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养生保健

《章次公医案》按语赏析

发布日期:2025-04-17 17:20:4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浏览次数:- 字号:

  • 医案按语的写法没有固定的程式,要点是阐发奥义、精切中肯,羽翼医案,与其浑为一体。

  • 医案是告诉读者“怎样”做的,而按语则是回答“为什么”这样做的,将辨证的关键、用药的精妙之处一一呈现,从而给人以启示。

  医案按语的写法没有固定的程式,要点是阐发奥义、精切中肯。不同的按语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倘能羽翼医案,与其浑为一体,作按语的目的就达到了。

  文无定法,笔者谨就《章次公医案》,脱虚就实、不作空论,通过实际例证,就医理和文理解析按语的写法,管见如下。

  《章次公医案》

  案一原文

  夏某,女,形寒骨楚,一身拘急不舒,此风寒外束之象;胸闷,喜太息,舌前光红,虽渴欲饮冷,而其脉不见洪大,仍当温散。处方:麻黄3g,荆芥5g,紫苏叶6g,川芎5g,枳实9g,神曲9g,全瓜蒌12g,晚蚕沙9g(包),杏仁泥12g,甘草3g。

  二诊:药后渴欲饮冷转为思沸饮,此露出中寒之本质矣。可见胸闷、喜太息与两脉软而数,皆寒为之也。处方:生麻黄3g,炮附片5g(先煎),细辛3g,白芷9g,白芥子9g,羌活6g,荜澄茄9g,晚蚕砂9g(包),陈皮6g,生姜3片。

  按语:此病初诊胸闷,渴欲饮冷,喜太息、舌前光红,皆假热象也。先生不为假象所惑,而抓住风寒外束之病因病机要点,主以温散。二诊由渴欲饮冷转为思沸饮,系中寒之本质毕露,可知辨证之准确。

  解析:章次公的医案言简意赅,沉着凝练,逻辑严谨,无一语空泛。此案症状、舌象、脉象显示的寒热虚实颇不一致,去伪存真,洞察幽隐,体现医家的功力。初诊谓“其脉不见洪大”,那究为何脉?案中似未交代,从二诊“可见胸闷、喜太息与脉软而数,皆寒为之也”获知,乃软而数之脉,这是互文见义。既然“脉不见洪大”,为什么要言之?这是鉴别诊断。“舌见光红”虽为热象,但“脉不见洪大”,说明热尚未炽,“形寒骨楚,一身拘急不舒”才是风寒外束之主症,这就是“温散”立法的依据。再说舌象,“舌前光红”,那舌中、舌后如何?案中说“胸闷,喜太息”,方中用了枳实、瓜蒌、蚕砂等味,可推测中、后部舌苔偏腻。枳实、瓜蒌宽胸下气,蚕砂宣清导浊,倘无湿浊、痰滞内蕴,舌上无苔,不会用之。人之表里只是一气,表邪解则里气和,里气通则表不郁,解表尝需和里,此之谓也。

  患者素体阳虚,加之寒邪伤阳,软数之脉提示心力不健。章次公治热病注意保护心力,温热病如是,风寒外感之候亦如是,曾谓:“在急性传染病中,张仲景是注意循环系统的第一人。”川芎旺盛血行,祛营中风寒,二诊用附子温阳强心均具深意。按语着重阐明“舌前光红”等热象不足凭,章次公在疑似之间找到主症、辨明主因、辨证精确、果断用药很值得师法。至于热病当注意脉诊,乃是言外之意,读者自可体会。

  案二原文

  施某,女,凡湿温病牙龈易于出血者,如见便溏须防肠出血,今见热势过高而面色苍然,神气萧索,非病之常规也。处方:鲜生地30g,玄参9g,麦冬9g,银花15g,带心连翘12g,冬青子9g,小蓟12g,赤苓12g,郁金4.5g,旱莲草9g,九节菖蒲4.5g,至宝丹0.9g(分三次服)。

