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中,经常有人问:“怎样预防肿瘤的发生?”“我家人有肿瘤,我也会发生肿瘤吗?”等等。肿瘤发病率居高不下,发病因素很多而复杂,其中体质因素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就是机体因为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的盛衰偏颇而形成的素质特征。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概念,根据中医基本理论,结合临床体质调查,提出了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瘀血质、特禀质等九种临床体质。
现代医学认为体质是在人类遗传变异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和机能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包括:体型、身体姿态、营养状况、生理生化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状态、适应能力和抵抗力等。
不同的体质对某些疾病有易感性或多发性的特点,如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肿瘤都与体质因素相关。国内相关研究,探讨Ⅱ型糖尿病合并肿瘤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研究中医体质与糖类抗原CA199的相关性。
选择100例Ⅱ型糖尿病合并肿瘤患者,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判定体质类型并观察分布情况;通过检测糖类抗原CA199、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比较不同体质患者的糖类抗原CA199、BMI及WHR,观察BMI与糖类抗原CA199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100例患者中平和质占9%,气虚质占6%,阳虚质占3%,阴虚质占6%,瘀血质占21%,痰湿质占28%,湿热质占7%,气郁质占20%,特禀质占0%。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患者CA199均值最高,与其他体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质患者CA199、BMI、WHR均值较其他体质类型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是,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肿瘤的易感因素之一。
另一项研究是对肿瘤患者中医体质的流行病学调查,探讨胃肠癌和肺癌患者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分析不同肿瘤患者体质类型特点。
结果是,肿瘤患者中平和质占17.46%,8种偏颇体质占82.54%;胃肠癌患者以阳虚质、气虚质较多见,分别占23.98%、23.39%;肺癌患者中气虚质居多(42.93%),其次是阳虚质(15.76%)。
其他研究,子宫肿瘤与血瘀体质有关,气郁体质与乳腺、甲状腺肿瘤都有相关性。
中医认为肿瘤是瘀血、积滞、痰饮、热毒等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聚结而成的。不同部位的肿瘤,由于所主的脏腑不同,病机也不一样。
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其实是整个人体功能的失常。局部的肿瘤是标,整体正气的亏虚是本。人体有自我保护、自我修复痊愈的能力。对于肿瘤,人体也有自己的反抗能力。当人体的自我保护功能足以遏制癌毒(肿瘤)的时候,表现为正常;当人体的自我保护能力不足时候,就表现为肿瘤的发生。
不同体质,其脏腑功能有差异,体内代谢状态,微环境,对外邪侵犯的抵抗力、自我保护能力,对损伤的修复能力等也都有一些不同和差异,从而导致某些肿瘤的易发或多发。因此,明确自身体质特征,早期有针对性的调理和干预,通过改善体质状态,调整机体脏腑功能的偏颇,对减少肿瘤的发病机会是有用的。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就是首先强调“未病先防”,在生活起居、情志、饮食等方面的干预调理,癌前疾病的早期治疗等都是抗肿瘤治未病的有力措施。中医强调整体观念,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联系,重视生理、病理、心理的关联,注重人体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的的相互影响。
不同的体质患肿瘤后,机体反应性不同,病证的属性有别,治法与方药也应当有所不同。体质偏阳热者,患病后多表现为实证、热证,其体耐受攻伐,泻实清热,药量稍重也无妨;体质偏阴寒者,患病后多表现为虚证、寒证或虚中夹实,其体不耐受攻伐,应注意采用补益或温补之剂,即使有邪而夹实,也只宜选用气味较薄,毒性较小的药物来治疗。
人感受同一种病邪,因个体体质不同 ,病证的性质可以从寒化、从热化、从实化、从虚化的不同,因而治法方药也应不一样。所以中医有“因人制宜”、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区别,讲究“辨证论治”,即个性化治疗。
中医对增强体质,培补正气有较丰富的经验,宋代.陈直撰写的《寿亲养老新书》对保养人体正气做了概括:“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以下从六个方面来增强体质,培补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