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养生保健

一首古方,发汗解表、生阳通阳

发布日期:2024-02-27 17:39:38 来源:综合整理自许尤佳育儿、大家中医等微信 浏览次数:- 字号:

  进入春季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天气还是时冷时暖的,反复无常。这两天,广东地区又迎来了一股强冷空气,气温急降8~10℃,并且伴随着降雨,所以接下来的天气可能又湿又冷。

图片

  寒与湿对人体的影响

  初春的“寒”与冬季的“寒”有所不同。冬季的“寒”往往伴随着的是“燥”,而进入春季后,雨水渐重,因此,初春的寒伴随着的更多是“湿”,整体的天气以阴冷、湿冷为主。

  俗话说,“湿入骨,寒入髓”,寒湿伤人底子,易损耗人的元气。具体来讲,“寒”与“湿”邪是如何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

  ● 寒伤阳气

  “寒邪”属于阴邪,“阴盛则寒”,易损阳气。

  阳气受损,脏腑就会“丧失”温煦气化的功能,体表也会失去抵抗病气的能力,人就像失去了“金钟罩”一样,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容易不适。

  特别是之前一段时间,广东地区天气温暖。气温升高,人的皮肤腠理大开,一遇到强冷空气,寒邪就更容易乘虚而入,稍不注意,没有及时增减衣物,就会容易受寒。

  ● 湿伤脾胃

  脾喜燥恶湿,脾是怕湿的,遇到雨水多、外湿重的天气,湿邪入侵人的身体,就会困住脾胃,让脾胃丧失运化的功能。

  脾主运化,一方面运化谷食,将食物化为精微物质,再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湿邪困脾,吃进去的食物无法吸收,就会导致气血不足脸色也不好,整个体型很瘦弱。

  另一方面,脾运化水饮,将水饮化为津液,再滋养脏腑与四肢百骸,湿邪困脾,水饮无法代谢,就会越来越湿困,脾也就越来越虚,形成恶性循环。脾又是后天之本,日积月累,体质就会变差,日常容易反复生病。

  初春排寒湿,关键是温阳

  中医认为,湿邪具有“濡润”、“黏腻”的特点,像目前这样湿冷的天气,寒邪很容易就会被湿邪“缠”住,停滞在体内,难以驱散。寒性凝滞,温度过低,水汽就会结冰。而湿气在体内遇到寒邪,也会凝结阻滞、涩滞不通,难以祛除。

  想要祛除或者抵御初春时的“寒”与“湿”,就要做好“温阳”的工作。

图片

  ● 温脾阳

  中医所谓“阳化气,阴成形”、“无阳难以化湿”。什么意思呢,可以这样理解,阴天的时候,地面的水是很难干的,但太阳一出来,晒一晒,地面的水很快就会被蒸发掉了。阳气,就像身体里的太阳,如果阳气亏虚,水湿就难以代谢排泄;相反,阳气充盛,不但能化掉体内的寒气,还能促使湿气排出体外。所以,要把体内阳气补足,让身体里面的“小太阳”燃烧起来。具体怎么补?重点就是要温脾阳,补足中焦脾胃的阳气。

  ● 暖脾胃

  少吃生冷:暖脾胃的第一步就是要少吃生冷。这里的“生冷”,不但指雪糕、冷饮等食物,还特指性味寒凉的食物,比如牛奶、酸奶等,还有草莓、火龙果、猕猴桃、西梅等水果。

  而像青瓜、番茄、绿豆芽、芹菜等性味偏凉的蔬菜,尽量用炒的方式来烹调,还要加入姜葱蒜等温性的调味料来中和其寒凉之性。

  多吃温热:一日三餐要吃温热的食物。这里的“温热”,一方面指的是食物的温度,比如可以多喝温水、喝热汤、吃热粥,另一方面指的是食物的性味,日常饮食建议选择性味温热的食物,尤其是目前这样寒湿重的天气,就更要遵守这一饮食原则。

  性味温热的食物有很多,如韭菜、芫荽、芥菜、生姜、大葱、大蒜等等,而这些食物大多都是味辛的,辛味的食物都有升发之性,能帮助人体顺应“春气”,升发阳气。

  这里特别介绍一下生姜。生姜,性温,味辛,归肺、脾、胃经,能散寒解表。日常可以在炒菜、煮菜时加点生姜,平衡一下食物的寒凉之性,也可以用生姜来煲汤、煮茶。下面介绍两道生姜食疗,很适合这段时间食用。

  生姜芫荽鲫鱼汤

图片

  材料:生姜2~3片,芫荽20克,鲫鱼1条。

  做法:鲫鱼杀好,洗净,沥水备用;香菜洗净,切成1厘米长大小,备用;锅内加入适量香油、生姜片,鲫鱼下锅,煎至两面金黄,加适量水,小火炖30分钟;放入芫荽煲20分钟至鱼汤奶白色即可。