  二诊:湿温十七日,正在紧要关头,出血虽止,依然面黄神萎,两脉糊数。用全真一气汤合紫雪丹,一面育阴扶正,一面慧神祛邪,此变法也。处方:炮附块4.5g,潞党参9g,麦冬9g,熟地12g,白术9g,五味子4.5g,怀牛膝9g,淡竹叶9g,紫雪丹0.9克(分三次服)。

  三诊:热渐退,再以养阴温阳并进。处方:炮附块4.5g,生熟地(各)12g,生白术9g,炮姜炭3g,白芍12g,麦冬9g,怀牛膝9g,清炙草3g。

  四诊:心脏已无问题,当侧重清热。病在三期之外,尤当注意营养。处方:银柴胡4.5g,青蒿9g,白薇12g,干地黄12g,白芍12g,麦冬9g,冬青子9g,怀山药9g,生麦芽9g。

  五诊:已入恢复阶段,腹胀下利亦不可忽。处方:秦皮9g,川连2.4g,苦参9g, 银花炭9g,枳实炭9g,山楂炭15g,白槿花9g,滑石9g,荠菜花炭9g。

  按语:此案初诊,未见神昏,即用至宝丹。盖热势过高,神情萎顿,心力衰竭之端倪已露,芳香开窍之品,正不必神昏后始用之。二诊因病势重,两脉糊数,直用参、附、熟地辈,此张景岳、高鼓峰之法。全真一气汤与紫雪丹并用,粗看寒温颇不一致,其实古人亦有附子与石膏同用者,正为此等症候而设。又其第一诊以止血为主,第二、三诊以强心为主,第四诊以清热为主,第五诊以治利为主。临床时随证变通,知所侧重。

  解析:湿温(肠伤寒)病势缠绵,湿为阴邪,其性黏腻,不易速化;湿与温合如油入面,急切难解;故不似风寒一汗可散,热邪一清可解。吴鞠通更有汗、润、下“三禁”之说,清规戒律自设藩篱。章次公不为其所囿,知其证病灶在肠,将中西医学理合并讨论,对陈法进行大胆的革新,可谓惊世骇俗。

  章次公治热病注意保护心力,盖正气强盛始能抗邪,心脏衰弱则抗病能力减弱,邪毒内陷极易昏痉厥脱致变。审察心脏衰弱与否,舌诊尚不足凭,章次公认为“以脉搏神气断之”。此案一诊虽“热势过高”,但“面色苍然,神气萧索”,所以其云:“非病之常规也。”按语首先指出此证“心力衰竭之端倪已露”,而至宝丹等“芳香开窍之品,正不必神昏后始用之”。说明章次公见微知著,发于机先,有过人的胆识。接着指出“二诊因病势重,两脉浮数,直用参、附、熟地辈,此张景岳、高鼓峰之法”,乃言有所本,信而有征。首先,章次公推崇张景岳治热病危候用温补之法。同时,书中所附《四明医案》载有高鼓峰运用参、芪、桂、附、熟地、炮姜之属治疗热病危证之例。于此可证此案“直用参、附、熟地辈”乃“张景岳、高鼓峰”法,并非捕风捉影,强作解人。糊数之脉亦是辨证之眼目,数,表示心动过速;糊数,脉之起落极不清晰,乃将脱之先兆;所以要用参、附、熟地辈补益真阴以挽阳气,强健心脏以防衰竭。其次,章次公更绝妙的是以全真一气汤与紫雪丹并用,将育阴扶正与慧神祛邪冶于一炉。按语为之作进一步阐释:“粗看寒温颇不一致,其实古人亦有附子与石膏同用者,正为此等症候而设。”作了明白无误的提示。观张仲景越婢汤(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方后云,“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即是其例。温其所当温,清其所当清,并行不悖。何谓“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章次公此案作出了示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