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核心原则 春季属木应肝,肝气升发易导致情绪波动、脾胃失调;同时湿气渐盛,易引发春困、浮肿等问题,另外春天虽然有点逐渐走向温暖,但雨水节令期间,气候还是比较寒凉。所以,中医养生强调“疏肝健脾、祛湿养阳”,可以通过食疗调和气血,顺应自然升发之势。 食疗方推荐 1. 四花茶(疏肝理气茶) 组成:白梅花3g、月季花3g、玫瑰花3g、野菊花3g。 做法: ① 四种花材洗净后放入茶杯; ② 用85℃热水冲泡,静置5分钟后饮用,可反复冲泡至无味。 功效:白梅花疏肝和胃,玫瑰花调畅情志,月季花活血舒肝,野菊花清热解毒,适合肝郁气滞伴轻度上火者。 2. 荠菜猪肝汤 组成:猪肝100g、荠菜150g、枸杞20g、生姜3片。 做法: ① 猪肝切片后用盐腌制10分钟,荠菜焯水去涩; ② 枸杞、生姜入锅加水煮沸,加入猪肝焯烫至变色后捞出; ③ 重新起锅,将荠菜、枸杞、生姜连汤倒入,煮5分钟后加入猪肝再煮2分钟,调味即可。 功效:养肝明目、清热利湿。适合肝经湿热,肝血不足引起的视物模糊、舌苔黄腻。 食物分解: 枸杞子、猪肝:养血益肝。 荠菜:清热利湿、平肝明目、凉血止血、和胃消滞。 生姜:散寒健胃。 3. 四蔬一香汤 组成:芥菜50g、芹菜50g、菠菜50g、白菜50g、香菜10g。 做法: ① 蔬菜洗净切段,香菜切碎; ② 所有食材入锅加水煮沸,加少许盐调味,煮3分钟后关火。 功效:清肝理气、辅助降压,适合春季肝火旺盛伴血压波动者。 4. 四神汤(健脾祛湿) 组成:茯苓15g、莲子15g、芡实15g、山药15g(可加猪肚或排骨)。 做法: ① 药材提前浸泡30分钟; ② 猪肚/排骨焯水去腥,与药材同炖1.5小时; ③ 加盐调味,喝汤吃料。 食物分解: 茯苓:利水渗湿,改善水肿、安眠; 山药:补脾养胃涩肠,增强抗病力; 莲子:养心安神,缓解焦虑。 芡实:健脾祛湿,湿肠止泻。 5. 茵陈陈皮生姜老鸭汤(疏肝祛湿) 组成:茵陈25g、陈皮5g、生姜15g、老鸭半只。 做法: ① 鸭肉焯水去血沫; ② 所有食材入炖盅,加清水1500ml,文火慢炖1小时; ③ 加盐调味,喝汤吃肉。 功效:清肝胆湿热,改善口苦、舌苔黄腻。 食物分解: 茵陈:清热祛湿,舒展肝气。 陈皮:行气健脾,燥湿化痰。 生姜:散寒健胃。 老鸭:养阴补虚。 6. 荠菜豆腐羹(清热利湿) 组成:荠菜100g、嫩豆腐200g、鸡蛋1个、香油少许。 做法: ① 荠菜焯水切碎,豆腐切丁; ② 鸡蛋打散勾芡,与荠菜、豆腐同煮5分钟; ③ 淋香油,撒葱花即可。 食物分解: 荠菜:清热利湿、平肝明目、凉血止血、和胃消滞。 豆腐:清热。 7. 西芹枸杞炒淮山药(疏肝养肝健脾) 组成:西芹200g、淮山药150g、枸杞15g、蒜末适量。 做法: ① 蔬菜焯水后切段; ② 热油爆香蒜末,下西芹、山药翻炒至熟; ③ 加枸杞、盐调味,勾芡出锅。 食物分解: 西芹:含钾元素,调节血压、缓解春困。 山药:补脾固肾,增强体力。 枸杞:阴阳并补,养血明目。 8. 菊花枸杞茶 组成:菊花5g、枸杞10g。 做法: ① 菊花与枸杞洗净后放入杯中; ② 用沸水冲泡,焖10分钟后饮用。 功效:清肝明目,缓解眼干、头痛,适合长期用眼人群。 体质定制化食疗方案 1. 湿热体质(舌苔黄腻、易长痘) 方剂:四神汤+赤小豆15g+荷叶5g。 方解:赤小豆清热利湿,荷叶升清降浊,四神汤健脾祛湿。 2. 气虚体质(易疲劳、气短) 方剂:黄芪杜仲枸杞炖龙骨(黄芪30g、杜仲30g、枸杞15g、龙骨300g)。 方解:黄芪补气固表,龙骨安神健骨,杜仲温阳强腰,枸杞子阴阳并补,养血明目。 3. 阴虚体质(手足心热、失眠) 方剂:百合银耳莲子粥+麦冬10g。 方解:莲子健脾安神,麦冬、银耳生津润燥,百合养阴安神,缓解阴虚火旺。 春季饮食搭配原则 1.减酸增甘:减少山楂、柠檬等酸性食物,增加大枣、山药等甘味食材,避免抑制肝气升发。 2.多食芽菜与绿叶菜:如绿豆芽(清热解毒,舒肝)、荠菜(清肝明目)、菠菜(养血补肝)。 3.适量辛味:葱、姜、蒜等可助阳气生发,但需避免过量引发上火。 春季食疗需以疏肝健脾祛湿为核心,结合体质差异灵活调整。通过以上食疗方案,既能顺应春季肝气升发之势,又能通过食材的性味调和气血,达到以食养护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