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中医药文化

国学“心”文化促进国民心理健康

发布日期:2025-07-06 09:41: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浏览次数:- 字号:

  在最近日内瓦结束的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中国主办了“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全球行动与合作”主题边会,展板上写着“there is no health without mentalhealth”,没有心的健康即没有健康。无论各国文化差异多大、发展阶段如何,对更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追求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底色,而心的健康又是健康的底本。国学中有丰富的“心健康”传统和资源,而且国学最大的作用就是修心,即修炼出健康的心和完善的人格。

  心为太极,是健康的根本

  《周易·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以太极为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而“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人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生命是天之德和地之气相合,“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因此,人本于天地、合于天地,归根到底是本源、根本于“太极”。“太极”究竟是什么?邵子(邵雍)说:“心为太极,又曰道为太极。”简单来说就是:天道于人道处统合,内化贯通,并通过“心”表现出来。从“心为太极”来看,人体生命的本质内核是心非身,且心与宇宙同构变化,心既是思维认识的源头,也是太极本身。

  心为太极,是健康的根本,乃至是人之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根本,这种看法用《庄子》寓言能直观的看出来。《德充符》里讲了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等三个肢体有残障的人,他们的志趣品质让孔子、子产这样的名流自惭;又讲了一个叫哀骀它的人,虽然十分丑陋但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欢他。可见得道的状态、逍遥的气象其实可以和形体的完美与否没有关联,单纯的体健未必全等于健康,足够的心康却能够臻至健康。

  心有三维,是整体协调的功能系统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命是天人合一的生命,作为生命太极的心与天地自然是合一的整体,所谓“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就是指七情五志和天地自然的五方、五运、六气等通过“气”贯通联结成一大整体。人追求“德全不危”“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健康态之“心”与社会是整体关联相应的关系。人体生命形与神俱、身心合一,以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形成心神、肝魂、肺魄、脾意、肾志构成的五脏神系统。以上概括来看,“心”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心态、心智、心灵。三者内涵有别,又整体关联。

  心态主要是指心理状态、情志等内容,心智主要是指思维方式、认知模式等,心灵主要是价值信仰、宇宙灵性等。尽管“心”可分三个维度,却又始终坚持“一”的哲学立场,即人的生命的本源是“一”,不是二元或者多元,精气神的生命呈现是“一”,不可割裂,不能解离。中医学讲的健康本质也是“一”,是三个层面“合一”而成的健康,即天人合一、人我合一、形神合一,这三个层面都和谐了,就健康了。生命本源是“一”,生命本身是“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在生命体和生命过程中,心态、心智、心灵时时处处都是“一”,不可分开、割裂。

  心分四层,有一以贯之的实践理路

  国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最大的功用就是修心铸魂,以修心为手段来促进人人享有健康。“修心”的“心”具体又分为四个层面:天地之心、民族之心、组织之心、个人之心。

  天地之心就是天道、天理、天命,也就是北宋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这种最高层面的修心是修心明道,即究极天道,探究宇宙万物和生命的大规律、大法则,探究人类知变应变的大智慧,这样能够促进长寿健康。两院院士、国医大师群体普遍长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一生都在修心明道。

  其次为民族之心,即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在这个层面修心铸魂即树立起自强担当、与时俱进的精神,构建出厚德友善、文明诚信的底层文化,中国文化讲“德者寿”就是这个道理。

  再下一层为组织之心,也就是企业、家庭、城市、单位等组织的文化和价值观,主要是修心化人,这个层面的社会适应也是健康的重要基石。

  最后个人之心,即每个人的精神信仰、道德信仰,每个人的修心立德。中国文化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得落地在个人之心上。

  对每个人而言,四个层面的心又是一贯到底的,本质上是一回事。如果每一个人的心悟到阴阳中和的根本法则、遵奉调中致和的文化精神,在社会组织践行“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在个人生活里修心明道,守住天然自足的“本来清净”“良知”,虚其心并且把外放的心给收回来,加上“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生产生活,每个人也就能“度百岁乃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