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中医药文化

发挥“诚”在医学生培养中的育人价值

发布日期:2024-11-20 10:48:5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浏览次数:- 字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到,“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对中医药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明确要求。面对新形势,为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医药人才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应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尤其要让中国古代哲学中“诚”的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古代哲学中“诚”的观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具有实践功用的哲学范畴。儒家思想更要求诚者积中而发外,为现实人生立法,且在实践活动中合内外之道,一以贯之。孙思邈继承中国古代哲学中“诚”的观念并将其发扬光大,运用于实践当中,奠定了中医药学医学人文精神的基础。

  “诚”的内涵意蕴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医学院校以此作为医学生医德培养的重要精神理念,并作为准则来严格要求医者,有益于树立医学生大医精诚之心,指引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助力医学生诚实守信自我提升

  《中庸》中“诚”是中国哲学范畴,具有主体、内在的特征。朱熹言:“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诚的初义是有诚信。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诚”的含义超越了初义,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孟子提出“反身而诚”,阐释的是返朴归真、时刻内省,才能达到诚的境界。生活当中纷繁复杂的状况,需要有稳健恒定的内心和远见卓识的能力,此处的“反身”具有诚实守信之意。

  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一方面关系着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另一方面赋予学生本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医务人员要精研医术,探究医治疾病之法和维护健康之方。精湛医术,了解疾病的治疗思路,并且要全心全意救死扶伤,在医疗实践中要做对病人确有助益的事。孙思邈开先人未开之先河,在《大医精诚》中明确了医务工作者要尊重病人、摒弃私欲、胸怀大爱,普救含灵之苦。这与中国古代哲学“诚”的观念一脉相承,诚实守信就是这一观念所蕴含的对现实的愿景。

  培育医学生真诚积极的职业品质

  《中庸》提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孟子倡导“尽心”,其实强调的也是诚:由尽心而能知性并进而知天,即诚者;由存心、养性而事天,即是诚之者。《中庸》高度评价了至诚的价值和意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至诚则可尽性,尽性则与天地参,“至诚”体现着积极入世和坚韧执着的精神。

  疾病的治疗很复杂,不能简单判断和用药,医者需透过现象看到病情的本质,需要医者有高超的辨别诊治思维和技术。《大医精诚》指出,世上有些愚蠢的人,读了三年医方书,就夸口说天下没有什么病值得治疗;等到治了三年病,才知道天下没有现成的方子可以用。所以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深入地探究医学原理,专心勤奋不懈怠,不能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就说已经明白了医学原理。如果那样,其实是害了自己。

  至诚的品格强调严格、勤奋地学习,注重谦虚谨慎,强调治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病况,创新性地提出救治的方案。以勤勉恭谨的态度在理论学习和医学实践中坚持,这样才能面对病患游刃有余,效果显著。

  医药从业者特殊的工作环境,需要用至诚之心学习掌握丰富的医理药理知识和精湛的治疗技巧。具备至诚的品质将大大推动医药人才业务水平与时俱进。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医学活动中以善德之心救治生命的精神,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敬畏态度。古代哲学“诚”的观念在思想上促成医术与医德培养的有机结合,与当代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交融的内涵不谋而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