科技自立自强,以中医药抗疫成效彰显“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以艾灸推拿的海外传播佐证文化软实力建设,以中医药走向世界具象化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将宏观理论化为生动叙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教育引导中医药学子增进中医药文化认同,坚定“四个自信”。二要讲好蕴含科学原理的真道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有助于增强理论解释力与说服力,也有助于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学生心中。例如,深挖二者哲学共通性,借助传统生命观讲清辩证唯物论,通过中医药整体观讲清唯物辩证法,引用“调和致中”理念讲清科学思维方法。以叙事性话语服务学术话语,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三要讲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道理。把握中医药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同构性,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功能。以“大医精诚”理念链接当代“敬业”精神,以“仁心仁术”彰显历代医者职业操守,以传统药铺“戒欺”准则阐释诚信观,实现中华传统医德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转换。打造具有“中医药味”的思政课话语本体,即用“医者故事”讲清“天下大势”,以“小处方”阐明“大道理”,培育德术双馨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

  重构话语介体,明确“怎样讲”的问题

  思政课话语介体是指思政课中的媒介载体、表达形式和话语语境等,它直接影响着话语传播效能。构建具有“中医药味”的思政课话语体系,要处理好“怎样讲”的问题,即形成话语载体、话语形式和话语语境之间的动态适配。

  一是以话语载体的多元融合,使中医药叙事“看得见、摸得着”。把传统课堂载体与现代技术媒介相结合,将中医药经典及中医药文化通过短视频、人工智能(AI)问答等方式映射至思政课堂,实现浸润式教学。

  二是以表达形式的专业呈现,让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有趣味、有温度”。在课堂理论阐释中,凸显特色化呈现,建立“中医药+”思政案例库,精选经典医案和中医药典故以案说理,启发学生将中医辨证思维连通思政课学习。在实践课环节,突出融合化设计,如将中医药专业科考活动与思政课相结合,在实践参与中体悟“红医”精神;开设虚拟现实(VR)文化体验课,开展中医药故事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活动,强化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

  三是以话语语境的融通营造,让价值观教育“真感知、真认同”。这不仅要求将中医药作为文化语境构建的载体,更需融通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历史语境和时代语境。例如,梳理从《黄帝内经》到抗疫实践的文化传承脉络,让学生在与先贤的“隔空对话”中坚定传统文化自信;聚焦中医药在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的当代价值,帮助学生开拓宏大视野;以青蒿素研发、抗疫“三方三药”等鲜活案例诠释科学报国的情怀和担当。在宏观与微观交织、历史与现实交融的话语语境中,既彰显中医药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帮助学生在具有“中医药味”的思政课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价值内化,实现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效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