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秋季的关键转折点,上顺夏季之土,下应秋季之金。此时阴气升发未盛,阳气收藏而未尽,岭南地区,湿气当收未收,秋燥渐甚,机体腠理处于疏泄与致密交替状态,其自然调节状态为收敛、肃降。
白露之后,自然阴阳之气更替变化较为剧烈,自然六气的变化多使人适应不及,尤其是脏腑功能薄弱者机体自我调节功能失常,六气成为六淫,易生肺系疾病。因此,要适当保暖,讲究“薄而不露”,尤其“不露肩”“不露脐”“不露脚”。
白露节气,天气真正转凉,秋燥日渐明显,人们容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即为“秋燥”。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此时的外燥最容易影响肺,也是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疾病高发和容易加重时期。
五脏对五行,肺为脾之子,子病及母,脾生痰,肺储痰,日常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健脾的中药如西洋参、玉竹、川贝等代茶饮。饮食方面应加大滋阴力度,以健脾润燥为主,多食一些白色的食物,像白萝卜、银耳、杏仁、山药、茯苓、白芝麻、百合等。
01 推荐一个养生穴——太白穴
定位
太白穴在足内侧缘,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将一只脚搁在另一条腿上,会看到脚部中心有一条椭圆形的弧线,这就是足弓。这个弧线的起始点,就是太白穴所在的位置。
释义
太,大之意;白,肺之色,气之意。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层次化为肺金之气,故名太白穴。
太白穴为足太阴脾经输穴、原穴。原,本原也。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而本穴的蒸升之气同合于足太阴脾经的气血特性,且能较好地补充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故为脾经原穴。
保健方法
①踩踏法:脱掉鞋袜,将脚立起,用另一只脚的后跟来踩踏。这样做是因为脚部更好使劲,同时也是取用了身体左右平衡的原理。我们的身体长得很对称,左右脚、左右手都是两两相对的,就像天平的两边。在按摩时,有意识地用身体的一侧来按摩另一侧,可以更好地调节身体的平衡。
②推按法:用大拇指指腹由上向下推按太白穴3~5分钟。
③揉按法:用大拇指的内侧揉按太白穴,以有痛感为宜。
需要注意的是,太白穴的按揉以发红、发热、有酸胀感为度,每天练习2~4次,需常年坚持。
④泡脚:俗话说“寒从脚起”,除了按揉太白穴,还可以用桂枝、艾叶等中药睡前沐足,每周1-2次,每次15-20分钟,水温控制在40-42摄氏度,微微出汗即可,以起到温通经络,益气安神等功效。
保健功效
太白穴为脾经保健的关键穴位之一,每天坚持按揉,能达到补脾气、益肺通窍之效。对治疗因脾虚引起的食欲缺乏、浑身乏力、犯困、水肿、腹泻、腹胀、大便溏薄等有一定效果。
太白穴生发肺中阳气,原理是通过补脾来补肺。按摩太白时要注意力道,以腧穴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度,不必用太大的力气。每天坚持按揉太白穴3~5分钟,可让肺气充足,大便通畅。
另外,点揉太白穴还可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
02 推荐一碗养生汤——青鸭萝卜汤
秋季有哪些食物可以“赶走”燥邪,鸭子一定是首选食材。在常见的肉类食物中,鸭子是最适合用于秋季滋补的。
中医认为,鸭肉味甘、咸,性寒;归脾、胃、肺、肾经;具有大补虚劳,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的功效。
《本草纲目》中记载鸭肉能:补虚除客热,和脏腑,利水道,疗小儿惊病;解丹毒,止热痢;头生疮肿,和葱、豉煮汁饮之,去卒然烦热。
《食疗本草》谓:鸭肉能“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
清代名医王孟英也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鸭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养胃生津。”
现代营养学认为,鸭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烟酸和维生素B1、B2。有研究表明,鸭肉中的脂肪不同于黄油或者猪油,其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接近理想值,化学成分近似于橄榄油,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凡体内有热的人,以及体质虚弱、食欲不振、潮热汗出、大便干燥、心烦失眠或水肿的人,秋季多吃鸭肉,对身体大有裨益。因此,民间素来有“老鸭胜补药”的说法。
青鸭萝卜汤
【原料】青头鸭1只,青萝卜1个约500g,陈皮少许,生姜3片。
【做法】青头鸭洗净,切块,焯水,去浮沫;青萝卜去皮,洗净,切厚块;陈皮浸软,去络,洗净,切丝。待汤锅的水烧开后,放入所有鸭块、陈皮、生姜,慢火炖约1.5小时,最后下入萝卜块再炖半小时调味后即可,食肉喝汤。
【功效】滋阴补虚,理气健脾,润肺止咳。青萝卜具有消积、祛痰、利尿、止泻的功效;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老鸭具有清热排毒、滋阴补肺、和润燥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