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养生保健

清明前后病扰人,用好这个“纯阳草”

发布日期:2024-04-09 17:51:56 来源:本文综合整理自深圳市中医院、林定坤工作室、许尤佳育儿、思辨本草、健康谈等微信 浏览次数:- 字号:

  入春以来,岭南的天气一直以阴雨潮湿为主,有时连续多日见不到太阳,对于脾胃功能差的人来说是一大挑战。此时,身体不仅容易受到湿邪侵犯,而且气机的舒展也会受到影响,加上这个季节各种病菌活跃,往往就会引发身体不适。应对这种情况,大家可以灵活运用一种当季生长的草本,协助调动身体阳气,化解湿气,它就是艾叶

图片

  艾草种类繁多,但是可以粗略分为食用艾和药用艾两类。

  一般入汤剂的药艾选择多为端午前后采后,将艾叶晒干使用,此时药用价值最大。而平时艾灸使用的艾绒是十二月份,正当艾籽成熟艾叶枯萎的时候,用手一捏便成绒,是艾灸的好材料。

  食用艾多采于清明前后,这时的艾叶最为鲜嫩,苦味最少,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晒干后存用。常言道:“清明食艾,无灾无难”。因此,清明时节,人们就把艾草加到食物中,成了青团、艾糍、艾饺等,以达到保健防病的目的。

  艾叶的药用价值

  艾叶,又称艾草、香艾、艾蒿,味苦、辛,性温,入脾、肝、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芳香辟秽的功效;外用能够祛湿止痒。

  艾叶味辛气香,性温散寒,能暖气血而温经脉,为温经止血之要药,适用于虚寒性出血病症,尤善治下焦虚寒、冲任不固之崩漏下血、月经过多、产后出血等,常与当归、芍药、阿胶等配伍使用,如胶艾汤;艾叶也可温经散寒止痛,适用于虚寒性腹痛,常与干姜、陈皮等配伍使用。

  此外,艾叶具有异香,熏烟能驱蚊蝇,清瘴气,具有杀毒杀菌功能。

图片

  典籍记载

  《名医别录》记载艾叶,苦,微温,主灸百病。可作煎,止吐血下利,下部匿疮,妇人漏血。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湿寒,转肃杀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安康。

  《本草从新》记载艾叶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艾叶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此外还含有鞣质、黄酮、甾醇、多糖、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机成分。艾叶油有平喘、祛痰、镇咳、抗菌、抗过敏、镇静等多种药理活性,临床上能够治疗妇科疾病、呼吸道疾病、皮肤科及风湿痹痛类等多种疾病。

  艾草养生,可以怎么用?

  艾草可食可戴亦可入药,不同的搭配,疗效也大有不同:

图片

  艾草入膳

  艾叶也被称为“女性的养生草”,善温中、逐冷、除湿,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

  此外,春季人体阳气生发,艾叶还可以帮助人体升阳,抵抗外邪,对脾胃起到保护作用;艾草还有一股特殊的清香,能增进食欲。

  艾姜煮蛋

  材料:艾叶10克、干姜15克、鸡蛋2个、红糖适量。(艾叶、干姜可到中医院或中药店买)

  做法:将干姜切片,和洗净的艾叶、鸡蛋一同放进锅里,加适量清水,先用文火把鸡蛋煮熟。然后,把煮熟的鸡蛋剥壳,再放进锅里药汁中煮10分钟,加进红糖,吃蛋喝汁,美味可口。

  功效:艾叶能暖气血而温经脉,治女性气血寒滞;干姜能去脏腑之沉寒、胃部冷痛。

  “艾姜煮蛋”不仅能治常见的寒性痛经,更能改善女性体内的诸多恶寒症状,比如经常怕冷、手脚冰凉、唇舌青紫、小便清长、大便稀而不成形、肚子冷痛、月经紫暗夹血块等。

  艾草泡脚

  用艾叶水泡脚,能有效地去除体内虚火,可以缓解因肝肾阴虚导致的黑眼圈。

  做法:取艾叶一小把,煮水后泡脚或用纯艾叶做成的清艾条取1/4,撕碎后放入泡脚桶里,用滚开的水冲泡一会儿,等艾叶泡开后再兑入一些温水泡脚,泡到全身微出汗。

  日常注意要多喝温开水,不吃寒凉的食物,多休息。坚持一段时间后,由体内虚火引起的黑眼圈就会明显好转。

图片

  艾草洗澡

  艾草浴不仅有利于防治感冒,对湿疹、毛囊炎也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另外,艾草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皮肤新陈代谢,具有一定的美容作用,但具体遵医嘱。

  做法:取新鲜艾草50~100克,在浴缸中用沸水冲泡5~10分钟,然后取出艾草加水调至适宜水温即可洗浴。

  熏艾

  随着春季雨水逐渐增多,湿气日渐加重,呼吸道疾病发生的概率也增加,室内熏艾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做法:用艾条进行熏烟30分钟,能起到对居室消毒杀菌、驱除虫害、清洁空气的作用,对呼吸道传染病等也有预防效果,且气味清香,对水痘、腮腺炎、猩红热等传染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有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要谨慎用艾叶熏,一些敏感患者可能对艾条气味不耐受,会觉得胸闷加重、咳嗽增多。

