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养生保健

胆主春生之气,子时好眠助胆升发

发布日期:2024-02-21 17:48:15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十二时辰养生法源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强调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讲究和谐与平衡的系统,五脏六腑皆有神明,如果偏离了它,人就会生病。

  人体内的经气就像潮水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流动,在各经脉间起伏流注,且每个时辰都会有不同的经脉“值班”。古代中医养生学家根据历代百岁寿星的养生经验,顺应经脉的变化,将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规律作息相结合,制定了一日十二时辰养生法。明代石室道人称之为“二六功课”,清代养生学家称之为“十二时无病法”。

  由此可知,十二时辰养生法是我们祖先总结的延年益寿的重要传统方法。今天,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池晓玲教授为大家分享子时养生的主要内容。  

  

  子时对应胆腑

  子时是指晚上23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是一天最黑暗的时候。中医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这个时辰。

  子时对应十二经络的胆经,胆主生发阳气,对身体其他脏腑有鼓动之力,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取决于胆的什么呢?取决于胆的生发。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到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就很容易犯困,可是到夜里23:00的时候,反而清醒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阳气在这个时候开始生发起来了。随着阳气生发,身体这台“机器” 的“引擎”开始发动,进入新的一天的工作流程。

图片

  

  胆主春生之气

  肝胆虽同属于木,主春升之气,然肝胆这一对脏腑中,肝为阴,胆为阳,如金代医家李杲在《脾胃论》中说:“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就是强调了胆的升清宣发作用。

  中医相火学说中也很重视胆,清代医家唐宗海在 《血证论》中说:“胆与肝连,司相火……相火之宣布在三焦,而寄居则在胆腑……胆中相火,如不亢烈,则为清阳之木气,上升于胃。”这就把胆主清阳之气与寄居相火相互贯通了。由此可见,胆主阳气的振奋,参与阳气的旋运机制,包括通达和升发诸脏腑之气机,胆都有其调节的功能。 

  

  肝胆疾病首当治

  肝位于右胁,主疏泄,性刚强,喜条达而恶抑郁,又主藏血,开窍于目。胆附于肝,与肝相表里,胆管起源于肝,胆液为肝之余气,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通,所以胆的病变与肝密切相关,胆病可以累及肝,肝病可以累及胆,可致肝胆同病,发为肝胆气郁、肝胆湿热等证,肝胆证候以实证多见。

  肝木疏土,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木生于肾水,长于脾土,故肝胆病与脾、胃、肾等脏腑也关系密切,临床证候如肝脾不调、肝肾阴虚、胆胃郁热等即属之。

图片

  子时和丑时熟睡以养肝胆乃应时之需,对肝胆疾病患者必不可少。子时为一天中阴气最盛、阳气衰弱的时候,也是中医的经脉气血运行到肝、胆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及时休息,最能养阴。

  睡眠不仅可以保存智力和体力,还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睡眠可以使免疫器官产生更多的抗体,增强机体抵抗力,还能促使各组织器官自我修复。如在足少阳胆经循行线上,针刺率谷、阳陵泉、丘墟、侠溪、足窍阴等穴可防病治病,效果显著。时常按压这些穴位还可起到养生保健之功效,有时间者不妨一试。 

  

  子时好眠助胆气

  古人认为,在子时,经历了“夜半阴陇”(半夜阴气聚集旺盛)之后,阳气启动,身体处于阴阳相会、水火交泰之际,此时身体宜静不宜动,以促进微阳化阴,让阳气逐渐旺盛起来,让正气充满体廓。

  因此,在子时,保证身体处于安静、气机处于收敛状态,是非常有益的。最佳的方式当然是处于深度睡眠,正如古籍所说“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具体而言就是安静而卧,阴极生阳,使胆气蓄养。

  为了保证子时能够睡个好觉,我们建议晚餐时间在晚上6~7点进行,且避免过食高油、高脂肪、高热量、高钙、胀气食物,以免成胃肠、肝、胆、胰脏负担过重,出现“胃不和则卧不安”的情况。

  另外,睡前力戒忧愁焦虑或情绪激动,应避免高谈阔论、饮用浓茶咖啡、观赏激烈影视剧、球赛、拳击等视频,这样才不会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中,造成难入睡、失眠、多梦等。如果平时睡眠不佳的,可以用夜交藤50克煮水沐足,有安神助眠之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