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养生保健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春季祛湿健脾该注意什么?

发布日期:2025-03-30 11:47:18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 浏览次数:- 字号:

  岭南地区春季多湿,尤其是遇上寒潮阴雨天气,人体为湿气所困,很多健康问题就出来了。

  在这段时间,人易疲倦、昏昏欲睡,感冒、肠胃不适和皮肤病等疾病也逐个现身,所以春季祛湿健脾尤其重要。

  图片

  “湿”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①湿邪易损伤阳气

  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易伤阳气,而有“湿胜则阳微”之说。

  脾为阴土,主运化水湿,却又喜燥而恶湿,对湿邪有着特殊的易感性。湿邪侵袭人体,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尿少、腹水等症。

  ②湿邪阻遇气机

  湿邪有黏腻停滞的特性,故湿邪侵犯人体,常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滞气机,导致气机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

  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部满闷;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职,则食少纳呆、腹胀脘痞,便溏不爽;湿停下焦,气机阻滞,气化不利,水行失常,则小便短涩;湿蒙清窍,清阳不升,清窍壅塞,则头目昏重;湿阻经络,则关节肿胀疼痛。

  ③湿邪易袭阴位

  阴位是相对阳位而言,此处指人体腰以下部位。

  湿邪有趋下之性,故致病具有下半身容易感受湿邪和症状多见于身半以下的特点。如水湿所致的水肿以下肢较为多见;小便淋漓不爽、小便浑浊、泄泻、下痢、妇女带下、阴部湿疹等,多由湿邪下注所致。 

  ④湿邪易见头身肢体困重

  湿性重浊,故湿邪致病,有头身肢体困重的症状特征。如湿邪外客肌表,阻滞气机,困阻清阳,则见周身困重如负重物,头目沉重如裹布帛;湿邪留滞经络关节,气机不畅,则见肢体关节瘘楚沉重、难以抬举,疼痛重着不移、肌肤不仁等,发为“着痹(湿痹)”。

  湿浊在上,则见面垢如油,舌苔厚腻;湿邪犯肺,湿积为痰,则咳吐黏痰;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黏腻不爽、下痢脓血黏液;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涩滞不畅、妇女黄白带下量多腥浊;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疮疡、湿疹、脓水秽浊等。

  总之,脾主运化水湿,湿邪最易侵袭脾脏,当脾的功能减弱时,水湿代谢就会受到影响,导致湿邪内生,进而引发各种症状。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图片

  中医有何妙招降低湿气对身体的影响?

  01

  饮食调理

  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增加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绿豆芽、冬瓜、赤小豆、薏米、芡实等,这些食物具有利水渗湿、健脾的功效。同时,避免过多摄入辛辣、油腻的食物,以免加重湿气。

  02

  运动调理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湿气。建议选择一些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瑜伽等,同时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耗伤气血。

  03

  药物调理

  中医健脾祛湿的药物有很多,如四君子汤、健脾汤、平胃散、香砂养胃汤、实脾散等。这些药物具有补气健脾、祛湿化痰的功效,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药物调理。

  04

  针灸调理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气血、祛湿化痰。常见的健脾祛湿穴位有足三里、阴陵泉、丰隆等,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

  05

  推拿调理

  推拿是通过手法按摩身体的特定部位,以达到调理气血、祛湿化痰的目的。常见的健脾祛湿推拿方法有按揉足三里、脾俞、中脘等穴位,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推拿治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