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中医药文化

推动劳动教育 贯穿中医药人才培养全过程

发布日期:2025-07-22 10:01: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浏览次数:- 字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中医药人才培养,是中医药院校落实国家劳动教育政策重要的课题。中医药院校拥有得天独厚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可依托当地的中医药文化资源,结合专业特点,以“四个全面融入”为抓手,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有机渗透劳动观念,有序提升劳动素养,有效提高劳动技能,有力提升劳动精神,从而促进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全面融入中医药文化课程,有机渗透劳动观念

  打造中医药文化思政品牌,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中医药文化课程建设,加强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与思政载体建设,有利于积极构建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劳动观教育。

  一是结合课程思政,融入劳动教育。为实现劳动教育与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中医药院校可积极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夯实课程思政,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在发展需求上的多样性,开展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活动。如依托中医药种植园,开展草药种植与培育、草药的采摘与辨认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二是结合思政课程,渗透劳动观念。中医药院校可将中医药文化中的劳动价值观有机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美丽”“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等观念。另外,中医药院校还可以通过开设劳动大思政课,如举办优秀校友励志报告会、大医文化讲坛等专题讲座与报告会,让“平凡的岗位一样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劳动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鼓励学生扎根基层、奉献社会。三是创新网络思政,传播劳动真理。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积极宣传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药圣李时珍的问诊、寻药、尝药事迹,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校园文化氛围。例如综合运用校园网、抖音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广泛宣传古代名中医、当代地方名老中医、优秀校友的劳动榜样事迹,生动阐释他们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理念的,又是如何在中医药领域干事创业的,勉励学生做新时代奋斗者。

  全面融入中医药校园文化,有序提升劳动素养

  坚持“五育并举”,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中医药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劳动、志愿服务、公益实践、心理健康等活动,有利于引导医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健心。

  一是创建文明宿舍,促进以劳树德。中医药院校可以依托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洁校行动之中。充分发挥宿舍的育人载体作用,可以更好地让中医药文化深深植根于医学生的日常劳动实践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指导社团竞赛,实现以劳增智。例如指导学生开展急救培训、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美容养颜等以实践为主的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劳动创造力。中医药院校可以积极推进“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即将岗位需求、课程体系、技能竞赛、职业证书四大要素深度融合),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融”,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职业技能大赛,促进学生临床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三是做好志愿服务,助力以劳强体。组织学生前往街道、社区、学校开展八段锦和太极拳教学、关爱老人、文明劝导、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传播中医药文化,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锻炼学生的强健体魄。四是参加公益劳动,升华以劳育美。鼓励学生围绕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参加公益劳动,如为重点建设项目工程工友们提供了义诊、推拿、艾灸、贴敷等中医药服务,为马拉松选手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体验,让学生从多个层面感受到不一样的劳动之美,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五是展现艺术风采,深化以劳健心。中医药院校可将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通过中医药手工艺术制作活动,如开展中药泡脚包、香囊、艾草养生锤手工制作,以及中药贴敷等实践,帮助学生以劳健心、缓解压力,引导同学们以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面对生活。

  全面融入中医药校社合作,有效提高劳动技能

  发扬中医药文化工匠精神,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中医药校社合作建设,通过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

  一是通过校院合作,凸显爱岗敬业。中医药院校可依托多家中医医院,加强校院合作与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开展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灸法运用,或协助医生查房、照顾患者等劳动实践,让学生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育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二是强化市场导向,助力创新创业。为帮助学生提升劳动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培育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中医药院校可通过拓岗访企、校企合作,开展就业创业理论与实践教育,帮助学生分析市场需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举办与市场需求接轨的中医药职业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力。通过选拔优秀老师指导创新创业大赛,帮助学生创制精美的中医药手工作品,提升创新创业意识。通过药材成品培育、中医药手工艺品制作、中医药作品绘画等,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增强学生的劳动成就感,激发创新创业动力。三是依托社会平台,追求精益求精。通过中医药文化进医院、进基地、进社区、进养老院,帮助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进而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例如,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到中医诊疗的各个环节,通过观摩、操作和与资深医师的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校外药用植物园为平台,通过课程改革、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等,带领学生在校外开展中药种植、中药炮制等劳动实践,有利于从多层面、多角度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劳动价值引领;以养老公寓为阵地,多措并举,通过鼓励学生到养老院运用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灸法及食疗等传统中医技艺开展中医特色护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全面融入中医药素养测评,有力提升劳动精神

  实施中医药劳育综测工程,将中医药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平时评价和综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健全劳动素养评价机制,有利于发挥中医药劳动素养评价的育人功能。

  一是注重平时评价,凸显敬业精神。中医药院校可将表现性评价与档案袋评价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关注文明宿舍创建、中医药竞赛参与、中医药志愿服务参与等学生在日常劳动教育实践中开展中医药服务与创作的现实表现,注重从学生的敬业态度中把握其劳动精神。如实记录学生的中医药服务与创作情况,收集、整理、选择代表作,并将其纳入综合素质测评档案,作为考评依据。二是强化综合评价,提升奉献精神。中医药院校应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素养、劳动精神等创新与实践发展状况,以及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健心方面的典型行为进行综合评定,侧重评价学生在中医药服务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体验中医药服务与劳动的社会价值。如可建立创新机制,对学生的中医药志愿服务、中医药公益劳动等行为,开展志愿者星级认证,评定学生的劳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奉献精神,中医药院校可将星级认证结果作为毕业依据之一。三是探索增值评价,追求工匠精神。增值评价作为一种改进评价的手段,具有进步德育的功效。为发挥增值评价的示范引导功能与反馈改进功能,中医药院校可将学生中医药服务的劳动素养增值监测纳入学校德育质量评估,定期调查学生的中医药服务劳动素养状况,注重对学生在发扬追求进步、追求精益求精等方面的工匠精神,以及劳动观念、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劳动品质,进行增值监测与量化评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