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中医药文化

我们为什么要诵记经典?这是传承创新中医药的源泉

发布日期:2023-10-30 10:08: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浏览次数:- 字号: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医经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的根源与精髓,更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基石。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在《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序言中提到:“中医治学当溯本求源,古为今用,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归宿,认真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做到中医不能丢,进而才是中医现代化的实施。”因此,中医经典教育是中医教育的核心,强化中医经典能力培养是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如何评估并提升学生的中医经典学习能力已成为我们亟待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为蓝本而产生的经典课程,也是中医院校中医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内容广博,包含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摄生等,其博大精深的医学思想、系统而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数千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后世历代医家尊为“医家之宗”。《伤寒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书中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并完善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医宗金鉴》称其是“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不仅创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还创制了许多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疗效确切的方剂,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称为“方书之祖”。《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预防及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主要由近几百年来众多的温病学家的专著汇集而成。可见,中医经典课程内容古朴简约,义理深奥,要全面深入理解这些经典著作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古代文化素养,还需要文学、历史、哲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积累。

  然而,进入大学之后,除医古文课程外,其他人文知识课程较少,而且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树立正确学习心理,导致古代文化素养不达标,这直接影响了中医经典课程的学习,即使文学素养深厚的学生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面理解这些经典医籍。在这种情况下,先记忆再理解就成为学习中医经典最基础的方式,只有在熟记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字思想的神韵精髓,才能深刻领悟各类疾病的诊疗思路,才能在临床运用时信手拈来。再者,对中医经典条文的理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知识水平的积累日益深厚,并且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品味经典,才能领悟中医经典的奥秘。《医宗金鉴》曰:“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因此,背诵是学好中医经典著作的基础,是理解中医药学精髓的手段,是提升临床诊疗水平的路径。

  自2020年起,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面向全国各大中医药院校组织开展了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考核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级别不仅在原文的数量上逐级增加,且在医理、法理上阶梯性递进。全国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的推行,激发了全国各地中医学子“学经典、用经典”的热情,对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该考试题型主要以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等客观题型为主,中医经典原文内涵丰富,单纯的选择题或是判断题往往难以涵盖其深刻含义,限制了学生在多样性理解层面的发挥。虽然考试题型还有词语解释和能力题,但也只能针对某些相关知识点或临床病案进行考核,难以全面评估学生对中医经典原文的掌握程度。而且由于考核等级最高为三级,学生一旦通过三级考核,可能就会忽略中医经典的学习,对于中医经典的积累可能会停留在某些知识点上。

  宋朝大思想家朱熹提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只有扎扎实实,熟记原文,循序渐进,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理解经典原文创造条件,熟记原文是学好中医药经典的根基,也是传承中医药精华的基础,更是发展创新中医药的源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