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是自然界中很不起眼的一种野草,但却是一味治疗湿热黄疸的要药,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在路旁、山坡、林下及草地时常能看见它的身影。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材烧。”茵陈的采收时间会直接关系到其药效的发挥,一般是以春季三月的幼苗入药,此时的茵陈绵软、香气浓郁。过了三月,茵陈就长大长老了,既不能食用,药效也会大打折扣。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异名】茵陈蒿、绵茵陈、白蒿、绒蒿。
【性味与归经】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能与主治】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用于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
【功能与主治】茵陈有清湿热、退黄疸、解毒疗疮的功效。其苦泄下降,性寒清热,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为治黄疸的要药。
【适用人群】因肝胆脾胃湿热所致身目发黄、小便短赤者,对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有特效。湿热内蕴所致的隐疹、湿疮瘙痒者。
【注意事项】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等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者慎用。
【用法用量】可泡茶、煎汤、煮粥。煎服用量在6~15克。可适量外用,煎汤熏洗患处。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风寒湿热邪气,热结黄疸。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其性颇近柴胡,实较柴胡之力柔和,凡欲提出少阳之邪,而其人身弱阴虚不任柴胡之升散者,皆可以茵陈代之。 《本草拾遗》: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 《药性论》:味苦,辛,有小毒。治眼目通身黄,小便赤。 《日华子本草》:味苦,凉,无毒。治天行时疾,狂热,头痛,头旋,风眼疼,瘴疟,女人症癖,并闪损乏绝。 《景岳全书》:味苦微辛,气微寒,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用此者,用其利湿逐热,故能通关节,解热滞,疗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利小水。专治黄疸,宜佐栀子。黄而湿者多肿,再加渗利;黄而燥者干涩,再加凉润。 《医学衷中参西录》:《神农本草经》谓其善治黄疸,仲景治疸证,亦多用之。为其禀少阳初生之气,是以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热消郁开,胆汁入小肠之路毫无阻隔也。 《本草正义》:“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湿热之专药。湿疸、酒疸,身黄溲赤如酱,皆胃土蕴湿积热之证,古今皆以此物为主,其效甚速。”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研究证明,茵陈有显著的保肝利胆消黄作用,并有解热、抗肿瘤和降压作用。
1、保护肝脏
保护肝脏是茵陈的重要功效之一,它能预防肝炎,而且能提高肝脏解毒功能,并促进胆汁分泌,能加快胆汁酸和胆红素的代谢,平时适量服用能保护肝脏,防止肝脏病变,能让肝硬化与脂肪肝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2、利胆
茵陈还能利胆,它能促进胆汁分泌,也能防止胆汁酸在身体内堆积,加快它们的代谢,对目前高发的胆囊炎和胆结石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3、预防高血压
茵陈还能预防高血压,把它煎汁以后服用可以提高心脏功能,促进肾上腺激素分泌,而且能扩张血管增加动脉中血液流量,让血压处于正常稳定的状态。
4、祛风止痒
茵陈能祛除人体内的湿毒,消灭多种真菌。平时出现皮肤和丘疹时可以直接用茵陈煮水来辅助,用它直接清洗患者,能止痛止痒,让丘疹快速消退。
5、提高免疫力
