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毛德西系首届全国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年。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十余年,受益匪浅。现就其治疗温热病的“三味方”总结如下,供读者参考。
1.退热三味饮
组成:薄荷30克,青蒿15克,连翘30克。
薄荷辛凉,退阴分热最良,但它还有消食下气、消胀、除吐泻的作用,温病发热伴有不思饮食、腹胀,选用薄荷是最合适的;青蒿苦寒,苦味较重,但它兼有清凉芳香的气味,是治疗阴分伏热(夜热早凉)的首选药物;连翘是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其特点是能散血中之“火疖子”,如果温热病伴有“火疖子”,如扁桃体肿大、淋巴结肿大、咽喉肿痛等,连翘是不可或缺的药物。此三味对温热病中有“火疖子”者,具有解热散结、消肿止痛的功效,较一般解热药退热快、散结快。
2.神仙粥
组成:糯米100克,葱白20克,生姜20克。
神仙粥在民间流传较广。先将糯米煮成粥,然后把葱姜捣烂放粥内,再煮沸5分钟,起锅前倒入少许醋,立即离火。趁热服下,上床覆被以助药力。15分钟后胃中热气升腾,遍体微热出汗。每日早晚各1次,连服4次即愈。该方具有解表解毒、祛风散寒的功效。俚语云:“一把糯米煮成汤,七个葱白七片姜,煮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
3.清咽消肿三味饮
组成:山豆根5克,连翘、半枝莲各15克。
山豆根为解热消肿之要药。《寿世保元》载:“山豆根,苦,疗咽肿痛,敷蛇虫伤,可救急用。”连翘清热、解毒、散结三效集于一身;半枝莲,为活血解毒之要药。三味合用,对咽喉肿痛,或扁桃体肿大,是一组配伍得当的良方。此三味均为苦寒药,所以只适宜于急性咽喉肿痛者,慢性咽喉肿痛者不宜使用。
4.三拗汤
组成:麻黄6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
方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若把它称为“小麻黄汤”,则是因为它比麻黄汤少了一味桂枝,对认知此方的作用也将更加清晰。原方所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声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体倦乏力,咳嗽痰多,胸闷气短”。用于温病初起,微热微寒,温热不甚,而风寒不重。具有辛温解表、祛风肃肺之效。若加入生姜5片水煎服,以衣被覆盖,取微汗可愈。
5.竹茹饮
组成:竹茹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
竹茹清凉,可以清胃热、降逆气;黄芩为苦寒药,可以清肺热、止咳嗽;栀子亦为苦寒药,可以凉心肾,止鼻衄。三味合力,对于温热病三焦余热不清者,有清肺、清胃、清膀胱之热的功效。如肺热甚,咳嗽咽燥者,以黄芩为主药,用量可以加到20克;胃热甚,呃逆频频者,以竹茹为主药,用量可以加到30克;膀胱热甚,溲赤而疼者,栀子可以改用栀子炭,若加桉树叶更佳。
6.滋阴清热饮
组成:西洋参10克,麦冬30克,玉竹15克。
西洋参是偏于寒性的益气养阴药;麦冬滋阴养肺,是温病初愈后养阴之要药;玉竹益气养阴,古云“一味玉竹,功同参芪”。三味合用,对挽救温热病伤阴非常重要。温热病,有一份津液,存一份生机,津液亡则生命亡。从温病学家叶天士、王孟英、吴鞠通等医案中可以看到,温热病要处处保津养液。
7.张志远家传三药
组成:葛根、黄芩、柴胡各15~25克。
此方载于《国医大师张志远用药手记》。原文云:“感受风热或风寒化热,投桑叶、浮萍、菊花、银花、薄荷无效,可给予葛根、黄芩、柴胡各15~25克,能解表退热。水煎分3次服,5小时1次,连饮3~5剂,便会痊愈。”并云:“此乃老朽家传小方,应用多年功效甚佳,属简易疗法。如恶心呕吐,是葛、柴升发现象,加半夏9克即止。”
8.三物香薷饮
组成:白扁豆30克,厚朴10克,香薷10克。
方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为祛暑解表、化湿和中。用于治疗伏暑口渴引饮,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胸脘痞满,舌苔白腻,脉象浮濡。香薷乃“夏月之麻黄”,辛温香窜,外可发汗散寒,内可渗湿止呕;厚朴苦辛而温,燥湿散满,通气行滞,有平呕止泻之功效;扁豆甘淡平和,消暑散湿。三味协力,温而不燥,行而不散,乃治疗夏月外感寒湿、内伤生冷之良方。
9.小承气汤
组成:大黄10克(后下),厚朴6克,枳实9克。
小承气汤出自《伤寒论》,原文主治温病阳明腑实证,表现为:谵语,潮热,胸腹痞满,大便硬结,舌苔老黄,脉滑而疾等。凡温热病见有腑实证,如便秘、腹满或痛,舌苔黄腻,脉象滑实,直可选用此方治疗。吴又可云:“殊不知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只要有利于祛邪,是否有燥粪,不是唯一标尺。唯舌苔黄腻而厚,大便不通或不爽者,可径直选用此方,不必悉具。
