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节气是转凉的象征。这时候昼夜温差大、天气干燥,因此养生要注重保暖和润燥。
保暖“捂”四处
白露时节如不注意保暖,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问题。
因此注意早晚添加衣被,不能袒胸露背,睡卧不可贪凉,应撤掉凉席,关上窗户和空调,换上长衣长裤入睡。
保暖要着重“捂”这四处:
01捂肚脐
肚脐又名神阙穴,属任脉,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也是人体的长寿大穴。
一旦神阙受寒必伤脏气,引发腹痛、腹泻、脱肛、痛经等疾患。
因此,天气转凉慎穿露脐装,晚上睡觉喜欢蹬被子的朋友最好穿上睡衣,加强腹部保暖,防止肚脐受寒。
02捂后背
入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只有聚足阳气,才不怕寒邪侵袭。
人体后背脊柱位置有一条经脉叫督脉,有“阳脉之海”之称,统管一身阳气。如果后背受凉必然会损伤督脉,耗损阳气。
因此,养阳首先要暖背,平素怕冷者可在太阳底下晒晒背部,用阳光之温热来补充体内阳气的不足。夜间入睡要撤掉凉席,谨防寒邪入体。
03捂头部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上火好发在头面部是因为这里是人体阳气会聚的地方,阳热较盛。
头部吹风受凉后容易出现头痛,这是因为受凉后寒邪直中经络,损伤阳气,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所以,白露期间如需空调降温,一定要注意护好头部,避免直吹。
04捂双脚
俗话说“脚暖腿不凉,腿暖身不寒”,所以做好脚部保暖非常重要。
白露后阴寒之气渐增,换掉凉鞋,穿上保暖透气的球鞋、棉鞋是暖脚的第一步。
晚上睡前可用热水泡脚,腿寒的朋友还可加入艾叶煎水沐足,能起到暖身助眠的效果。
润燥吃三样
秋燥来袭,人体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由于干燥导致的鼻腔出血。
日常饮食中,应增加对芝麻、蜂蜜、枇杷、西红柿、百合、乌梅等柔润食物的摄入,以益胃、养肺、生津。还应多喝水,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润燥尤其推荐吃以下三样:
01梨
中医认为梨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作用。直接生吃梨生津解渴,熟吃润肺止咳。
一般人生吃即可,小孩或是脾胃弱、体质虚寒的人最好蒸熟后吃,也可以把梨皮削下来与梨肉一起放到锅里煮水喝。
推荐药膳方·百合川贝炖雪梨
材料:百合5g,川贝5g,雪梨一个。
制法:把雪梨洗净,切片,与洗净的百合、川贝一起加水炖煮,约半小时即可。
功效:本药膳侧重于润肺止咳,适用于肺阴不足、干咳少痰、口干者。
02藕
秋季,鲜藕开始上市。莲藕生食能清热润肺凉血,熟吃可健脾开胃,止泻固精。
推荐药膳方·五汁饮
材料:鲜藕500g,生梨1000g,荸荠500g,鲜芦根100g,鲜麦冬500g(芦根、麦冬可用干品替代,用量酌减)。
做法:将梨(带皮)、鲜藕、荸荠榨成汁,将不易榨汁的芦根和麦冬煮水取汁约150~200ml左右,将榨成的汁与煮后的水兑在一起,代茶频饮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润肺止咳、清热解暑之功,对秋季温燥引起的烦热、口渴、干咳、痰少效果亦好。
03蜂蜜水
秋季干燥,入秋之后,每天喝水时,最好有两杯蜂蜜水。用温水把蜂蜜调开,一次一两勺,可以加一两片柠檬提味。
蜂蜜水更适合于体型较瘦的人,如果体型偏胖,最好多饮茶水。
推荐药膳方·鲜藕白蜜汁
材料:鲜藕120g,蜂蜜60g。
做法:藕捣烂,绞取汁液,加蜂蜜搅匀服,不拘时。
功效:此方有益胃生津、清热除烦的作用,用于暑热或热病伤津,烦渴喜饮。
坚持三个一 一动:户外运动
秋季风和日丽,应该多参加户外活动,有助于一扫胸中郁积,润养肺气以适应秋季养收的特征。可选择健走、打太极拳、体操、乒乓球、羽毛球等。
秋季运动以微汗出但不疲倦为度。
一泡:睡前泡泡脚
白露节气当重视足部保暖,推荐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泡脚水水温以40℃为宜,水要没过脚踝,时间在15-30分钟,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最好,泡脚的同时把耳朵和腰部搓热。
热水泡脚可以改善足部气血流动,还可减少下肢酸痛、缓解疲劳。
一穴:常按天突穴
在颈部前面,两锁骨内侧、胸骨柄上缘有一个凹陷,这就是天突穴。闲暇时经常用大拇指进行点揉,可起到养阴生津、润肺化痰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