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一个养生防病观,很多中医爱好者虽然经常听到这句话,但是可能也并没有非常理解它。今天,一起来了解下吧。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几种的认识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命题,历代医家认识纷纭,限于资料,略述如下。
1、“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唐代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2、“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清代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
3、“春天和夏天保养阳气,秋天和冬天保养阴气,以顺从这个根本,因而他就能够和万物一样,保持着生长发育的正常规律。”(南京中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译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17页)
4、“〔养阳〕摄养阳气。一说阳指肝、心,谓春夏养肝、心。〔养阴〕保育阴气。一说阴指肺、肾,谓秋冬养肺、肾。”(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古文》,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第7页)
以上诸家见解,均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过于偏执饮食寒温的认识,有过于笼统的一概而言,有具体指向五脏的季节保养。那么,该如何认识这一养生观、防治观的命题。兹不揣浅陋,做如下讨论。
春夏时节,天热地暖,已是阳气旺盛之时,为何还要“养阳”?
春夏时节,阳气升发,万物进入“生长”时段。机体亦由以“阴成形”的潜藏式为主,向以“阳化气”的生长式为主转化。
随着阳气的逐渐升发,天地温度渐变温热,万物生机勃勃。机体的阳气亦渐加用力化气,促进气、血、津液的化生,供养机体生长所需(如显而易见的人体的毛发、指甲生长变速,尤其是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明显增速)。
机体随着天地阳气的升发,而脏腑功能活动日趋旺盛之势(就连疾病的好转、康复也较秋冬明显)。所以,春夏时节的阳气旺盛,既是阳气用力化气之季,又是阳气易耗易损之时。
随着昼长夜短的时间变化,机体劳作及户外活动时间增加,夜间睡眠时间减少,机体用阳的时间也就明显增加。与此同时,天热地温,阳光充足,机体也极易出汗。虽然适度出汗有助于机体散热、排泄。但是,汗出太多的同时既易耗气又可伤津。而恰恰在这个时节,人们又多喜于纳凉处阴,饮凉食冷,以解温燥、暑闷之困,这是基本的常识。
正因为习以为常的事极易被忽视,所以古人提出“春夏养阳”的命题。因为阴、冷之气最易伤阳。秋冬时节,人们都知道厚衣保暖,居室少出,保护阳气。其实,纳凉处阴以解暑降温,饮凉食冷以解渴生津,也是“养阳”“护阳”之举,本无可厚非的,焦点是适度的问题。
处在天热地温之时,极易出现“太过”,而少有“不及”。太过就容易伤阳,一是阳气被遏,二是损阳寒中。
何为适度?答案就是让机体为顺应阳气生长时段,予以适宜的调节,养护机体而使之适应。
何为太过?就是过度追求纳凉处阴而形成逃避人体必需的阳气生长时段,一味地饮凉食冷而追求安逸。这就不是“养阳”,而是“伤阳”了。
自古以来,人皆知之,夏季易发腹泻,多为纳凉食冷所致。而近年来的“空调病”,恣食冷品的身疲、少食等的脾胃病,不已是很常见的吗?
看来,这个适度的把握,关键在于人们的认识。既要让机体适应天地之气,又要使机体不被温燥所伤。这个适度只能是因人、因时、因地、因事来调节、养护,才称得上是正确的“养阳”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