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这几天空气里总黏着一层湿气,连胃口也跟着蔫了。照例从米缸里舀出一把小米,混着陈皮和薏米丢进砂锅,小火慢熬出一锅金黄的粥。说来有趣,这北方旱地里长的庄稼,倒是在岭南的湿热里扎了根,成了家家户户灶台上的“祛湿法宝”……
小米虽小,却因品种、颜色、产地的不同,在中医理论中呈现差异化养生功效。以下从分类、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食疗方四方面系统解析:
小米的主要分类
1. 按黏性分:
糯小米(黍米):黏性大,常用于酿酒、做糕点。
粳小米:黏性较低,日常主食首选。
2. 按颜色分:
黄小米:最常见,健脾和胃效果最佳。
红小米(血小米):铁含量高,补血养颜。
黑小米:花青素丰富,滋阴补肾。
绿小米:稀有品种,清热解毒。
中医性味归经与功效
1.黄小米
甘、咸,凉;归脾、胃、肾经,健脾和胃,补虚损,安神。治脾胃虚弱,失眠多梦。
2.糯小米
甘、温;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固表止汗,润肠通便。治气虚自汗,产后体虚。
3.红小米
甘、微苦,温;归肝、脾经,补血养心,健脾止泻,活血化瘀。治贫血,月经不调。
4.黑小米
甘、微寒;归肝、肾经,滋阴补肾,乌发明目,抗氧化 。治肾阴虚,须发早白。
5.绿小米
苦、甘,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降脂降压,润燥通便。调湿热体质,调高血压。
经典食疗方推荐
1. 黄小米:健脾安神
小米南瓜粥
材料:黄小米50g、南瓜200g、枸杞10g。
做法:小米浸泡30分钟,南瓜蒸熟压泥,加水煮沸后下小米、南瓜,粥稠后撒枸杞。
功效:健脾胃、养阴润燥,缓解秋燥便秘。
小米红枣糕
材料:黄小米粉100g、红枣泥50g、鸡蛋1个。
做法:混合蒸熟,切块食用。
功效:补气血,适合产后或贫血女性。
2.糯小米:固表止汗
糯小米山药糊
材料:糯小米30g、铁棍山药50g、冰糖适量。
做法:食材炒香后打粉,沸水冲调成糊。
功效:补脾肺气,改善自汗盗汗。
糯小米蒸排骨
材料:糯小米100g、排骨300g、香菇5朵。
做法:小米泡发,排骨腌制后与小米、香菇拌匀,蒸1小时。
功效:益气固表,适合易感冒人群。
3. 红小米:补血养颜
红小米红糖饮
材料:红小米60g、红糖15g、桂圆肉10g。
做法:小米煮粥,加红糖、桂圆再煮5分钟。
功效:活血调经,缓解痛经。
红小米蒸雪梨
材料:红小米50g、雪梨1个、百合20g。
做法:小米煮至开花,雪梨去核切块,百合泡软,共蒸20分钟。
功效:滋阴润肺,改善秋燥咳嗽。
4. 黑小米:滋阴补肾
黑小米核桃露
材料:黑小米40g、核桃仁20g、黑芝麻10g。
做法:食材炒香后加水打浆,过滤煮沸。
功效:补肾健脑,改善记忆力衰退。
黑小米桑葚粥
材料:黑小米50g、桑葚干30g、枸杞10g。
做法:黑小米煮粥,后加入桑葚、枸杞焖10分钟。
功效:乌发养颜,缓解眼疲劳。
5. 绿小米:清热解毒
绿小米荷叶粥
材料:绿小米60g、鲜荷叶半张(切碎)。
做法:荷叶煮水取汁,与绿小米同煮成粥。
功效:降脂减肥,适合肥胖或高血脂者。
绿小米凉拌苦瓜
材料:绿小米粥200g、苦瓜1根、蒜末适量。
做法:苦瓜焯水后与小米粥凉拌,加蒜末调味。
功效:清热解暑,辅助降血糖。
体质与小米选择指南
气虚体弱--糯小米、黄小米,湿热体质慎用糯小米。
血虚萎黄--红小米,实证出血者忌大量食用。
阴虚火旺--黑小米,脾胃虚寒者需配伍生姜。
湿热内蕴--绿小米,孕妇慎用绿小米(性偏寒)。
注意事项
1. 辨色选小米
红小米需选颗粒饱满、无虫蛀者,变质者易致腹泻;
黑小米以深紫色为佳,浅色可能掺假。
2. 配伍增效
黄小米+山药:增强健脾效果;
黑小米+黑豆:协同补肾乌发。
3. 禁忌人群
小米性偏凉,胃寒者煮粥需加生姜、红糖;
糯小米黏腻,糖尿病患者需控量。
小米虽小,却藏乾坤。从黄小米的温和补益到黑小米的滋阴补肾,不同品种对应不同体质需求。结合中医辨证与现代营养学,小小一碗小米粥,亦可成为调养身心的“天然药膳”。合理搭配,吃出健康好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