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养生保健

春夏之交湿热重,用好这几种豆,祛湿气、养脾胃

发布日期:2025-04-26 16:07:22 来源:广州日报健康有约 浏览次数:- 字号:

  春末夏初之时,气温回升快,雨量开始增多,从中医的角度看,这一时节脾最易受湿所困,容易出现湿热症状。

  对于祛湿,广东街坊早就“信手拈来”,薏米水、木棉花粥、绵茵陈煲汤……都是老广“亲测有效”的祛湿妙招。然而也有人发现,明明喝了不少祛湿茶,仍然感觉肠胃不适、浑身不清爽,这是为何?

  

  祛湿气也需对症

  老广常挂在嘴边的“湿”,其实有外湿和内湿之分。

   外湿:指外界湿气侵袭人体,比如气候潮湿(如近日的雨天、回南天等),或涉水淋雨、从事水中作业等。

   内湿:在中医理论中,脾脏有运化水谷和水液的功能,但也最容易被“湿”困住。一旦脾失健运,体内水湿停滞,就会导致一系列不适症状,此为内湿。

  另外,“湿”也有不同证型,比如常见寒湿、湿热、痰湿。

  寒湿人群——体质总体偏寒性,质淡白,苔薄白,平时怕冷畏寒、关节遇寒者痛,饮食寒则会腹痛腹泻;

  湿热人群——体质总体偏于热性,常口干口苦,舌红且苔黄厚腻,心烦气躁、火气重,面部油光、脘腹胀满、排便不畅等症状。

  痰湿人群——“肥人多痰湿”,多表现为舌质淡,苔白腻或是白滑,头重如裹,头晕沉沉的,肢体不爽利,疲乏倦怠、大便黏滞等症状。

  总体而言,寒湿患者应温化寒湿,湿热患者要清热除湿,痰湿患者则要健脾祛湿。

  喝祛湿茶却不见好?

  可能是中了这些误区

  误区一:

  未辨明湿气性质 盲目用方

  比如寒湿人群,若长期饮用生薏米水(未炒制)、冬瓜荷叶茶等寒凉之品,会损伤脾阳,出现腹胀、腹泻等加重症状,还会影响运化水湿功能,加重湿困。

  误区二:

  一味祛湿 不管脾胃

  很多人湿气重的人都伴有脾胃虚弱的问题,正如中医所说,脾虚则湿生,湿盛则困脾,如果只祛湿而不管脾胃,新的湿气很快就又生成了,等同做无用功。

  以近年来很“红”的薏仁水为例——中医的角度来看,薏仁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作用,但是其药性偏寒凉、偏肾利为主,是偏渗利的食材,其实不适合长期大量使用。

  如果一感觉湿气重就长时间、大量用薏仁等寒凉食物,反而会伤脾,导致脾胃越来越差,反而会加重湿气重。

  小贴士:

  总的来说,薏米水适合症状不严重的湿热体质人群,但也不宜长期喝,更不可以代水饮用。

  湿气非常重的人,更建议用相对比较平和的食材,比如炒糙米。

  一般不推荐体寒和阳虚者用薏米水,如果确实想用,可以先将生薏米炒至微黄,减轻其寒性,同时保留了健脾祛湿的作用。

  用好这几种豆

  化湿还益脾胃

  谷雨节气过后,我们将迎来更加炎热潮湿的天气,此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可适当多吃健脾胃、祛湿食物,为入夏打基础。

  推荐老广们在煲汤、煲水时,适度用一用这几种“祛湿豆”,它们在对付湿气上各有侧重——

  1

  眉豆:补养脾气 健脾渗湿

  眉豆味甘咸,性平,归脾、肾经,被称为健脾渗湿的“豆中上品”。

  由于眉豆性质温和,不偏寒热,与脾为中土的特性相契合,能够增强脾的运化能力,以此来促进水湿的代谢和排出,是一种适合调理脾虚湿盛体质的食材。

  推荐食方

  眉豆花生鸡脚汤

  材料:眉豆80克、花生50克、鸡脚4对、冬菇8个、瘦肉100克、生姜3片。

  做法:配料洗净,冬菇去蒂;鸡脚、瘦肉洗净,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水2500毫升,大火煲滚后,改小火煲约2小时。

