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一整个夏天的冷饮轰炸、空调常开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很多人的身体变得虚弱。再加上入秋后气温渐降,温差变化,很多人脾胃运化出现问题,遇上风吹草动就容易生病。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壮则全身气血充盈。故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属土,是万物生长之地,是五脏之母,脾胃的调理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病在脾,愈在秋”,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我们要顺应大自然的变化,重视内调脾胃,把夏天的消耗,在秋天养护回来。
秋养脾胃,要从饮食、情志和运动等多方面着手。
一、滋阴润燥、顾护脾胃
秋季天气渐燥,饮食上多主张选择滋阴润燥之品,如山药、梨、黑芝麻、银耳、百合、莲藕、菱角等食物以益胃生津。可做成养生汤粥,如秋梨粥、银耳百合粥等。
也可合理适当使用滋阴中药。比如:西洋参、沙参、茨实、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地黄等。
燥邪伤肺,酸味能收敛肺气,辛味则发散泻肺,所以应少吃辛辣发散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等,防止辛温助热,加重肺燥症状。
可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石榴、葡萄、柚子、柠檬、山楂等,但脾胃虚弱的人要注意吃水果一定要记得不要过量,防止损伤脾阳。
而岭南地区,秋季暑热未消尽,人们常贪凉饮冷,故多见脾虚湿困之象,所以更应该注意顾护脾胃。
饮食应以清淡、滋润为主,避免进食大量生冷水果损伤脾胃,适当多饮温开水、淡茶、豆浆、牛奶等,多吃熟、温软开胃,易消化食物。
对于脾虚湿困的人来说,还可以选择党参、白术、茯苓、芡实等健脾祛湿中药。
此外,脾胃属土,故需食多得土气的食物,如地下生长的地瓜、山药等;脾喜温恶凉,故需食温热的食物;脾色为黄,故需食黄色食物,如小米色黄,最养脾土;脾德在缓,故需食甘味,以缓脾之情。
香味入脾,可醒脾,可燥湿。炒香的食物多具养脾之功,如炒花生、炒瓜子等。锅边上烤成焦黄色的玉米饼子、馒头,或烤成金黄色又焦又脆的面包等,当属养脾之物。
二、适当进补、饮食有节
“秋为气肃,收敛以闭藏,故食之以养”,很多人想抓住秋季调养脾胃的好时机,“贴秋膘”的理念深入大家的心中,但秋季进补不可太过,要以平为期。
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不然在脾胃虚弱的情况下,进食太多肉类等高蛋白食物反而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脾阳受损。
一定要在进补前调理好脾胃,通过祛湿、消滞、清热、泻火等方法,让湿热邪气排出后再考虑补益气血。特别是痰湿、湿热、胃火过重或脾胃虚弱的人,否则一开始便大量摄入过于滋腻的食物,容易出现腹胀、腹泻、腹痛等消化不良的情况。
秋季进补应适当、适度、循序渐进,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一些体重,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好准备。在医生的指导下,分清身体的寒热虚实,选择合适的食物及药膳。
此外,还要培养良好饮食习惯,三餐时间要固定,饮食要有规律、有节制。同时,三餐摄入食物的多少也是有差别的,要做到早餐吃好,保证营养丰富;午餐吃饱,补充足够的营养,但要注意不能吃撑;晚餐吃少,防止高血脂、高血糖的发生。
拒绝生冷之品和麻辣等刺激性食物,小孩从小就要注意勿过食生冷,生冷包括许多瓜果、冷饮、凉水等,否则易伤损脾阳。
脾虚之人可坚持晨起喝生姜红糖水,有助于温脾,并能升阳。
三、精神内守、起居有常
秋内应于肺,秋季容易触发抑郁情绪,俗话讲,“伤春悲秋”,而悲伤又容易伤肺。
在秋天,我们要尽量保持内心宁静舒畅,切忌悲观伤感、处事烦躁,还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消秋愁,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否则,“过思则伤脾”,情绪问题很容易引发脾胃问题。
秋季白天变短,夜晚变长,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促进身体恢复和能量储备。秋分以后,人的起居要顺应自然做相应的调整,以养“收”气。早卧早起,少熬夜、忌过劳,以免耗伤阴精,保持规律的起居睡眠。
四、艾灸可温阳
艾灸有温阳之功,最适合于养脾之需。凡脾虚之人皆可艾灸脾经原穴太白。
脾经主时为上午9点至11点,因此若能在这个时间内艾灸效果更好。
此外,中脘穴、足三里穴也是养脾胃常用之穴。
五、运动养脾胃
饭后散步可促进消化和吸收,建议每天不少于30分钟。餐后要休息一会再散步,速度可快可慢,量力而行。
扭腰能减少腹部脂肪,增强腰腹部肌肉力量,并强化内脏机能,对便秘和消化不良效果显著。
按摩丹田可增强胃肠功能,将两手掌放在脐下小腹中央,上下按摩30次,旋转按摩30次,以感发热为度。
现在气温适宜,也是锻炼的好时机,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八段锦、太极拳、瑜伽等,建议每次运动以微微汗出为宜,切忌运动过猛。还可以通过调整呼吸吐纳,调理脾胃气机,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