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中医药文化

科学规范中医药教育人工智能应用

发布日期:2025-07-16 09:22: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浏览次数:- 字号:

  寻求人工智能赋能是数智时代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前的中医药教育中,人工智能已在中医药知识图谱库建设与检索、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与教学内容供给、‌中医药典籍智能化处理与应用、‌名老中医经验整理与隐性知识挖掘等领域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人工智能发展尚不完善,其在中医药教育中的应用也刚起步,亟须加强规范。规范中医药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必须坚持科学的原则,避免人工智能滥用与异化。

  坚持中医药教育主体性原则

  将人工智能引入中医药教育,是用人工智能助力中医药教育成效提升,而非用大数据算法替代中医药独特的诊疗理念、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在二者关系中,中医药教育是主体,人工智能是服务于中医药教育的工具。在中医药教育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必须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等中医经典理论为根基,理解和尊重中医药天人合一、整体观、司外揣内、取象比类和形神一体的独特思维,避免用数据逻辑强行解释或替代中医药核心思想。坚持中医药教育的主体性地位,要求理顺中医药教育和人工智能的关系,用人工智能演绎和阐释中医药教育的独特性,以中医药教育凸显人工智能应用的鲜明特色,防止本末倒置。

  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原则

  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是中医药教育面向未来、开放包容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大大提高了经典古籍挖掘、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效率,也为探索模拟诊疗、个性化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可能,开拓了新的学习渠道和学习形式,使古老的中医药教育焕发新的生机。人工智能为中医药教育注入了新活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抛弃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历史悠久的中医药教育实践中,经典著作诵读、师徒口授心传、临床亲身实践等教育形式对夯实学生的中医药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增强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都至关重要。如果说人工智能在提高中医药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性、亲和力方面有独到的优势,那么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建构学生的中医药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则有着难以替代的价值。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才能更好地吸收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势和人工智能的长处,实现优势互补。

  坚持精准辅助而非替代原则

  在中医药教育中,人工智能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代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议题。这一议题的实质,是如何科学定位中医药教育中的师生和人工智能的角色,这是规范中医药教育中人工智能应用的前提。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三重使命。一名教师,倘若只授业、解惑,而忽视传道,至多只能是“经师”,而难以成为“人师”。“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授业解惑更多聚焦于“术”的层面,难以实现学生人格的完善。中医药教育秉持“大医精诚”的目标,要求培养的医学生不仅专业精湛、精益求精,在品德上也要至诚至善、堪当模范。人工智能基于海量数据基础上的复杂运算,在授业、解惑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但是在传道上力有不逮。在学生学习中,逻辑思辨和反复试错是深化对中医药认识的重要途径,师生互动不仅有助于教学相长,学生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人格魅力的浸润。倘若学生过分依赖人工智能提供的解决方案,就缺少了必要的基础训练。因此,在中医药教育中,要明确人工智能的能力边界,将人工智能定位为辅助精准教学的新兴工具,可用于减少教师的重复性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增强临床实训的实效性和管理决策的科学性,而不能代替‌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辨、医生的临床决策和人文关怀。人工智能非替代性的角色定位,意味着在中医药教育中,教师依然是教学的首要角色,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学生依然是学习的主体,专业的基础训练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依然不可或缺。

  坚持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问题是人工智能发展之路上的悬顶之剑。人工智能之所以“聪明”,在于它通过海量数据的学习和训练,提高了运算的准确性。为追求更好的性能,人工智能需要收集大量个人信息。与其他数据相比,中医药教育中人工智能应用所使用的数据更加私密,关乎患者的隐私权。如何科学界定患者信息采集的范围,如何存储这些私密性数据,如何避免人工智能在挖掘和分析数据时造成敏感信息暴露,都是必须回应的信息安全问题。因此,在信息采集、存储和分析中,要遵循知情同意和最小必要性原则。根据教学工作需要,在患者同意的基础上采集最少的数据,并对涉及患者隐私的数据进行脱敏处理,采用差分隐私保护等技术保护数据安全,确保敏感信息不可逆匿名化。

  坚持伦理性原则

  从技术层面看,人工智能基于纯粹技术框架搭建,似乎是中立的,但是在现实应用中,它可能因为运算规则不透明、价值取向偏差或者监管不力而导致有害后果,在中医药教育中也可能出现这种现象。这一方面源于工程师的固有偏见、歧视等伦理问题,另一方面源于人工智能应用带来了新的伦理风险。人工智能由工程师设计,不可避免地带有工程师的价值观印记,工程师的主观偏见通过代码编辑和模型设计融入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解决主观意图和选择问题时,其决策过程所依赖的运行逻辑和价值判断主要来自算法工程师,一旦工程师歧视特定对象,而算法所包含的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令工程师产生偏见的信息,就可能成为诱发人工智能歧视的标签。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作为新事物,在中医药教育中的应用可能导致师生对人工智能过度依赖而削弱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保证人工智能应用的科学规范,要加强对中医药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审查。将人工智能引入中医药教育之前,联合专业课程教师、伦理委员会成员、人文课程教师、人工智能工程师、临床医生等不同主体,对人工智能算法的透明性和可解释性进行验证,杜绝算法歧视,避免“黑箱”决策。在教学中,要加强对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二次解读”和“人工校正”,组织学生研讨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引导学生认识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与真实临床案例的差异,确保伦理考量始终贯穿于中医药教育的始终。重视合伦理性,才能避免中医药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价值失范,避免偏离立德树人的方向。

  坚持实效性原则

  人工智能作为当下科技发展的热门领域,各个行业都主动寻求其赋能。中医药教育引入人工智能,顺应了科技发展的潮流,但这不应是哗众取宠、徒有其表,而必须以提高教育成效为导向。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中医药原始创新能力、临床胜任力等指标是评价中医药教育成效的重要维度,也是中医药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着力点。中医药教育人工智能应用,需聚焦影响教育成效的核心要素,围绕中医药教育的重点、难点、堵点,针对性地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渠道、新方法,提高教育的精准度、个性化,优化教育成效。注重实效性,是以目标达成为导向,关注点从形式创新转向教育成效实质改善,以免盲目跟风。

  规范人工智能在中医药教育中的应用,关键在于‌平衡赋能与守正的关系‌。坚持科学原则,才能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中医药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同时,确保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得以准确传承,临床思维得以有效培养,人文精神得以充分发扬,最终培养出既掌握现代技术、又深谙中医药之道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这是一个长期探索、迭代和完善的过程,需要教育界、中医药界、科技界、管理部门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合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