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中医药史

积极探索中医药科普新路径

发布日期:2024-12-31 17:27: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浏览次数:- 字号: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加强中医药文化科普,在全社会形成知中医、爱中医、信中医和用中医的良好氛围,对于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增强群众文化自信、增进百姓健康福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中医药科普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将中医药基础理论、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传授给百姓,从而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卫生健康素养。近年来,党和国家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力度空前,民众对中医药的信任度、认可度和期望值越来越高,想了解、学习和运用中医药的人也越来越多,中医药科普事业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中医药科普是推广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有力举措,也是造福人类的民心工程。但与此同时,中医药科普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没有很好地将中医药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转化成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语言,或者有时讲解的中医药理论和知识内容不准确、不严谨,造成负面影响,或者内容存在虚假情况,夸大疗效引发争议等。因此,中医药科普工作须贯彻《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精神,突出科普工作政治属性,深入分析研究和正确处理当前中医药科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医药科普新路径,主动讲好中医药故事,发出更多中医药声音,增强中医药科普工作的传播力、公信力、吸引力,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首先,中医药科普应坚持规范化。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生活实践和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中形成的医学科学。在中医药科普过程中,必须要以严谨客观的态度讲述中医药知识及理念,统一科学编写中医药科普图书、影像等作品,为人们提供准确、可靠的中医药科普知识,绝不能夸大、歪曲和杜撰,以猎奇的手法传播那些低俗、庸俗、媚俗,甚至是背离科学精神的内容。而且,要把好中医药科普人员的准入门槛,遴选中医药科普巡讲专家、中医药保健养生主讲人、作者和编辑等,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中医药科普专家队伍,以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中医药科学普及工作,并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从整体上提升中医药科普工作水平,为中医药科普知识提供质量保障。

  其次,中医药科普应注重多样化。中医药独特的思想体系,人们或许会觉得理解困难,如气、津液、经脉等既看不见也摸不着,而把中医药学中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艰涩的内容通俗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则是对中医药科普的基本要求。因此,中医药科普需要借助于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深入开展“中医药科普三下乡”“中医药科普大篷车”“中医药科普知识进校园”等活动,以及修建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中医药科普馆等,并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突出科普受众、区域、内容的全面性,积极运用贴近生活的朴素语言、普遍认可的名家名言、民众熟悉的健康谚语、生动活泼的流行歌词和时尚流行的网络语言,广泛传播中医药科普知识,实现中医药科普宣传全覆盖。

  再其次,中医药科普应强化实用化。推进中医药科普的目的,一是让大众更好地了解中医药,增加对中医治疗效果的信任,让更多人使用中医,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二是普及可操作性强的中医药技能,教会老百姓一些“简、便、廉、验”的自我保健知识,使老百姓能够更好地防病治病,并以此引导老百姓建立适合自己的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最后,中医药科普应突出有效性。中医药科普效果的判断标准,是受众的认可度和获得感。中医药科普,一定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大众、惠及百姓。要研究科普的方法,不能原封不动地把学术内容搬到科普中去,而要通过艺术的再创作和丰富新颖的表现手法,把中医药知识通俗化、大众化,打破中医药话语体系与现代科学语言之间的壁垒,既能说清楚中医药内涵,又能让百姓听得懂、能接受、学得好、用得上。而且,要结合《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7年)》,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把中医药知识及时、准确地送到民众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热爱中医、接受中医、受益于中医,使民众的健康素养不断得到提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