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养生保健

清明前后湿气重,多吃这7道菜,祛湿又疏肝

发布日期:2024-04-08 11:07:22 来源:本文综合整理自中山市中医院、中国中医药报、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北京厚朴中医等微信 浏览次数:- 字号:

  清明前后,南方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潮湿,随着自然界湿气的加重,人也更容易受到影响。如果感觉自己精神不振、身体沉重、没有食欲、大便黏腻、头晕脑胀、昏昏欲睡、皮肤起疹子、雀斑加重等,很可能就是体内湿气过重的表现。

图片

  湿气对人体的伤害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具有重浊黏滞的性质,它会造成我们阳气不足,最容易影响到脾和肾。最开始是耗伤脾的阳气,然后时间久了就会伤及我们肾的阳气。脾虚湿滞往往表现出舌头胖大,齿痕,吃点东西就胀胀的,大便不成形,粘马桶这些,肾阳不足之后就会表现为畏寒怕冷这些。

  进一步还会造成阴虚。当湿邪伤了阳气之后,导致脾虚,而脾又主运化,就造成吃进去的食物,不能正常的转化成什么水谷精微,也就是说转化水谷精微之类的东西变少了,就会造成津液的减少。所以长期湿气重而脾虚的人,身体内废水很多,好的津液却又不够用,所以也可能出现阴虚的表现。

  体内有“湿”,会有哪些表现?

  寒湿常见表现

  1.舌头边缘有齿印,舌苔白厚。

  2.食欲不好,容易反胃、恶心,消化不良,甚至胃痛腹胀。

  3.容易疲劳,常常觉得呼吸费力,胸闷。

  4. 睡眠质量不好,常感心烦意乱。

  5.身体发沉,四肢无力,手脚冰冷,昏昏欲睡、没有精神。

  6.腰酸背痛、关节疼痛。

  7.眼睛容易疲劳,眼袋下垂,或视力减退。

  8.睡觉流口水、打呼噜。

  9.阴部潮湿,女性白带有异味,对房事不感兴趣。

  10.脸上长斑,起痘,满脸油光。

  11.皮肤长湿疹,或瘙痒,或荨麻疹反复发作。

  12.经常性大便不成形、腹痛。

  13.肥胖或身体浮肿,腹部赘肉多。

  湿热常见表现

  1.舌质红,舌苔黄而厚腻。

  2.头发油腻,或脱发,或头发早白,或有头屑。

  3.面色发黄、油腻,泛油光。

  4.口干、口苦,口臭,口中有异味,泛酸,痰多,嗓子不清爽。

  5.牙齿黄而无光泽,牙龈、口唇色偏红。

  6.爱出汗,而且汗味重、体味大。

  7.大便燥结或是黏滞不爽不成形,小便短黄。

  8.常觉得身体发热,皮肤发烫,尤其是手脚心爱发热出汗。

图片

  这些行为,会加重体内湿气

  久坐不动

  运动少的人,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重的表现。越是不爱运动,体内瘀积的湿气就会越多。

  经常熬夜

  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到了休息时间还不睡觉,肝脏也得不到休息。身体就容易出现头昏脑涨、眼睛干涩胀痛等肝胆湿热的症状。

  贪食肥甘厚味

  肥甘厚味是指辛辣油腻、甜腻的精细食物,或者味道浓厚的食物。中医认为,过食油腻食物会伤害脾胃,降低运化能力,从而助长湿气生成,凝滞体内。

  喜好生冷

  从内生湿邪的角度讲,贪食生冷、油腻、酒饮及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更容易生湿。这些因素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变差,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湿气在体内累积。

  如何祛湿?

  运动 

  动则生阳。《史记·华佗传》记载: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所以,适度的动一动,微微出点汗,不仅可以振奋阳气,同时也可以帮助身体把侵袭在表层的湿气排出去。

  不经常运动的人,一开始建议采用散步和快走的方式,或八段锦、瑜伽等温和的方式。如果选择出汗的运动,应在白天太阳升起后进行,太阳落山后停止,防止外邪趁虚而入。

  健脾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如果脾胃正常,湿邪就会通过大小便等途经排出体外;如果脾胃虚弱,水湿就会滞留在体内。想要强健脾胃的能力,四神汤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四神汤是中医健脾祛湿名方,主要由薏苡仁、莲子、山药、茯苓四味药食同源的食物组成。山药以补虚为长,茯苓以祛湿为长;薏苡仁有化湿之功,又能清热;莲子养心安神为首功。