  点评:健脾祛湿,强筋健骨。

  眉豆薏米瘦肉汤

  材料:眉豆20克、薏米30克、茯苓30克、瘦肉200克、五指毛桃50克、生姜3片。

  做法:先将五指毛桃、薏米、茯苓、眉豆洗净后稍加浸泡,瘦肉洗净,切大块,生姜切薄片;将所有的材料放入锅内,加入2000毫升清水,大火煮沸后转中小火煲约1个小时,加入食盐调味食用。 

  点评:健脾益气、祛湿消肿。适合于一般人群日常保健,尤其是脾虚体湿人群,同时对于春季、回南天祛湿亦是不二的选择。

  2

  白扁豆:脾虚有湿宜用 可和中消暑

  白扁豆性甘,微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的功效。

  中医认为,白扁豆祛湿的同时还能够健运脾气,不同于薏仁、赤小豆偏寒凉,对于虚寒体质人群、脾胃娇嫩的儿童来说,白扁豆更为友好,常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胸闷腹胀等症。

  推荐食方

  淮山炒扁豆排骨汤

  材料:淮山15克,炒扁豆15克,炒薏米15克,芡实15克,北芪12克,白术10克,排骨200克。

  做法:淮山用水浸泡;扁豆、薏米用锅炒至微黄;排骨洗净;芡实、北芪、白术洗净;全部用料放进汤煲内,用中火煲一个半小时,调味即可。

  点评:健脾醒胃,祛湿抗疲劳。 

  茵陈扁豆茯苓粥

  材料:茵陈25克、扁豆20克、茯苓20克、粳米100克、白糖少许。

  做法:茵陈洗净煎汤,取汁去渣;加入洗净的扁豆、茯苓、粳米同煮,待粥将熟时,放入白糖稍煮即可。

  点评:健补脾胃、利胆退黄。

  3

  赤小豆:擅长清热、通便、利水

  赤小豆性甘、酸,平,入脾、心、小肠经,有利水除湿、利湿退黄等作用。

  赤小豆擅长解湿热之毒,非常适合暑热天气饮用。

  推荐食方

  赤小豆粉葛陈皮鲮鱼汤

  材料:赤小豆100克,粉葛750克,陈皮少许,鲮鱼500克,生姜3片。

  做法:粉葛削皮洗净,切块;鲮鱼处理后洗净,慢火煎至微黄。所有材料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大火煲沸后,改为小火煲2小时。

  点评:清热祛湿。

  赤小豆薏米淮山煲脊骨

  材料:薏米30克、赤小豆30克、淮山30克,蜜枣3枚,脊骨200克,生姜3片。

  做法:各材料洗净,薏米、赤小豆、淮山浸泡后放入煲中,加入清水2.5升,大火滚沸后放入余下材料,改小火煲1小时。

  点评:健脾除湿、利尿消肿。适合腹胀、水肿、倦怠人群,但不适宜尿多的人食用。

  4

  黑豆:健脾益肾又利水

  黑豆性平,味甘,归肾、脾经,有活血利水、健脾益肾、明目平肝的作用。

  谷雨过后常吃黑豆,有助于增强脾胃运化,促进水湿代谢排出。

  推荐食方

  五指毛桃黑豆排骨汤

  材料:干五指毛桃50克,黑豆50克,石斛10克,枸杞10克,排骨500克。

  做法:排骨洗净焯水,五指毛桃、黑豆、石斛洗净同排骨一起放入锅中,加清水3升,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1.5小时,加入枸杞子再煮10分钟,最后饮用时加盐调味即可。

  点评:补益肝肾、健脾祛湿。

  黄芪黑豆鱼尾汤

  材料:黄芪30克、白术15克、黑豆100克、鲩鱼尾1条、瘦肉100克、红枣5个、陈皮1瓣、生姜多片。

  做法:材料清洗干净,黑豆提前清水浸泡,红枣去核;鱼尾处理干净,生姜片起油锅,放入鱼尾两面煎至金黄色,沥干油备用;汤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沸,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煲1小时左右,食用前调味即可。

  点评:健脾益气、利水消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