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养生保健

情绪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

发布日期:2024-03-01 16:23:3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在这个高速运作的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速凌乱,人们步履匆忙。有些人心身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的状态,存在紧张、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到了其身心健康。

  中医所谓“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又可概括为喜、怒、忧(悲)、思、恐(惊)“五志”,是人体脏腑生理和精神活动对内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正常情绪反应。

  情志变化一般不会导致疾病,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生理和心理的适应调节能力时,才会使人体机能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发生或加重。

  中医认为,七情失调是引起内伤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又称“内伤七情”。所以《黄帝内经》认为,调摄情志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图片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意思是:怒气能伤肝,但悲能够抑制怒;喜能伤心,以恐惧抑制喜;思虑伤脾,以怒气抑制思虑;忧能伤肺,以喜抑制忧;恐能伤肾,思能够抑制恐惧。

  这是《黄帝内经》中有关非药物性的“情志相胜”疗法的论述,即通过调整脏腑气血阴阳、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来调整心态,为临床调治心身疾病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情志疗法有其独特优势,也为养生保健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下面具体和大家分享五志过度伤害五脏的表现以及以情胜情以调情志的方法。

  五志过度伤害五脏的表现

  怒为肝志,愤怒伤肝

  《黄帝内经》认为,过度愤怒会导致肝气上逆,气血互为关联,相辅相成,气逆于上,严重者气血会并走于上。过度愤怒可导致肝本身的问题,如轻者有面红目赤、头胀头晕、耳鸣重听、胁肋胀痛、性情急躁等不适,久之有月经不调或引起包块肿瘤等病证,重者有呕血吐血或卒然昏厥;亦可出现肝以外的其他脏器的状况,如肝气横逆乘脾可出现腹痛、腹泻,以及大便泻下不消化食物的“飧泄”病证。

  喜为心志,大喜伤心

  《黄帝内经》认为,喜为心志,喜则气缓,因此过喜会导致心气涣散,致使气的运行过于徐缓,进而无力推动血行,引起血的运行过度徐缓。轻者可表现为气血一过性的徐缓,出现身体发软、全身无力等不适;重者出现神散而不藏,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心神恍惚、神不守舍、健忘失眠,或嘻笑不休、癫狂疯癫等症状,更有甚者神散而不收,出现突然昏仆,甚至死亡。

  思为脾志,过思伤脾

  《黄帝内经》认为,思为脾志,思则气结,因此思虑过度会导致脾气郁结。由于脾居中央,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思则气结首先表现为脾胃气机失调,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腹部饱胀等不适。此外,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气血化生不足,进而引起脾气虚弱、心血亏损,出现食欲不振、脘腹闷饱、肢体困乏、懒言少语、神疲健忘、失眠多梦等症状。

  悲忧为肺志,悲忧伤肺

  《黄帝内经》认为,悲忧为肺志,悲忧则气消,因此过度悲忧会导致肺气的损伤。由于肺居上焦胸部,肺主气,过度悲忧可使上焦气滞,气郁化热,消灼肺气。一方面可表现为意志消沉、悲观失望,另一方面可表现为气短懒言、声低息微、神疲乏力、伤风感冒、咳嗽气喘等症状。

  惊恐为肾志,惊恐伤肾

  《黄帝内经》认为,惊与恐为肾志,恐则气下,惊则气乱。过度恐惧会伤害肾,导致肾精下陷。既可出现惶惶不安、提心吊胆等精神症状,亦可出现二便失禁、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紊乱或白带增多等病证。过度惊吓既伤肾又伤心,会使心肾之间的上下、水火平衡关系失调,气机紊乱。轻者可表现为一过性的气机紊乱,出现暂时的惊悸不安;重者气机紊乱,气血失调,血不养心,出现心悸失眠、惊悸不安等病证,更有甚者气机紊乱,引起神志障碍,或导致神散不收,出现精神错乱,突然昏仆甚至死亡。

  图片

  以情胜情调节情志的方法

  以情胜情调摄情志,是根据情志与五脏在五行之间生克相关的原理,用互相制约、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减少情志过极对身体的损害,达到养生的目的。

  怒伤肝者,以悲胜之

  由于“悲胜怒”“悲则气消”,悲忧之事使人意志消沉、心灰意冷、哭泣不止、声泪俱下,对于消散郁结的愤怒情绪、减轻紧张的情绪、抑制兴奋的情绪,都有较好的作用,最适于过度愤怒的调治。

  因此,若患者有过度愤怒的不良情志,可以悲伤之事挫其锐气,则怒气多可得以抑制。张子和《儒门事亲》亦指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喜伤心者,以恐胜之

  由于“恐胜喜”“恐则气下”,恐惧可抑制过喜引起的心气涣散,对于大喜过旺、神情兴奋不适,甚至狂癫的病证,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因此若有大喜过旺相关的异常情志表现或情志病证,可以采用恐惧情志来调治,如以“祸起仓卒之言”或其他恐吓的手段和方法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

  吴敬梓《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即属典型案例。范进从20岁开始应试,直至54岁才得以中举,于是喜极癫狂,不能自已。因其平素畏惧岳丈胡屠户之威,人们找来了胡屠户,岳丈狠狠地打了他一个嘴巴,范进便神志清爽,不再疯癫了。

  思伤脾者,以怒胜之

  由于“怒胜思”“怒则气上”,愤怒以气之升发可宣散过思导致的脾气郁结,对于久思积虑不能自拔的不良情志乃至病证,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因此若有长期思虑不解,致使情绪异常低沉或气结成疾的不适或病证,可以采用愤怒情志来调治。如用“污辱斯罔之言”,激人盛怒以冲破郁思,使人重新改变心理状态。

  《四川医林人物》载郁病怒激案即为例证。书中载一王姓儒生,得了喜欢独居暗室而不能接近灯光的怪病,遍寻名医而屡治不效。家人请名医李健昂诊视。李氏诊毕,并不处方,却索取王生昔日之文,乱其句读,并高声朗诵。王叱问“读者谁人”?李则声音更高。王气愤至极,忘记了畏明的习惯,跑出来夺过文章,就灯而坐,并指责李氏:“你不解句读,为何在此高声嘶闹?”儒生一怒之后,郁闷得泄,病从此得以痊愈。

  忧伤肺者,以喜胜之

  由于“喜胜忧”“喜则气缓”,喜悦以气之缓和、舒畅可宣散过忧导致的愁结闭塞,分散集中于忧悲之事的注意力,宽解心怀,可使忧悲者振作精神。因此对由于忧悲过度所致抑郁、低沉情绪变化或相关的不适或病证,可以采用喜悦情志来调治。

  《儒门事亲》记有一人因闻父死于贼,过度悲伤忧郁,心中结块痛不可忍。张子和认为,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疾病可愈,而喜可治悲,故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使病人畅怀大笑,一二日后心下块皆散,不药而愈。

  恐伤肾者,以思胜之

  由于“思胜恐”“思则气结”,思虑以气之凝聚去抑制气之下夺,对于恐惧不安的不良情志乃至由此引起的病证,都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因此对由于恐惧所致情志变化或相关的病证,可以采用思虑情志来调治。可针对患者产生恐惧畏怯的原因,采取诱导的方式开启其思,帮助其逐渐摆脱恐惧畏怯的不良情志。

  《晋书·乐广传》所载“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即属典型案例。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回来后就生病了。乐广不解,回到家便详查原因,原来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致,朋友闻知后恐惧病就痊愈了。可见经过深思,将问题想明白,便可以调治恐惧情志及相关病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