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养生保健

“风火”之年,调补气血有讲究

发布日期:2025-05-14 17:54:5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在中医理论里,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充足,身体才能充满活力。

  每到初夏时节,不少气血不足的女性会出现乏力困倦、对事物提不起兴趣、舌苔黏腻厚重、脸油头油,甚至稍作活动就气喘吁吁的情况。初夏阳气渐盛,容易导致人体内阴阳失调,从而加重气血不足的症状。

  那么,初夏该如何科学补气血呢?关键在于遵循“一疏二排三养四补”的顺序。

  一疏:疏肝理气

  今年按照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属于“大风火”之年。其主要特征是风木之气偏胜,会导致肝气过旺,进而克制脾土。所以,想要脾胃吸收好,疏肝理气是首要任务。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伸展运动疏肝:平时可以多做张开两臂左右转的动作。身体正坐,两手交叉抱于脑后,缓慢左右旋转。这个动作能放松两腋,散开肝郁,同时可以配合擦胁肋。人体胁肋部位分布着许多疏肝理气解郁的穴位,通过这些动作刺激,有助于肝气疏泄,可经常练习。

  及时宣泄情绪:当人处于抑郁、紧张、焦虑、生气或憋屈等不良情绪状态时,身体气机容易郁滞,使肝脏无法正常发挥疏泄功能。因此,有了不良情绪切不可憋闷在心里。可以通过与朋友倾诉、运动、听音乐等方式缓解不良情绪,让肝气顺畅。

  保证充足睡眠:良好的睡眠是保证肝气通畅、肝血充足的关键。所以,一定要养成不熬夜的习惯,让肝脏在夜间得到充分休息。

  饮食调理:在饮食上,可多吃一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比如玫瑰、陈皮、佛手等。日常可以用这些食材泡茶饮用。

  二排:排湿利水

  初夏雨水增多,对于气血不足的人来说,连续几天下雨后,常常会明显感觉身体沉重,浑身不适,吃进去的食物也难以吸收。这是因为湿气在体内积聚,影响了身体的正常运化。

  所以,初夏排湿至关重要,具体可以这样做:

  避免加重湿气的行为:要注意避免一些会增加体内湿气的行为,比如洗澡洗头后不擦干、熬夜、饮食过咸过油、贪食凉食甜食、缺乏运动、过量饮水、长时间吹空调、忧思过度等。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湿气内生。

  晒背与泡脚:坚持上午晒背、晚上泡脚,这是非常好的祛湿方法。晒背能借助自然界的阳气驱散体内寒湿;泡脚则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湿气排出。二者结合,祛湿效果更佳。

  饮食祛湿:在饮食方面,可以煮一些具有健脾祛湿功效的汤饮或食物,像苹果冬瓜水、五指毛桃排骨汤、八珍粉等。在连绵雨天,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煮一些祛湿水,比如四君子汤、土茯苓汤等,帮助身体排湿。

  穴位按摩:平时可以多揉按承山穴、阴陵泉穴和足三里穴。阴陵泉穴具有健脾理气、利湿的作用;承山穴能温阳化湿,还可缓解压力;足三里穴则能够燥化脾湿、健脾和胃。经常按摩这几个穴位,有助于促进脾胃运化,排出体内湿气。

  三养:健脾养胃

  脾胃是后天之本,只有脾胃运化功能强大,才能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所以,想要气血充足,养脾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具体养脾胃的方法如下:

  按摩养脾:揉腹、揉带脉、推脾经,被称为养脾手法三部曲。揉腹可以疏通中焦,改善脾胃运化功能;揉带脉能健脾阳、去水湿;推脾经则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脾胃功能。坚持按这个顺序按摩,能逐步改善脾胃状况。

  饮食调养:多吃一些健脾胃的食物,例如八珍粉、五指毛桃汤、山药苹果水、南瓜羹等。这些食物性质温和,对脾胃有很好的滋养作用,长期食用有助于提升脾胃运化能力。

  同时需注意避免雪糕、冷饮及部分生冷蔬果的摄入。因为生冷食物容易损伤脾阳,使脾胃运化能力变差。另外,很多人脾胃不好,是因为饮食没有节制,零食不离口。建议停掉零食,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给脾胃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这样更有利于脾胃健康。

  四补:补益气血

  在完成疏肝、排湿、养脾胃这些前期工作后,才可以开始补气血。如果前面几步没有做好或者根本没做,直接补气血,很可能导致补不进去,还会让身体上火。

  补气血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早睡养血:早睡是补气血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中医认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保证充足睡眠,能够养肝血,预防肝肾亏虚导致的阴血不足。所以,养成早睡习惯,对补气血至关重要。

  食疗补血:有很多食疗方都具有补气血功效,比如三蒸三晒红枣、玉灵膏、五红汤、八珍粉、蒸山药、蒸苹果、醪糟炖蛋、当归炖蛋等。鉴于初夏气候特点,建议服用阿胶来补气血。阿胶不仅能补气血,还是滋阴佳品,特别适合初夏食用。

  另外,很多人在补气血时,往往忽略了缺铁也会导致贫血。尤其是女性在经期后,身体会流失铁元素,此时更要注重补铁。可以多吃牛肉、菠菜、木耳、紫菜等含铁量高的食物,对于缺铁严重者,可能还需要搭配补铁药剂来改善贫血状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