  生姜砂仁茶

  材料:生姜2~3片,砂仁3克,陈皮1~2克。

  做法:生姜、陈皮温水煮开后再下砂仁,继续煮5分钟左右,水煎代茶饮。

  降温天气,又遇风寒感冒?试试这首古方

  突然降温,稍不留神就容易得风寒感冒,体质虚弱、阳虚体寒的人更容易中招,要多留心预防。

  风寒感冒的主要症状包括:怕冷怕风;鼻塞、鼻音较重、流清鼻涕、打喷嚏;头痛、轻度发热;浑身酸痛乏力;咳嗽声音清脆响亮,通常没什么痰音等。

  感染了风寒,一定要在邪气在表还未入里的时候抓紧解表散寒。比如,煮上一碗热热的葱豉汤,趁热喝下去,发发汗,让身体暖起来,能很大程度上缓解身体不适,并防止寒邪继续深入内里,避免加重病情。 

  01

  葱豉汤来源及功效

  葱豉汤是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里面的经典方,是发汗解表、生阳通阳之剂,常用于风寒感冒的预防以及风寒感冒初起时的治疗。

  清代名医费伯雄在《医方论》中评价葱豉汤:“解表通阳最为妥善,勿以其轻淡而忽之。”

  02

  葱豉汤的组成

  葱豉汤是由葱白和淡豆豉2味中药组成,都是厨房里常见的食材。

图片

  明代李时珍说:“葱乃释家五荤之一。生辛散,熟甘温,外实中空,肺之菜也,肺病宜食之。”

  葱白辛温散寒,具有发汗解表,通达阳气的功效。它辛辣的香气,可以快速地把体表的寒气驱散出去。

图片

  淡豆豉性味苦寒,有解表、除烦的作用,且外感风寒风热皆可使用。除此之外,淡豆豉还有个好处,就是消脾胃积滞。

  治疗感冒,常需消积滞,尤其小儿。现代人脾胃多虚,小儿更是“脾常不足”,运化弱,易生积滞。这些积滞会影响身体调动气血抵御病邪,不利于感冒康复。

  《长沙药解》说淡豆豉能“调和中气,泻湿排淤”,将它和葱白煎汤,一方面可以发汗解表,另一方面也可以消除积滞、调和中气、促进肠胃消化吸收。

  清末名医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里说:“葱豉能消散胃滞也。如外感初时恶寒,后虽单发热,只要鼻塞身痛头痛,仍宜用之.....四季感寒,鼻塞发热,均可用之。”

  03

  自制葱豉汤

  材料:葱白3~7根(带葱须),淡豆豉20克。

  做法:1.锅里加水1500毫升,先将淡豆豉泡20分钟,然后开大火煮至沸腾,然后转小火再熬30分钟左右;2.加入葱白,再煮5分钟即可关火;3.将熬好的葱豉汤沥出,趁热服下。

  注意:

  葱豉汤服用后切记不要再受寒,要盖好被子或衣服。喝完之后,3~5分钟后人会稍微出点汗,后背汗出会稍微明显些。如果没出汗,可再服1剂。

  如果出现鼻涕痰变黄、咽喉肿痛、舌红、口干、高热不退等情况,为实热证,则不适合用此法。 

  04

  如何挑选淡豆豉?

  要想葱豉汤发挥最佳的作用,选到好的淡豆豉很关键。制作葱豉汤所用的淡豆豉,是由黑豆发酵的药用豆豉,不是厨房里做菜的黄豆豉。只有黑豆制作的淡豆豉,才能制作出具有药力的葱豉汤。

图片

  ▲淡豆豉原料——黑豆

  《本草纲目》里就有记载:“豉,诸大豆皆可为之,以黑豆者入药”,“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窨,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

  《中国药典》里记载有详细的淡豆豉的炮制方法:用桑叶、青蒿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的黑大豆拌均匀。等到黑大豆将药汤都吸净之后,放在笼里蒸透之后,取出来凉一会儿,再置于容器内。然后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至发酵生出一层黄衣时,然后取出,将药渣除去,再洗净,放置于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稍微蒸一下,干燥,淡豆豉就炮制成功了。

  从炮制过程中可以看出,药用淡豆豉要经过二次发酵才算完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炮制步骤。

  因为炮制过程繁琐,耗时耗力且失败率很高,有些制作商压根不经过二次发酵,有的甚至在黑豆上撒发酵粉强行发酵,或者不加桑叶和青蒿等辅料就进行发酵,导致做出来的豆豉药效大减,所以我们在购买淡豆豉的时候,要谨慎辨别。

  想要挑对淡豆豉,大家可以记1个挑选口诀:一看、二闻、三尝。

  一看:好的淡豆豉表面黑色,掰开看,断面棕黑,表皮皱缩。如果表面有白霜或白毛,说明没有进行二次发酵,或故意裹粉制造发酵假象。如果段面发黄,质地硬,说明未发酵透,不堪药用。

  二闻:放一包淡豆豉在面前,如果闻不到明显的味道或有一股淡淡的豆香味,说明品质还可以。

  三尝:捏一颗味道正常的淡豆豉细嚼,如果有明显的豉香味儿,微甘或类似味精的鲜味儿,说明发酵得比较好。如果感觉有豆腥味儿,味偏酸,略硬,鲜味不足,说明发酵的力度还不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