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是指夜间睡眠时出现的大量出汗,通常与梦境无关。
中医认为,盗汗是由于阴虚火旺、气虚血瘀等原因引起的。具体来说,阴虚火旺是指阴液不足,体内阳气过盛,导致出汗过多;气虚血瘀则是指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身体内部热量无法散发,从而引起出汗。
今天我们跟随余元泰老师学习他临床中总结常用于治疗盗汗的3个方子。
益阴汤 01 出处:清代林珮琴《类证治裁》。 组成:熟地黄20g,白芍10g,山萸肉15g,山药15g,丹皮10g,泽泻10g,莲子10g,麦冬10g,五味子10g,地骨皮10g,灯心草5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宜饭前服。 治法:益阴敛汗。 证象:阴虚热扰,心液不能敛藏,睡时汗液窃出,汗出如洗,昼轻夜重,醒后汗则收敛,自觉烦热,乏力消瘦,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评介:本方为古代常用方。盗汗也称寝汗,睡时汗液窃出,多因阴虚热扰,心液不能敛藏所致,故用养心阴清虚热的益阴汤较好。 当归六黄汤 02 出处:金代李东垣《兰室秘藏》。 组成:当归15g,黄芪30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黄连5g,黄芩10g,黄柏6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治法:滋阴清热,固表止汗。 证象:阴虚火扰所致盗汗,五心烦热,面赤颧红,口干,心烦唇燥,便秘尿赤,舌红,脉细数。 评介:本方为古代名方,重点治疗阴虚有火、内热之盗汗,有如此证象患者,可以选用,效果较好。 柏子仁汤 03 出处:清代林珮琴《类证治裁》。 组成:柏子仁20g,人参8g(另炖),白术12g,五味子10g,牡蛎20g,酸枣仁15g,半夏曲6g,麻黄根10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治法:补血养心,安神敛汗。 证象:心血不足,心悸少眠,睡则汗出,气短神疲,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 评介:本方为古代名方,重点治疗心气不足,虚损气短之盗汗、失眠等症,遇到这类盗汗患者,可加减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