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风邪被视为“六淫”之首,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的特性,易袭阳位,善行数变,故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风邪侵袭人体,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
然而,风邪之所以能致病,往往与人体内部的气血状况密切相关。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血调和则身体康健,气血不和则百病丛生。尤其容易体现在经络,风邪袭人,往往先由经络气血空虚,风邪再乘虚而入侵人。
因此,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不能仅着眼于风邪本身,而应注重调和气血,以达到“血行风自灭”的目的。
2. “治风先治血”的理论依据
治疗时,应从养血行血着手,使血脉通利、血液畅行,则邪风自无可容之地。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风邪与血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后来,这一观点又被外延到“内风”病的治疗,同样起到不错的效果。
3. “血行风自灭”的机理
此外,血液的正常运行还能濡养筋脉,使内风自熄。
临床运用
症状:皮肤干燥,瘙痒无度,起皮脱屑,常伴口干。
治疗原则:养血润燥,消风止痒。
常用方剂:滋燥养荣汤、养血润肤饮等。这些药物中常含有生熟地、当归、赤芍等滋阴补血的药物,以及秦艽、地骨皮等祛风湿退虚热的药物,共同起到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的作用。
血热生风型:
症状:肤生红斑及风团,斑疹基底颜色鲜红,触之灼热,瘙痒剧烈。
治疗原则: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常用方剂:清营汤、凉血五花汤等。这些药物中常含有生地、丹皮等凉血药物,以及赤芍、桃仁、红花、玫瑰花等活血药物,共同起到凉血清热、活血祛风的作用。此证也可针泻曲池、血海、膈俞等穴位疏通经络气血并凉血。
2. 内风证的治疗
例如,对于热极生风证的患者,可以采用羚角钩藤汤等方剂清肝熄风、凉血增液。方中的羚羊角、白芍、甘草、生地等药物能够滋阴养血、凉血活血,以平肝熄风。
又如肝阳化风证的治疗中,常用镇肝熄风汤等方剂滋阴潜阳、镇肝熄风。方中牛膝引血、引火下行,白芍、玄参、龟板等药物能够凉血,滋补肝肾之阴血,使肝阳得以潜藏而不亢奋。这种治疗方法同样体现了“治风先治血”的原则。
再如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风后,患者常因气血瘀滞而出现肢体不遂等症状。治疗时需活血化瘀,促进气血运行,如使用补阳还五汤等方剂,减轻或与消除“风”证,以帮助恢复肢体功能。
现代研究佐证
而中医的“治风先治血”观点正是通过调和气血、改善血液循环来达到治疗目的。这与现代医学的治疗理念不谋而合,进一步证明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它深刻揭示了“风”病与血液状态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治疗“风”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灵活运用这一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高的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