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跟老师学习,常常遇到一些患者朋友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一名患者问:补气温阳类的中药,是白天服用,还是晚上服用?滋阴药又需要在什么时段服用?
吴师答:补气温阳的中药应该白天服用,因为白天人体之阳气生发;而偏于滋阴养血的药,应当晚上服用,因为夜间人体阳气需要收藏,阴血要收敛阳气。
问题2.一名失眠患者诉说:失眠3年,看了好几个医生开的中药没有效,只好投靠西医,服安眠药依赖,如今不服安眠药几乎不能入睡,有时服了安眠药也睡不着。怎么办?
吴师问:你什么时候服中药呢?患者答:上午。吴师又反问:你上午服中药,至晚上药效就差了,怎么可能安睡呢?患者又补上一句,从前看的好几个医生也没有叮嘱我睡前服用中药啊。
问题3.他汀类降脂药,应当什么时候服?
吴师答:应当睡前服。因为人体肝脏合成胆固醇的时间多在夜间,在睡前服用他汀,药效最好。
问题4.对于高血压患者,一般降压药在什么时段服用?
吴师答:早上空腹服用。因为多数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峰值在早上,又叫“晨峰血压”,晨峰血压不控制,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高血压患者,由于人们的作息规律,血压在午后及夜间相对降低。
几个简单问题表明,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讲求时间治疗的。一些朋友,晚上服用高丽参汤,或者睡前喝浓茶、咖啡,结果导致彻夜失眠、心烦,血压飙升,就是因为不懂得医学的时间养生学、时间治疗学。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单一的生物学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它要求把人们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置于生物、心理和社会多维网络系统中去观察研究,这样呈现在医学家们面前的便不仅仅是作为健康和疾病载体的个体,而是一个个现实的、完整的、社会的人。
中医的医学模式,可概括为“生物—心理—社会—生态——时间”医学模式,并由此衍生出中医时间养生学、时间治疗学。
中医时间养生——治疗学的起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就已经有了时间养生学、治疗学的理念。
中医时间养生——治疗学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中医的时间养生治疗不仅在于依据外源性的时间包括每日晨昏、季节、节气、干支甲子的周期规律,还在于依据人体内源性的时间如人体发育阶段、月经周期来认识和治疗疾病。
中医认为,人与天地自然不仅同源于一气,具有相同的阴阳五行结构,而且人与天地自然也具有相同的规律。《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夫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个“天”不是唯心主义哲学,而是指人们的先天禀赋,指人的生命与先天性遗传密切相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均说明人与天地自然同源于气。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说明人体之阴阳气血运行,具有与自然界时间相同的阴阳五行规律。
正由于人与自然具有相同的阴阳五行规律,所以,人与自然也具有相同的阴阳消长及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及五行运转势必对人体的生理、病理造成影响。如就季节变化而言,《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而呈现春弦、夏洪、秋浮、冬沉之象。这些都是中医时间养生—治疗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时间养生——治疗学的应用
1、解释人体生理病理
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时间变化,对人体生理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白天人体阳气多趋于体表,脏腑的功能活动比较活跃;而夜间人体阳气多趋于里,人就需要休息和睡眠,这些反映了人体随昼夜阴阳二气盛衰变化而出现相应的调节。
运用这一理论在临床上指导失眠、高血压等的辨证论治就非常有价值。
昼夜晨昏时间的变化,对疾病也有影响。清晨至中午,人体之气随自然界之气的阳生阴长而渐旺,故疾病转轻;午后至夜晚,人体之气又随自然界之气的阳杀阴藏而渐衰,故疾病加重。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如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这一理论如用科学理论解释,例如一些慢性心肺疾病,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导致气管平滑肌痉挛,冠脉收缩,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回心血量增加等,患者就出现心悸、呼吸困难加重,甚至夜间或凌晨突发心脏事件。又如,老年慢性心肺疾病患者,由于心肺储备功能弱,冬季寒冷季节特别难过。
2、用于养生
春夏秋冬四季各有其特点,《内经》将其概括为“发陈”“蕃秀”“容平”“闭藏”,分别表示:
①春季阳气升发渐旺,推陈致新,万物生长发育,呈现出欣欣向荣之象;
②夏季阳气旺盛,植物开花结果,呈现出茂盛秀美之象;
③秋季万物成熟,秋气肃杀,草木花凋叶落,果实成熟收割,大地呈现出明净之象;
④冬季阳气敛藏,气候寒冷,万物潜伏闭藏。人的生命活动也要顺应此变化。
具体而言,在生活起居方面,春夏宜晚卧早起,多到室外散步,舒展形体,适当从事户外运动,目的在于促进阳气的生发;秋冬则要顺应自然界肃杀、闭藏的变化,尽量早睡,适当减少运动,避免外寒侵袭,目的在于收敛、固藏阳气。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
这些中医天人相应的时间养生学原则,顺之者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少病或无病至天年;逆之者则阴阳颠倒,气血逆乱,惹病上身而折寿。
3、指导用药
中医时间治疗学,也体现在指导临床治疗上。所谓“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
如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即使外感风寒,也应注意慎用麻黄、桂枝等发汗力强的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
而秋冬季节,气候由凉变寒,阴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潜藏于内,此时若病热证,也当慎用石膏、黄连等寒凉之品,以防苦寒伤阳。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所谓“用温远温”,“远”,避之谓;前者之“温”,指药物之温,后者之“温”,指气候之温;即用温性药时,当避其气候之温。余者与此同义。
临床上,对于脾气虚弱,又兼有肾阴虚的病证,我们可以证统病,拟白天应用补中益气丸,晚上服用六味地黄丸。
对于顽固性失眠患者,我们常用汉代张仲景的酸枣仁汤加减化裁治疗,叮嘱患者晚上睡前2小时饮用,疗效就明显优于白天饮用。
高血压病人实证上午服药;肝肾阴虚者,晚上服药。心衰病人,早上服药,尤其含有利尿药;若晚上服用利尿剂岂不是夜尿频频影响安睡。
一切含有人参类的汤药,建议早上服用。一切滋养肝肾之阴的药物,建议下午或晚上服用。上焦、中焦之病,餐后时间段服用;下焦之病,餐前时间段服用。
一般传统汤药为药液(一般200-300ml),建议餐前2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两餐之间),不占胃部容积,不影响进食量。
4、中西药是否错开时间服用的问题
目前,没有可靠资料表明,中西药物同时服用会影响药物疗效发挥。我们建议,适当地把中西药服用的时间错开,是一条经验。比如高血压患者早晨空腹服降压西药,上午或下午,再服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当然,西药,与中成药一起服用方便,我们临床观察也没发现药物效价降低。西药抗凝类药如华法林,睡前服用,尽量避免或减少与各种食物、其他西药、中药、中成药混合服用。
5、子午流注针法
《素问·八正神明论》提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的治疗原则,提示治疗疾病时须考虑每月的月相盈亏圆缺的变化规律,在针灸及妇科月经病治疗中较为常用。
针灸“子午流注针法”即是根据不同时辰而有取经与取穴的相对特异性,是中医时间治疗学的最好体现。
结语
中医时间养生——治疗学起源于古代医学家的中医临床实践,包含着深邃的科学原理,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总结探索中医时间养生——治疗学,既有利于充实该领域科学的学术内涵,又有利于促进现代时间养生-治疗学发展,把它说清楚、讲明白,从而为中西医学同行和老百姓所理解、所接受,为大众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