  四神汤以甘平为主,适宜作为食疗,可煲汤、煮粥、做糕点等食用。

  艾灸 

  艾叶能补足阳气、运水化湿,经常艾灸同样有助于祛除湿气,这里推荐大家的日常保健灸足三里。

图片

  湿为阴邪,更容易侵袭人体的下部,所以艾灸选取了小腿这个部位。另外,灸足三里调理的是阳明胃经,所以对于去除中焦脾胃的湿气也有很好的效果。

  中药泡脚 

  中医有“中药洗脚,湿邪可祛”的说法。可用干姜20克,艾叶30克,桂枝10克,桑枝10克,附子20克,川椒30克,伸筋草15克,透骨草15克,将药用纱布包好,放水里煮开后将药包取出,将汤水倒入洗脚盆中,晾到40℃~50℃时即可泡脚。每天泡1次,每次20~30分钟即可。

  祛湿食疗方

  1、扁豆莲子银耳粥

  材料:白扁豆20g、莲子15g、粳米100g,冰糖适量。

  做法:银耳洗净提前泡发,切丝。在陶瓷锅中,加入白扁豆、莲子、粳米,再加适量水和冰糖熬粥。

  功效:健脾祛湿、养胃润肺。

  2、香椿炒鸡蛋

  材料:嫩香椿芽200g、鸡蛋6个,盐、酱油、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香椿芽洗净,开水焯后,切碎成小段;鸡蛋打散,并加入盐、酱油等调味料。先把香椿炒至半熟,加入蛋液,共炒至熟。

  功效:清热利湿、健脾开胃。

  3、枸杞猪肝明目汤

  材料:猪肝200g、瘦肉150g、枸杞子30g、枸杞叶250g,玉米淀粉、盐适量。

  做法:猪肝洗净切薄片,沥干,置于碗中,加入盐、玉米淀粉拌匀,静置15分钟后洗净;瘦肉切片;两者于锅内加水适量,水沸后煮20分钟;再加枸杞子、枸杞叶,小火共煮15分钟,加盐即可食用。

  功效:清肝明目。

  4、南北杏猪肺汤

  材料:白菜干100g、南杏仁50g、北杏仁50g、猪肺1个、蜜枣2粒、海底椰30g、姜3片、盐适量。

  做法:白菜干提前浸泡至软,洗净;猪肺反复冲水洗净,切块,焯水后沥干。于陶瓷锅中加入所有材料,大火煮沸后,小火煮2小时,加盐即可食用。

  功效:清热润肺。

  5、田七佛手炖墨鱼

  材料:田七10g、丹参10g、佛手15g、鲜墨鱼400g、生姜4片、料酒、盐适量。

  做法:田七打成细粉;丹参、佛手润软;墨鱼洗净切块;所有食材加入炖锅中,加入料酒、姜,炖煮2小时。

  功效:滋阴活血、通络行气、散邪止痛。

  6、党参蒸膳段

  材料:鳝鱼1条、鸡肉250g、当归5g、党参15g、火腿150g、盐、料酒、胡椒粉、葱、姜各适量。

  做法:鳝鱼去除内脏,沸水中汆一下,洗净沥干,切段;火腿切丝或片;鸡肉焯水后与当归、党参一起炖煮40分钟,去渣,留汤;鳝鱼段置盘中,加入调料及其余食材,倒入药材鸡汤,蒸熟,即可食用。

  功效:温中益气、活血通络、强健筋骨。

  7、荠菜豆腐羹

  材料:嫩荠菜150g、鲜豆腐两块、鸡蛋两个、胡萝卜半根、淀粉3勺、胡椒粉、盐适量。

  做法:嫩荠菜洗净备用,焯水十秒后过冷水,沥干后切碎;胡萝卜切末;鸡蛋打成蛋液;豆腐切成丁。所有食材置于锅中煮沸后,慢炖5分钟,加入淀粉搅拌,调味即可。

  功效: 清热利水、降低血压。

图片

  最后提醒大家,食疗的效果是要通过脾胃进行吸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的,所以要想食疗发挥好的作用,需要一个温暖、气血通畅的脾胃。摩腹就是一个日常保养脾胃的小功法,在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中就推荐有“腹常揉”。

  摩腹的方法也简单,有空的时间就可以做。单手或者双手交叠放在肚子上,以肚脐为中心,用打圈进行按摩,方向以向内的方向进行,如果是两只手,以下面那只手的方向为准。

  摩腹可以疏通腹部的气血,助脾胃振奋阳气推动消化。脾胃状况改善,可以更好的从食物中获取营养,食疗的效果就更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