茵陈可以有效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因为茵陈中的咖啡酸具有升高白细胞数目、利胆止血、抗生育等作用,能有效促进促进白细胞分裂,增加白细胞数目,提高T细胞的免疫活性,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和诱生干扰素等作用,因而从多方面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6、抑制病菌
茵陈有较强的抗病毒能力,可以阻止各种病菌对人体细胞产生伤害,对各种病菌,以及黄曲霉菌、杂色曲霉菌等皮肤真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茵陈(白蒿)幼苗作为野菜食用,有着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记载有“茵陈,昔人多莳为蔬”。3-4月采嫩苗,入沸水中焯透,清水漂洗后可凉拌,炒食,蒸食,也可炸食,做粥及菜米团、炒茶等。
凉拌白蒿:新鲜白蒿味道清新,清洗干净后焯水两分钟,控水之后加入蒜泥、香醋少许,搅拌均匀即可食用。口感清爽,美味可口。
粉蒸白蒿:鲜嫩的白蒿,淘洗过后与面粉搅拌均匀,加少许食盐,上锅蒸半个小时就可以食用了。软糯鲜香,回味悠长。
香炸白蒿:新鲜的白蒿裹上农家土鸡蛋与土豆淀粉搅拌而成的汁液,放入热油中小火慢炸至成熟。
材料:大麦芽、茵陈各15克(干品),陈皮5克。 做法:将所有材料一起研为末,装入茶袋,放入茶壶中,冲入沸水,盖闷15分钟后饮用。每日1剂,代茶频饮。 功效:疏肝理气,消食退黄。此茶可疏肝理气,消食退黄,保护肝脏,促进肝细胞的修复,调整全身免疫功能,可用于急慢性肝炎后遗症。 适合人群:适合急、慢性肝炎后遗症,症见胸闷、腹部痞胀、食欲不振、肝区疼痛、每因情志抑郁而加重者。春季饮用尤佳。 特别注意:阴虚火旺者不宜。 绵茵陈煲猪横脷 材料:猪横脷1条,绵茵陈15克(干品),陈皮1瓣,生姜3片,蜜枣3个,食盐适量。 做法:1.猪横脷洗净,刮去油脂,焯水。2.先把锅内的水烧开,所有材料一起放入,大火烧开,改小火煲1个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绵茵陈,特别是早春刚刚出土,还有大量小毛毛的绵茵陈,是最好的,秉承少阳初生之气,能芳香透达,宣湿开郁,最有“发陈”之力。本汤以茵陈的辛苦芳香之性以应春防感利湿,搭配助消化的猪横脷,健脾胃、化寒湿的陈皮、生姜、蜜枣,十分适宜目前节气食用。 小贴士:脾胃虚寒者适当增加陈皮生姜分量,或加炒扁豆加强祛湿力。 茵陈茯神老鸭汤 材料:老鸭一只,茵陈30克(干品),茯神30克,沙参15克,陈皮10克。 做法:老鸭去脏杂、尾部,洗净切大块,放进加有陈皮(5克)的沸水中焯水,捞出冲洗血沫;其余食材洗净,与老鸭一起放入瓦煲,加水2500ml(约10碗水),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小时,加入适量盐即可。可供3-4人食用。 功效:此汤能清肝化痰、宁心安神,适合于心肝火旺、痰热内扰的失眠。 茵陈赤小豆鲫鱼汤 材料:茵陈15g(干品)、赤小豆20g、生姜3片、鲫鱼一条约400g、瘦肉100g、蜜枣2个(或红枣3个)。 做法:1、鲫鱼洗净,擦干水分,两面分别煎一下;瘦肉焯水备用;烧开一壶开水备用;2、除茵陈之外,所有材料入汤锅,加入适量开水,开火煲,开锅后转小火,煲约1小时。3、把茵陈用隔渣袋包起来,最后半小时再放进去一起煲。 功效:茵陈清肝胆的湿热,赤小豆、鲫鱼清脾胃的湿热,并引导肝胆的湿热从小便排出来。广州人对这个汤方不陌生,因为南方春天湿气重,经常返潮,一过惊蛰天开始热了,喝这个汤正合适,疏肝、清肝胆湿热。 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人,谁想这个病人不仅没有像其他病人一样被黄疸病夺去生命,反倒变得身强体壮,满面红润了。华佗大为吃惊,忙仔细询问他病好的原因。那个人便指着一片野草说:“就是这个。”华佗一看,说道:“这不是青蒿吗,莫非能治黄疸病?” 第二年开春,华佗采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实际上是茵陈)试着给患黄疸病的人吃,结果吃一个,好一个,而过了春天再采的青蒿就不能治病了。为了把青蒿的药性摸得更准,等到第三年华佗又逐月把青蒿采来,又分别按根、茎、叶放好,然后给病人吃。结果,华佗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黄疸病。 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华佗便把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它不仅能入药,在春天采收的茵陈还有食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