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养生保健

哪些中药以“陈者为佳”?

发布日期:2024-04-11 18:05: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思辨本草,中药图片来源: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浏览次数:- 字号:

  在中医临床上,有些药材“鲜用”效果为佳,如芦根、白茅根、麦冬、石斛等;而有些药材采收后则应当放置几年再使用,这样药效会更好,是为“中药陈用”

  中药陈用渊源流长

  现存最早的关于中药陈用的记载,可能是《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七年之病是指大病、难治之病,三年之艾是指三年以上的陈艾。原来,新艾气味辛烈、含挥发油多,艾灸时燃烧快、火力强、烟大、艾灰易脱落,容易伤及皮肤和血脉,而陈艾含挥发油少,燃烧缓慢、烟少、艾灰不易脱落,火力温和,温而不燥,润能通经,疗效更好,故李时珍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

  《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用药须分新陈:“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但没有涉及具体药物。

  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六味宜陈用的药材:“凡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须陈久者良,其余须精新也。”

  唐代《新修本草》明确提出“六陈”的概念,其“狼毒”条下记载:“与麻黄、橘皮、半夏、吴茱萸、枳实为六陈也。”“六陈”指的是采收后需要通过一定方法的陈放贮存,使药物由新药变为陈药,再入药使用的六味中药。

  此后,为了便于记忆和普及,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六陈歌》,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李东垣《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中所载:“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图片

  随着中药理论的发展,药物的采收、加工、炮制、贮藏等经验不断丰富,后世医家对中药陈用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李时珍《本草纲目》除沿袭“六陈”中药外,还提出:“然大黄、木贼、荆芥、芫花、槐花之类,亦宜陈久,不独六陈也。”

  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中罗列了近40味(类)陈用药物:“如南星、半夏、麻黄、大黄、木贼、棕榈、芫花、槐花、荆芥、枳实、枳壳、橘皮、香栾、佛手柑、山茱萸、燕窝、蛤蚧、沙糖、壁土、秋石、金汁、锻石(石灰)、米、麦、酒、酱、醋、茶、姜、芥、艾、墨、蒸饼、诸曲、诸胶之类,皆以陈久者为佳,或取其烈性减,或取其火气脱也。”

  而“六陈歌”在原先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发展,如明代杜文燮《药鉴·六陈药性》:“陈皮须用来年陈,麻黄三载始堪行。大黄必用锦纹者,不过三年力不全。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芫花本是阴中物,不怕如丝烂似绵。”

  一般认为,中药陈用可以减轻或去除药物的燥烈之性、滋腻之性、腥臭之气、毒副作用,增强临床疗效。比如,“六陈”中的枳实、陈皮、麻黄、吴茱萸都含有一定量的挥发油,这些挥发油多有燥烈之性,刺激性强,服用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半夏、狼毒有毒,刺激性更强,使用不当有中毒危险。经过长时间放置后,挥发油挥发,燥烈之性变弱,毒性也会降低,不易出现副作用。

  陈用中药代表举例 

  01

  枳壳

  枳壳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图片

  枳壳味苦、辛、酸,性微寒。归脾、胃经。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临床常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

  《本草图经》言:“医家以皮厚而小者为枳实,完大者为壳,……须陈久者为胜。”(枳实和枳壳二药同源,均为芸香科酸橙的果实,只是成熟与未成熟之别。)

  枳壳含有较多挥发油类成份,辛温行散,极易耗气伤正,故采用陈放的办法使其辛散之性即刺激性明显下降。挥发油成份多为不饱和醇、烯和萜类,对温度和日晒较为敏感,通过放置久后,挥发油散失较多,从而降低燥性。  

  02

  陈皮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

图片

  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临床常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随着贮藏时间延长,陈皮的挥发油发生聚合和氧化反应,黄酮类物质含量增加,外观表现为颜色加深,苦、辛味减少,气味更加香醇。故王好古说:“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曰红皮、陈皮。”现在一般认为,陈皮入药,陈久者长于理气,贮存期较短者袪痰效果更佳。 

  03

  半夏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

图片

图片

  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半夏辛温有毒,新鲜者毒性强,经过炮制后毒性降低,存放日久可使炮制时的辅料更多的渗透到内部,充分进行理化反应,则性味更纯正,毒副作用更小。另外通过发酵法炮制而成的半夏曲也以陈久者为佳。

  04

  麻黄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图片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临床常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

  麻黄是发汗解表之要药,但使用不当,其辛温宣散极易耗气伤正,导致发汗过多亡阳。麻黄经陈放之后变得醇和,发汗而不易伤正,不出现过汗之象。另外,麻黄中的麻黄碱有中枢兴奋作用,存置一两年后,兴奋神经中枢的作用也会降低。  

  05

  狼毒

  狼毒为大戟科植物月腺大戟或狼毒大戟的干燥根。

图片

  狼毒味辛,性平,有毒。归肝、脾经。具有散结,杀虫的功效。外用于淋巴结核、皮癣;灭蛆。

  狼毒有大毒,李时珍说:“观其名,知其毒矣。”狼毒经炮制陈化后,毒性降低,故陶弘景说:“(狼毒)陈而沉水者良。” 

  06

  吴茱萸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图片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临床常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 五更泄泻。

  吴茱萸的挥发油含量很高,性味辛烈燥热,容易使人走动火气,昏目发疮,陈放后,其挥发油含量减少,可缓和辛温燥热之性而减少副作用。

  07

  艾叶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

图片

  艾叶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外用祛湿止痒。临床常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千金翼方》 记载:“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新艾绒做的艾条,挥发油含量高,火力猛,易烫伤皮肤和经脉;陈艾绒温和而不燥,热而不烫,易渗透入体内,效果理想。

  陈年艾绒挥发油以难挥发性成分为主,有研究表明这些难挥发性成分可能是艾灸产生疗效的物质基础。

  市面上有3年、5年、8年、10年等陈艾叶,价格悬殊,如陈3年以下临床配方用的艾叶每公斤一二十元,而陈5年以上的艾叶每公斤百元以上,一般认为陈3年以上的艾叶已能达到优质药效,无须追求8年、10年的陈艾。

  中药陈用总结

  综上所述,中药陈用的目的主要有增强疗效,缓和药物燥性、热性,降低毒性、减小毒副作用等。

  需要强调的是陈用中药的“陈”是相对的,中药陈用应有时限,并非越陈越好。古人提出“陈用”是依据药物的自身特点、功效和所治疾病的要求而提出的,如陈皮入汤剂时,用以袪痰应以贮存期较短者为好,用以理气则以陈久者良。但同为辛温行散之品的青皮不需陈放,正是借助其辛燥破气之性而发挥积极的治疗作用。

  以挥发性成分作为主要活性成份的中药,其含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药物的内在质量,若是无限期的放置,则药气逐渐挥发,闻无气味,药色加深,而失去功效。同样,如乌头、大戟等药物的毒性或刺激性成分并不具挥发性,对日光、温度不敏感,尽管陈放也起不到降低毒性的作用。

  另外,中药在陈放的过程中要注意日光、空气、温度、湿度的影响,避免发生霉变、腐烂、虫蛀、鼠咬,否则也难以达到中药陈用的目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