10.清咽茶
组成:鱼腥草30克,桔梗10克,生甘草10克。
鱼腥草既是药,又是蔬菜,为清泄肺经热毒之良药,其排脓作用比较突出,虽带有“腥”字,但干品并无腥味,可作汤、可作茶、可作菜、可作药,为呼吸道疾患必用之药。桔梗为祛痰肃肺之药,甘草泻火解毒,二者合用,为经方之甘桔汤。三味合用,可作茶剂,具有清肺利咽、祛痰止咳之效。
11.碧玉散
组成:滑石30克,甘草10克,青黛5克(冲服)。
方见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主治暑热病,兼目赤咽痛,口舌生疮。滑石、甘草,为六一散,又名天一散。主治暑湿内蕴,小便不利,用六一散通腑(膀胱),泄热祛湿,加青黛泻肝火。于暑热天,热毒上攻,目赤肿痛,小便黄赤,投用此方,导热下行。对暑热加湿而致的身热心烦、口渴尿少、咽喉肿痛、口腔溃疡以及小儿夏季热,此方首选。
12.羌蒲蓝饮
组成:羌活15g,板蓝根、蒲公英各30克。
羌活性味辛温,古称“非时感冒之仙药”,适宜于风寒感冒与风湿感冒,其祛风除湿止痛作用比较强。而板蓝根与蒲公英为苦寒解表药,其清热解毒作用突出。但风寒外闭,热郁于内,不得发越,必借辛温之羌活发越之。特别是对于肺有蕴热,偶感风寒,热势不退,关节疼痛者,此方最为适宜。
13.双黄连散
组成:金银花30克,黄芩10克,连翘15克。
“双”,即金银花,又名“双花”“二宝花”,花初开时,蕊瓣呈银白色,经二三日,则变为金黄色,新旧相参,故呼金银花。“黄”即黄芩,“连”是连翘。黄芩、连翘均为苦寒药,唯金银花甘淡而凉。此三味合力,是清解上中焦热毒之要药,适宜于风热感冒或肺胃之炎症。
14.元参升麻汤
组成:玄参15克,升麻10克,甘草10克。
方出《类证活人书》,主治热病口渴,咽喉肿痛,咳嗽等症。玄参清热解毒,养阴凉血,对于热毒所致之咽喉肿痛和疮痈,最为适宜;升麻专清上焦之热毒,尤以咽喉、牙龈肿痛为宜;甘草利咽解毒。合而用之,本方善于清热解毒、养阴利咽,对温热伤及肺阴,而致咽喉不利且有疼痛感者,取用必有疗效。
15.新制橘皮竹茹汤
组成:橘皮10克,柿蒂10克,竹茹15克。
此方源于《温病条辨》,主治温病中因湿温而引起的呃逆、干呕,原方有姜汁少许。橘皮健脾祛湿、理气肃肺;柿蒂降气止呕,专清肺胃之热;竹茹专清胃腑之热,为胃热呕逆之要药。三味协力,对温热病中胃热不退,呃逆连连,伴有口干烦渴者,乃简易有效之方。
16.增液汤
组成:玄参30克,麦冬30克,生地黄15克。
此三味为《温病条辨》中的增液汤,原方为阳明温病,大便秘结而设。玄参壮水制火,通利二便;麦冬甘寒,滋养胃液;生地黄甘寒,滋阴生血,能起到“增液行舟”之效。主治阳明(大肠与胃)温病,津液耗伤,不足以润肠通腑而见大便秘结,咽干口燥,脉数无力,舌苔干燥少津等,此方为对应之举。
17.火府丹
组成:黄芩10克,生地黄15克,木通5克。
方见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心小肠脾胃病门,原方主治“心经热,小便涩,及治五淋”。方中黄芩苦寒,清热燥湿;生地黄甘寒,清热养阴;木通苦寒,利水通淋而泄热。三药合用,清热燥湿而不伤阴,治疗心经蕴热,小肠热毒不消,小便短赤,淋漓涩痛。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湿热证者。
18.三鲜饮
组成:鲜白茅根、鲜藕各30克,鲜小蓟根15克。
方见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原方所治为阴虚劳病,低热咳嗽,痰中带血。此“三鲜”,具有清热增液、凉血止血之效。凡温热病之阴虚劳热,咳嗽痰少,而痰中带有血丝,脉象细数,舌质红赤,舌苔干燥无津或少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呈现一派虚热扰动血络之象者,此方比较合拍。
19.三才汤
组成:人参10克,天冬6克,生地黄15克。
此方出自《温病条辨》下焦篇,原方主治“暑邪久热,寝不安,食不甘,神识不清,阴液元气两伤”,为益气复阴剂。实际是温热病伤及气阴者,临床症见:温热病热势已减,唯见饮食无味,夜眠不安,心中虚烦,脉象细数,舌质赤而少津。方中人参补益五脏之气阴;天冬滋养肺阴;生地黄滋养肾阴。肺为水上之源,肾为脏腑之水库,肺肾阴足,则他脏阴亦足。对于个别温热病阴液未复者,还可以将此方作为茶剂,频频饮用,其气阴渐渐复生。
20.黄连苏叶生姜饮
组成:黄连3克,紫苏叶5克,生姜6克。
此方源于薛生白《湿热条辨》,原文云:“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差,欲死者,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也。宜用川连三四分,苏叶二三分,两味煎汤,呷之即止。”黄连清湿热,紫苏叶通肺胃,分量用轻,恰合上焦之病耳。此即治疗湿温病肺胃不和之最佳药对“苏连饮”。在应用时可加一味生姜,其散湿止呕作用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