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中医药文化

以中医药智慧涵养校园风清气正

发布日期:2025-07-28 09:43:5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浏览次数:- 字号:

  中医药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与哲学智慧,与廉洁文化具有很多相通相融与相互促进之处。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主张“气血充盈,经络通畅,则百病不生”。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如同人体生命系统,构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校园清廉生态,需以“血”为根基、“气”为驱动、“经络”为通道,通过“养血、补气、通络、固本、培元”五维联动,促进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推动清廉学校建设全面提质增效。

  养血:完善制度——夯实廉洁根基的“阴血濡养”

  中医认为,血主濡养,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濡养、载气、安神等重要作用,血与气相互依存。通过“血”的濡养、载气、安神之力,可以将高校廉洁文化建设中离散的规则条款转化为系统性的制度规划,重塑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制度根基,推动高校廉洁文化建设“血脉通畅,浊毒难侵”。在基础制度覆盖上,要充分发挥“血”的濡养功能,制定《师德师风负面清单》《科研经费全流程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以制度的全面覆盖保障组织机体的“营养供给”,避免廉洁治理的“局部失养”;在制度衔接机制上,要充分发挥“血”的载气功能,通过制度与机制的血气互根,将高校廉洁文化制度嵌入到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全流程,形成“血载气行”的协同效应;在柔性制度设计上,要充分发挥“血”的安神功能,以制度明晰性化解“内耗焦虑”,使廉洁行动从“被动遵从”转向“心神安定”。

  补气:健全机制——激活廉洁生态的“气机推动”

  中医认为,“气者,人之根本也”,具有推动、防御、温煦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通过“气”的推动、防御、温煦之力,可以将高校廉洁文化建设中分散的各种制度升华为有机协同的生态机制,重构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动力系统,促进高校廉洁文化建设“风清气正,蓬勃向上”。在动力生成机制上,要充分发挥“气”的推动力,建立高校廉洁文化考核与职务职称晋升挂钩制度,将廉洁表现转化为职业发展动能;在风险防控机制上,要充分发挥“气”的防御力,构建廉洁校园动态监测系统,实时阻断廉政风险,充盈卫气,防范“贪邪”入侵;在正向激励机制上,要充分发挥“气”的温煦力,建立健全“清风标兵”评选机制,对廉洁典型给予荣誉表彰和资源倾斜,激发崇廉尚洁的内生动力。

  通络:强化宣传——疏通廉洁教育的“经络传导

  中医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具有沟通、运行、传导、调节等重要作用,可以维持着机体的协调统一。通过“经络”的沟通、运行、传导、调节之力,可以将高校廉洁文化建设中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构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信息高速公路”,促进高校廉洁文化建设“上下贯通,内外协调”。在信息公开透明上,要充分发挥“经络”的沟通功能,构建“双向传导、多经联动、气血和畅”的廉洁信息生态系统,在廉洁信息平台的双向互动与管理部门、师生的多主体协同下打通廉洁信息脉络,确保廉洁数据如经气畅通无阻,避免“经络不通,百病丛生”;在扩大宣传渠道上,要充分发挥“经络”的运行功能,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各种渠道,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廉洁宣传,确保廉洁信息“周流全身”;在榜样示范引领上,要充分发挥“经络”的传导功能,在正向激励机制的引领下,选树和宣传廉洁从教的先进典型,以榜样的示范引领激发和传递廉洁意识,引导广大师生自觉遵守廉洁规范;在舆情引导与风险防控上,要充分发挥“经络”的调节功能,加强对校园舆情的监测和引导,及时回应师生关切,对腐败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处置,避免负面舆情发酵,同时,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风险防控,维护校园和谐稳定,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固本:开展研究——深植廉洁文化的“先天之本”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具有藏精固本、主骨生髓、主生长发育、主生殖繁衍等重要作用。通过“肾”的藏精固本、主骨生髓、主生长发育、主生殖繁衍之力,可以滋养高校廉洁生态的“先天元气”,实现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精足髓满,正气自生”。在理论研究深化上,要充分发挥“肾”藏精固本的功能,深入研究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特点和发展趋势,以理论研究的透彻“固本培元”;在问题导向研究上,要充分发挥“肾”主骨生髓的功能,聚焦高校廉洁风险高发领域和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使“髓海充盈,筋骨强健”;在持续性跟踪研究上,要充分发挥“肾”主生长发育的功能,开展“高校廉洁文化建设X年观测计划”,建立廉洁文化建设动态数据库,分析廉政教育长效性,持续推动高校廉洁文化的治理效能,避免“早衰式”短期效应;在创新性基因传承上,要充分发挥“肾”主生殖繁衍的功能,注重廉洁文化的代际传承,守正创新,激活廉洁文化基因,注重话语转换,孵化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新型治理范式。

  培元:进入课堂——培育廉洁基因的“后天之气”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谏议之官”,具有运化水谷、升清降浊、化生气血、主肌肉四肢等重要作用,是“气血生化之源”。通过“脾胃”的运化水谷、升清降浊、化生气血、主肌肉四肢之力,可以如脾胃般将文化精微输送至师生的“四肢百骸”,又以“气血充盈”之力滋养其“正气内存”,最终实现高校廉洁文化建设“脾健胃和,邪不可干”。在课程内容转化上,要充分发挥“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廉洁文化有机融入到各门思政课中,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像“五谷滋养”般持续浸润,将文化养分转化为学生的廉洁认知;在案例教学上,要充分发挥“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根据案例的正反面激励警示作用,设计正面“升清”模块与反面“降浊”模块,培养师生对腐败的“辨证施治”,帮助师生明辨是非,强化价值选择能力;在跨学科融合上,要充分发挥“脾胃”化生气血的功能,根据课程性质及特点,挖掘各门课程中的廉洁文化元素,把党风廉政建设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廉洁教育的紧密结合,培育师生知行合一的“廉政气血”;在实践教学延伸上,要充分发挥“脾胃”主肌肉四肢的功能,将课堂教学外延至课外实践,让廉洁意识转化为师生的廉洁行动力,实现“知行力”的“四肢强健”,推动廉洁教育“入耳”“入心”“入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