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流感预防和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调整饮食、合理锻炼、中药预防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流感的风险,提高身体抵抗力。
在中医看来,流感是由于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人体卫气,导致卫气失守、营卫不和而发病。因此,中医治疗流感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汤剂等方法,以调和营卫、驱邪外出为原则,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预防流感的措施一般有以下几点: 饮食调整 中医认为,饮食调养是预防流感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春夏是阳气生发的季节,应适当多食用提升身体阳气的食物,以增强身体免疫力。同时,根据不同体质,还可适当食用具有可适当食用具有调和气血,祛湿等功效的食物,如党参,枸杞,红枣,山药,茯苓、陈皮等。 合理锻炼增强体质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抵抗力。户外运动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需要注意的是,运动过程中应避免过度疲劳和大汗淋漓,以免损伤正气,导致身体虚弱易受外邪侵袭。 中药预防与调理 在流感高发季节,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适当服用一些适宜的中药,可以有效预防流感。同时,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进行调理,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流感预防食疗方 饮食方面,中医认为食疗是预防流感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通过合理搭配食材,既能满足口感需求,又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以下是一些针对季节性流感的中医食疗方,可供参考。 双花薄荷茶 材料:干木棉花2-3朵,鸡蛋花10克,薄荷3克,炒扁豆30克,红糖少许。 做法:向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放入木棉花、鸡蛋花、炒扁豆,调成小火再煲30分钟,加入薄荷再煮3分钟,最后加少许红糖调味,即可饮用。 适合人群:自觉湿气重,时常感到咽痛、口粘、疲乏、困重、大便粘滞不成形的人群。 大豆黄卷祛湿茶 材料:大豆黄卷10克,广陈皮5克,荷叶10克,广藿香10克。 做法:将大豆黄卷、广陈皮、荷叶、广藿香煎水代茶饮,或与猪骨煲汤。 功效:清热祛湿,醒脾开胃。 适合人群:体质偏热者。 淡豆豉葱白豆腐汤 材料:豆腐2-4块、淡豆豉12克、葱白15克、生姜2-3片。 做法:向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将葱白、生姜、淡豆豉放入锅内,大火煮沸,再放入豆腐,一起共煮1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发散风寒,清咽止咳。 适合人群:体质偏寒者。 五指毛桃防风汤 材料:五指毛桃30克,防风10克,大枣10克,瘦肉1两。 做法:将全部材料放进煲内,加适量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煲15-2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疏风,益气和胃。 适合人群:体质偏弱者。 中医外治法 艾灸法 艾灸可固护正气,提升阳气,具有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的作用,预防外感疾病历史悠久,尤其适合体虚易感人群,老人、儿童也可应用此法。艾灸八髎、足三里,可培元固本,预防感冒,加天枢沟通上下,健脾益气,缓解疲劳。 方法:手持艾条于穴位上方8-10厘米,温和灸15-20分钟,微微出汗为宜。 刮痧法 刮痧能祛湿通络,缓解头痛、发热等症状。如遇头痛、鼻塞等症状,可选用头部刮痧或用按摩梳梳理头部, 重点在双颞侧胆经循行部位,每次5-10分钟,以头皮发热,痛点缓解。可有效缓解头痛。 如发热,可以加大椎刮痧。大椎穴在低头时,可见颈背部交界处椎骨有一高突处,即第7颈椎,其棘突下凹陷处即为此穴,每次5-10分钟,以出痧为度,可缓解发热、恶寒等症状。 井穴按摩 井穴按摩能缓解咽喉肿痛、扁桃体发炎等症状。 井穴分布于四肢末端指尖部位,可选用少商穴、商阳穴,以宣肺利咽、泄热消肿。咽喉肿痛明显的患者,可用牙签圆头点按穴位,有很好的消肿止痛的效果。注意按压力度,防止皮肤破损。 健康生活方式 远离疾病 1、尽量避免交叉感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使用公筷公勺或分餐制。 2、保持居室卫生清洁,保持空气流通。可选用中药香薰法改善居室环境,艾条按每100平方米1条或苍术饮片约15-30克的分量,在室内燃烧、烟熏。注意熏蒸期间人不要逗留在室内,熏蒸完毕后彻底通风再进入房间。 3、保证充足的睡眠,睡前宜安静平和,上床后少做与睡眠无关的事。 4、发热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少食油腻、煎炸、烧烤、辛辣食物。 5、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6.保持每日适当活动。在居室中可进行深呼吸、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锻炼,以身上有微微温热感或微微汗出为佳。发热缓解,体温正常后,可每日晒太阳30分钟,特别是晒背,以利于人体正气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