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雨水节气后,气温渐渐回升,此后降水将逐渐增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这个时候气温变化频繁,雨水增多,空气潮湿,细菌容易滋生。而我们中医常说的湿气,也会在这个时候盛行,流感、胃肠道疾病容易出现。所以,雨水节气须防寒、防湿,扶正气,生阳气,做好预防。 首要注意“倒春寒” 雨水节气后,天气忽冷忽热,千万要注意“倒春寒”。不能过早过快脱下外套,早晚衣着要保证腹部、腰部、下肢和脚的温暖,以免受寒引起腹痛、腰痛等。特别是女生们,如果腹部受凉,则容易引起痛经。同时骤然的冷热交替,也容易引发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儿童呼吸系统传染病也在此时多发。因此,一定要关注气候温度,慢慢减衣服,同时也多留心身边家人。 次要扶阳,防“春困” 春困,在雨水节气后很容易出现。中医学认为,在雨水后,因为外界湿气较重,人体阳气不足,就容易被湿气困住,导致疲乏、懒动。预防春困,我们就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当增加运动,“动则生阳”,阳气生发则人精力充沛。 食疗养生有妙招
民间有“雨水吃粥,健脾一年”的说法,“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月令》说:“正月宜食粥”。雨水时节的代表性养生食疗,非粥莫属。粥虽是极常见的食物,但稻米经过熬煮后变得软糯香甜,既有上佳口感,又容易吸收,中医认为粥食具有滋养脾胃之功。雨水时节,湿气上升,脾胃易失调,生冷、刺激的食物不宜多吃。而温润暖胃的粥,恰是此时养生首选。再放些红枣、山药、莲子或南瓜等食材,既丰富了粥的味道,又大大提升了营养。
广东饮食文化有曰“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广东的“养生靓汤”享誉国内外,一碗热气腾腾的靓汤,也是抵御寒冷、温暖脾胃、滋养体魄的理想佳品。 1.党参木棉花淮山猪骨汤 材料:党参30克,干木棉花30克,淮山30克,白扁豆15克,芡实20克,猪骨适量。 做法:将干木棉花用清水浸泡30分钟,备用。将党参、淮山、白扁豆、芡实用清水冲洗干净,备用。猪骨切块后用清水洗净。锅中加入清水,将猪骨和生姜放入锅中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捞出猪骨,清水洗净。将处理好的猪骨和其他食材一起放入炖盅或砂锅中,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1-1.5小时,加盐调味饮用。 功效:健脾祛湿、利水。 2.五指毛桃煲鸡汤 材料:五指毛桃30克,茯苓20克,白扁豆30克,陈皮5克,鸡肉250克,生姜3片。 做法:将五指毛桃、茯苓、白扁豆、陈皮用清水冲洗干净,备用。鸡肉切块后用清水浸泡30分钟,去除血水,再用清水洗净。锅中加入清水,将鸡肉和生姜放入锅中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捞出鸡肉,清水洗净。将处理好的鸡肉和其他食材一起放入炖盅或砂锅中,加入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1.5-2小时。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即可。 功效: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改善脾胃功能。 3.穴位保健防感冒 国医大师邓铁涛建议常按太阳、捏鼻梁、顺迎香,以防感冒。 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在两眉梢后用手触摸最凹陷处就是太阳穴。 印堂穴:在额头,在两眉头中间是印堂穴。 迎香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当鼻唇沟中是迎香穴。 动作要领:双手拇指按揉两侧太阳穴顺时针、逆时针各10次;拇指和食指提捏鼻梁山根(即两眼内眦连线中点与印堂之间斜坡上),左右手各10次;双手握虚拳,以大拇指侧从印堂往迎香穴自上而下50次。 功效:疏风,通窍,利鼻,预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