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药之用,以中药两味,而达方剂之妙。夏枯草、菊叶是临床常用清热泻火药,其配伍成对,又有何妙用值得探究发掘?笔者查阅叶天士医案中二药的配伍应用,辨析其用药特色与临证思考。
夏枯草功效 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其味辛、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泻火,散结消肿,明目的功效,主治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癖、乳痈、乳房肿痛等。 《中华药典》载夏枯草临床用量为9~15克。因其味辛故能散肝经郁热,因其性寒故能清肝胆之火。然而,夏枯草应用并不局限于清肝热,《本草纲目》载夏枯草单用可治疗血崩、赤白带下等妇科疾病;《本草崇原》谓夏枯草单用能治疗脚肿、湿痹。因夏枯草采收于夏季,故本草书籍多谓其禀纯阳之性,但性寒而无凉遏之弊。《本草经解》谓:“夏枯草可代柴胡升发,可代甘菊清肝。” 菊叶功效 菊叶为菊科植物菊的叶,其味辛、甘,性平,归肝经,具有清肝明目,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头风目眩,疔疮痈肿。 《食疗本草》谓其:“主头风,目眩,泪出,去烦热,利五脏”,故能除内热;《本草求原》言:“(菊叶)清肺,平肝胆。治五疔、疳疔毒、痈疽、恶疮”,能清利肺脏,治疗各种外科疔疮疾病。 菊花为药食两用之品,菊叶亦如是。陶弘景言:“叶可作羹食者”。内服多以6~15克为用,外用则多以生品捣烂外敷。 叶天士用夏枯草、菊叶特色 夏枯草与菊叶同用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散结解毒的功效。叶天士临证应用夏枯草、菊叶药对十分广泛。夏枯草、菊叶对药被用于癍痧疹瘰、郁证、头痛、耳聋、耳鸣、目痛、齿痛、喉痹、疮疡等病。叶天士用此药对有三大特色。 取性味之用 夏枯草味辛、苦,性寒,菊叶味辛、甘,性平,二药相合辛凉散邪,苦寒清热。华德元言:“内热宜清凉者,如脑热鼻渊,用羚羊、山栀、石膏、滑石、夏枯草、青菊叶、苦丁茶等类,苦辛凉散郁之法也”;邹时乘谓:“如少阳相火上郁,耳聋聤胀者,用鲜荷叶、苦丁茶、青菊叶、夏枯草、蔓荆子、黑山栀、羚羊角、丹皮,辛凉味薄之药,清少阳郁热,兼清气热为主”,故将夏枯草、菊叶归属于辛凉薄味药范畴。叶天士言:“夫东垣升阳散火,丹溪总治诸郁,咸取苦辛为法。”此说明确了辛苦治法的应用及源流。夏枯草、菊叶配伍即是辛苦治法的代表,有解郁、散热、清热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分热证。 法象用药 质地轻薄的药入上焦。夏枯草和菊叶皆草本植株位居上者,故叶天士多用夏枯草、菊叶清上焦热。 专病对药 菊叶、夏枯草皆归肝经,有清火、散热、解郁的功效。肝郁可化火,火为热之极,阳亢则生风,风可助火势,肝郁、肝阳、肝热、肝火、肝风五者多相依为病,夏枯草、菊叶对药可清肝热、平肝阳、泄肝火,为清泄肝胆专用对药。 验案举隅 李,二七,发瘰热肿,独现正面。每遇九、十月大发,五、六月渐愈,七八年来如是。因思夏令阳气宣越,营卫流行无间,秋冬气凛外薄,气血凝滞,此湿热漫无发泄,乃少阳木火之郁,及阳明蕴蒸之湿,故上焦尤甚耳。法以辛凉,佐以苦寒。俾阳分郁热得疏,庶几发作势缓。胆火胃湿郁蒸。 夏枯草、鲜菊叶、苦丁茶、鲜荷叶边、羚羊角、黑栀皮、郁金、苡仁。《临证指南医案·癍痧疹瘰》 此案叶氏辨病属瘰疬,辨证为胆火胃湿郁蒸,然此案出奇之处在于迁延年久,病发有时,且能自愈。