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作为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降水明显增多。此时,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湿邪容易侵入人体,导致脾胃功能受阻,进而使人出现胃口不佳、身体困乏、头昏头沉、关节肌肉酸重等症状。倘若人体本身阳气不足,还容易出现心情低落、郁闷等不良情绪。
今天,广州中医药大学三附院护理部黎小霞副主任护师为大家带来中医特色疗法,阴雨时节不妨试试,有助升阳、健脾、祛湿。
艾 灸 在多雨的春季,不论防春困,祛湿,养阳气,艾灸是最佳的个性化调理方式之一。艾灸大椎穴、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能起到补益脾胃、调气血、疏肝解郁之功效。每周艾灸2-3次,每次15-20分钟。 ①大椎穴 大椎穴命名来源于《黄帝内经》,意为“大的椎骨”。由于该穴位处于颈椎的交汇点,有调节全身阳气之功效,因此被誉为“阳脉之海”。 定位: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当人低头时,位于颈后隆起的最高处; 艾灸方法:艾条悬灸,取坐位或俯卧位,距离皮肤2-3cm,灸15-20分钟; 功效:大椎穴是足三阳经、手三阳经的交汇处,经常艾灸,可起到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强身健体的功效,特别适用于阳气不足的人群。 ②足三里 足三里隶属于足阳明胃经,既是阳明胃经的合穴,也是胃的下合穴,对于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增强机体免疫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定位:位于小腿部外侧缘,犊鼻穴下三寸,或者外膝眼下三寸,胫骨旁开一横指; 艾灸方法:艾条悬灸,在双侧足三里穴上同时施灸,距离皮肤2-3cm,灸15-20分钟; 功效:经常艾灸足三里能够达到温中散寒、健脾祛湿、补益气血、缓解疲劳的效果。
③三阴交
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的交会之处,因此得名“三阴交”,被认为是调理身体气血的重要穴位之一。通过按摩、艾灸等刺激三阴交穴位,可以调和气血、调理肝肾脾等脏腑的功能,对于多种疾病和症状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艾灸方法:艾条悬灸,距离皮肤2-3cm,灸15-20分钟,灸至皮肤微微泛红为宜; 功效:经常艾灸可以补益肝、脾、肾三经的气血。 疏通经络 《灵枢·逆顺肥瘦》云:“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阐述了经络循行联系的规律。 肝经的主要功能是主疏泄,就是疏通和发散的意思,它能保证全身的气血运行通畅,不淤不滞,气通畅情绪也顺畅。因此,通过推肝经或拍打胆经,尽可能拍打相应腧穴或是经络循行的部位,能够达到疏通全身经脉的效果。 推肝经 肝经起于大脚趾的大敦穴,然后沿脚背向上,然后由小腿内侧向上循行。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每天按揉大腿内侧来疏通肝经。方法:用掌根从大腿根部推至膝盖处。也可握拳后,用四指的第二个关节向下推,每次推100下。 拍打胆经 操作:全身站直放松,用空拳从臀部两侧沿大腿两侧一直拍打到膝关节两侧,每次2-3分钟,拳要中空,有内力而不要用蛮力。每天1-2次。
阴陵泉穴
阴陵泉是祛湿要穴,经常按揉可起到健脾祛湿、通经活络的作用。建议每日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60下左右,以穴位处略有酸胀感为宜。 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连接部位。 经常按揉太冲可起到疏通肝经、镇静安神的作用。建议每次按揉4-5分钟,以按压处有酸胀感为度。 当下人们生活工作繁忙,倘若我们可以每天利用碎片时间来推经络、按穴位,长期以往,也能起到不错的养生功效。当然,我们平时也应注重饮食和生活习惯,比如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多喝水,少吃辛辣煎炸食品,少抽烟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