  艾叶坐垫

  怕冷、怕风、喜热饮、遇冷腹泻,这可能是寒性体质的表现,此时,不妨给自己做一个艾叶坐垫。

  坐垫法曾受到清代名医吴尚先的推崇,他曾在《理瀹骈文》中说:若内服药不能达到或恐伤胃气者,以坐为优矣。

  做法:取艾叶500克,晒干揉碎,用纱布包制成坐垫即可。

  香囊

  古人认为艾叶有辟邪的作用,春夏季节,蚊虫多,大家也可以制作艾叶枕头、艾叶香囊,下面给大家介绍一款驱蚊方。

  驱蚊香囊方

  组成:艾叶、紫苏、丁香、藿香、薄荷、陈皮各5克。

  做法:切碎或研磨成粉,装入香囊或布包。放于室内,2~4周暴晒一次,反复使用。

图片

  艾灸

  古人把太阳称为天之阳,把艾草称为地之阳,艾火是纯阳之火,能通三阴走十二经。《扁鹊心书》中就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不得长生,益可得百年寿矣”等描述。

  艾灸疗法是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历时几千年。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意思是说:“点燃艾绒的火如同阳光一样,可以振奋唤醒人的元气,挽回人的生命。”

  不过,艾灸虽是很好的养生手段,但艾灸的适合人群是有讲究的,而春天又是生火的季节,若选用不当,非但没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引起上火。

  一般来说,艾灸主要适合于寒性体质或是感受寒邪而导致的病痛,表现为火力不足、畏寒怕冷、手足冰凉、易疲劳、精神不振、筋骨关节疼痛僵硬、痛经、月经延后等。

  而对于阴虚体质的人群,表现为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施艾相当于火上浇油,反而伤身。

  因此,大家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艾灸。

  艾灸小贴士

图片

  ● 点燃艾灸条,在距离皮肤大概1寸的地方,进行艾灸,可自行根据热感调整灸条距离,可保持固定在穴位上方,或是来以穴位为中心回画圈灸10-15分钟;

  ● 热度以渗透而无烫感为佳;

  ● 要保持注意力集中,以免艾条偏移穴位,影响疗效,或是距离过近,烫伤皮肤;

  ● 注意用火安全,避免艾条落火,点燃周边物品;

  ● 若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会产生起水泡的情况,请勿自行处理,需要及时就医用药。

  艾叶使用注意事项

  艾草虽然用途广泛,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实热体质不宜

  艾草性温,有眼睛冒火、口舌生疮、口气重、大便干燥、臭气熏天、脾气不好等实热症状的人群,不建议用大量艾草。

  不宜过量使用

  过量使用艾草会损耗人体内的阳气,加重体虚,不但不能起到保健作用,反而会使免疫力下降,带来疾病。

  儿童和女性月经期间不宜

  有些孩童,食用艾草容易产生过敏症状,要特别注意;生理期的女性也不建议食用艾草,用量过多反而可能出现月经异常。

  此外,艾叶因其为纯阳之品,对于非寒湿相关导致的痛症、血症,用之反而有害。艾灸虽然有温经暖血的功效,但它并不补血,还有点儿温燥伤血,因此如果是仅有血虚而没有寒湿的人,用艾灸是不适合的。很多人在艾灸后很容易“上火”,就是因为本身阴血不足,耐受不了艾的“温性”。这需要同时配合补血养血药调理,或者是减少艾灸的频率和次数。

  也有些人过于偏信所谓“宫寒不孕”的说法,天天大量艾灸以求怀孕,其实这样的艾灸方法绝非人人适宜,还需要辨证看待。

图片

  
  
艾叶入药,以陈者为佳
  

艾叶陈用最早可见于战国时期《孟子》:“为政之要,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鲜艾攻毒、陈艾理病,老病用陈艾,意不可急攻。

《千金翼方》 记载:“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

新艾绒做的艾条,挥发油含量高,火力猛,易烫伤皮肤和经脉;陈艾绒温和而不燥,热而不烫,易渗透入体内,效果理想。陈年艾绒挥发油以难挥发性成分为主,有研究表明这些难挥发性成分可能是艾灸产生疗效的物质基础。

研究表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三年陈艾中的总黄酮含量达到峰值,总多糖含量还未剧烈下降。二者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 清除自由基和有效阻止脂质过氧化引起细胞破坏的功效。

陈艾叶比新艾叶质优具有广泛的认知基础和接受度,市面上有3年、5年、8年、10年等陈艾叶,价格悬殊,如陈3年以下临床配方用的艾叶每公斤一二十元,而陈5年以上的艾叶每公斤百元以上,一般认为陈3年以上的艾叶已能达到优质药效,无须追求8年、10年的陈艾。

另外,艾叶虽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其中以湖北蕲州为佳。《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