叶氏承《内经》《伤寒》理论,重视天人相应,于时气论见解独到,认为病甚之时、病解之时、病缓之时,皆是病与时气合与不合之明证。叶氏言秋冬收藏,气敛于内,且外感寒凉,气机出入失调,木郁而化火,则病甚于平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夏三月……使气得发泄。”夏季阳气泄越,则气得外达,病可得解。叶氏言“少阳木火之郁,及阳明蕴蒸之湿”主次分明,可知少阳之郁为主要病机,立法辛凉疏散,苦寒清热,以夏枯草、鲜菊叶、苦丁茶、鲜荷叶边、羚羊角、黑栀皮辛凉清解。病及血分,故以郁金开郁活血,清热凉营。阳明湿热为患,以薏苡仁通胃阳,除湿热。中药两味曰对,三味称角,夏枯草、菊叶、苦丁茶为叶氏常用清热解郁的角药。《临证指南医案》共有7处用方载夏枯草、菊叶、苦丁茶角药,而此三味加荷叶,则清泻之力更胜,兼有升阳祛湿之功,为叶氏所常用。立方把握主要矛盾,以专病专药或符合辨证的药物组合等为核心基础,根据症状,随症加味,这种“守”与“变”的组方思维是叶氏特色。 鲍氏,秋风化燥,上焦受邪,目赤珠痛。 连翘、薄荷、黄芩、山栀、夏枯草、青菊叶、苦丁茶、桑皮《临证指南医案·目》 《医碥》曰:“燥为肺金之化,秋令也。”燥邪为病,秋季多发,易伤津耗气,易袭肺脏。燥邪的寒热阴阳属性各家争议颇多,《素问玄机原病式》载:“金燥虽属秋阴,而其性异于寒湿,而反同于风热火也”;《温病条辨》言:“燥属小寒”;张景岳云:“燥为阳者因于火,燥为阴者发于寒”,燥分阴燥,阳燥。叶氏言:“秋风化燥,上焦受邪”,明确此病病因为风燥,病机属风燥伤肺,从“目赤珠痛”可知此为阳燥。“轻剂”用药为叶氏治疗上焦的特色,叶氏言“轻则治上”,此案夏枯草、薄荷等皆为质轻升散之品,属“轻剂”范畴。叶氏辨证立法疏风清燥,其药为可分为“散”“清”两大类,方中以薄荷、苦丁茶、菊叶、夏枯草等叶、穗疏风祛燥,解表散邪;以连翘、黄芩、山栀、桑皮等果实、根茎清热除燥,泄上焦热,全方轻剂为主,清散并行。方中夏枯草、菊叶质轻能散,为上焦气分热证专用对药。 暑热郁于少阳。头胀偏左,齿痛。 苦丁茶、大连轺、赤芍药、菊花叶、黑栀皮、夏枯花《未刻本叶氏医案》 叶氏此案但言病机与主症,寥寥数语,言简意赅。此案为暑热郁于少阳,主症偏左头胀、齿痛。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及足少阳胆经,少阳为枢,居半表半里,为人身内外枢机,叶氏立法清里解表。肝胆相表里,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方中苦丁茶、菊叶、夏枯花清解肝胆郁热,夏枯草多以穗为用,然亦有全草应用者。叶氏此处言夏枯花,强调所用夏枯草为果穗。《医林纂要》谓夏枯草有“解暑”之功,于暑热最合。栀子有三色,生者色红,炒者色黄,炭者色黑;栀子有三用,栀皮、栀仁和全栀,此处黑栀皮为栀子去仁取皮,炒焦或炒炭,以色黑为度者,功能清三焦之热,而偏于外达热邪。少阳为多气少血之经,赤芍、连翘清营血分热,且连翘清轻上浮,能治上焦诸热,解暑热之邪。叶氏立方随少阳多气少血特点,以气药为主,佐以血药;明胆经、三焦经之性,以解表清里,宣畅内外,清泄三焦为法;参以暑热升散之性,以清解透邪为要,兼顾全面,立法组方。 叶天士临证把握夏枯草、菊叶清、散两大特点,运用灵活。然叶案中很少论述二药用量,笔者认为若以清热为主,病偏于里,则夏枯草用量略重,最大剂量可达20克;若以散热为主,病偏于表,则菊叶用量略重,最小剂量为6克,如无菊叶,甘菊、杭菊、白菊可替代,但不可用野菊花。临证应用此对药当以辨证组方为依据,不可拘泥于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