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养生保健

寒潮来袭,送您几个护体锦囊,做好了少生病

发布日期:2024-01-23 17:21:23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许尤佳育儿、生命时报等 浏览次数:- 字号:

  进入大寒,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已经正式到来。广东地区前段时间连日“高温”天气让大家忘记了冬天的感觉,但是接下来的几天,新一波冷空气南下,广东地区气温低至4℃,大家要注意防风防寒防冻。今天,为大家准备了降温小锦囊,愿大家都能温暖过冬。

图片

  御寒小贴士,请收下

  天气寒冷时,可以借助以下这些小方法来驱寒,每天都可以做一做。

  ●做好背部保暖

  背为一身之阳,循行于后背的足太阳膀胱经,就像铠甲一样保护着内在脏腑。如果忽略背部保暖,寒邪趁虚而入。寒冷可通过背部穴位影响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引起腰酸背痛,还可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导致各种不适。

  暖水袋温敷后背:家里有暖水袋的,可以用暖水袋温敷后背来回数次,温熨3~5分钟,如果温度太烫,可以在背部铺一条薄毛巾,避免烫伤。

  电吹风暖大椎穴:还可以用电吹风吹一下大椎穴,把吹风机调到中档的暖风,相隔两个拳头的位置,对着大椎穴吹3~5分钟。在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停晃动吹风机,不要直吹,避免烫伤。

图片

  工字搓背:可以经常做工字搓背,搓2~3次,透热就可以了。日常保健晨起时搓,受寒时可马上搓,晚上搓也可以。

  ●睡前泡脚

  《黄帝内经》中说:“寒气升,泡脚驱寒,消百病”。人体三条阴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都在脚部汇集,脾胃经的大多数穴位也都在足部。泡脚可以帮助足三阴经的气血上行,能温暖脏腑。

  可在木桶中加入40℃左右的水,浸过脚踝,浸泡20分钟左右。

  对于素体怕冷的人来说,还可以加入艾叶、花椒、当归等药材煮水沐足,能起到很好的温经通络效果。

  ●经常搓搓手

  手和脚一样,位于人体的远端,也是血液回流起点之一。若冬日疏于保暖,受寒太过,阳气不足就无法温煦和推动人体气血运行,导致身体末端的四肢缺乏气血的温养,发为手脚冰凉。

  天气越是寒冷,就越要保护好手脚,不妨养成搓手的习惯。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如合谷穴、劳宫穴、鱼际穴等,坚持每天搓手10分钟,不仅能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手部冻伤,缓解紧张情绪,还能够预防感冒,对我们的大脑也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经常揉搓手脚心,直到有热感,可以改善末端血管的微循环状况,温暖手脚。

图片

  ●坚持锻炼

  冷天可选择一些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运动。锻炼以每周3~5次、每次半小时、身体微微出汗为宜。上下班快走,瑜伽、跳绳、原地跳跃等都有助于强化体温调节能力。

  ●穿双宽松的棉袜入睡

  肾经起始于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建议穿温暖的棉袜入睡,避免夜间足部受凉。

  3种驱寒食物,寒冬可多吃

  1、生姜

图片

  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胃、脾经,能散寒解表、降逆止呕、缓解咳嗽。

  若日常脾胃比较虚寒,在吃一些寒凉蔬菜(如番茄、黄瓜、冬瓜、绿豆芽等)时,就要放点姜片来炒,这样做可以中和蔬菜的寒凉,而日常也可以做一道嫩姜炒肉片来吃。

  若平时手脚比较凉、脸色苍白、畏寒怕冷、说话有气无力,可以喝红糖姜茶,能温阳驱寒。

  若不小心吹风受寒了,出现打喷嚏、流清涕、鼻塞、怕冷、咽痒咳嗽等表现,可以及时做一杯姜苏茶,生姜与紫苏都能解表散寒,搭配起来能快速驱散寒邪,减少感冒的发生。

  2、羊肉

图片

  羊肉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能温中补脾、补益肾阳、益气养血。

  羊肉偏温性,能温中,能温暖脾胃、暖身驱寒。而且,羊肉入脾、胃、肾经,能益气,脾胃暖起来了,阳气足了,自然能抵御寒邪。

  有些人担心吃羊肉会上火、会难消化,此时,就可以利用好“食物搭配法”,将羊肉搭配消食下气的白萝卜、泄热补津的荸荠、竹蔗,做一道清汤羊来吃。

  3、糯米

图片

  糯米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能补中益气,补脾止泻。

  糯米能补中益气,入肺补肺气,入脾补脾气,入胃养胃气,体内阳气充盛,也没那么容易遭遇寒邪的侵袭。

  很多人觉得糯米粘腻难消化,不敢吃,但其实关键是要看怎么吃。在脾胃消化好、没有病痛时,可以吃点糯米饭,一次半碗左右,一周可以一次,吃的时候最好搭配青菜,并且减少肉类的摄入。

  年龄比较小或脾胃功能较差的孩子,可以改吃糯米粥,《粥谱·谷类》曰:“糯米粥,温肺,暖脾胃,缩小便,宜和诸米,专食久软人。”

  穴位艾灸暖身

  艾灸可以温经通络,驱寒除湿,补益元气。天气寒冷时,可以艾灸温脾补肾的穴位,以达到驱寒保暖、改善气血循环,防病保健的目的。

  1. 足三里

图片

  足三里是补脾胃的要穴,可以温经散寒,和胃止痛。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距离胫骨前缘一横指。艾条点燃对准足三里穴,距离以皮肤感到温热为度,每次艾灸10-15分钟。

  2. 涌泉

图片

  涌泉穴是肾经的穴位,位于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脚趾蜷起,足心凹陷处即为涌泉穴)。艾灸涌泉穴可以养肾温阳,养心安神。用艾条在距离皮肤3-5cm处对涌泉穴进行悬灸,每次艾灸5-10分钟。

  3. 太溪

图片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太溪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艾灸太溪可以温补肾阳,散寒除湿。艾条悬灸太溪穴,每次艾灸10-15分钟。

  食疗药膳暖身
  01

  鹌鹑党参淮山汤

  功效:具有健脾胃,和五脏,润肺燥的功效。

  原料:鹌鹑1只,党参15g,淮山药30g,香油、精盐少许。

  02

  当归生姜羊肉煲

  功效:具有补血、温经、散寒的功效。

  原料:当归20g,生姜15g,羊肉200g,酱油、盐少许。

  03

  姜枣茶

  功效:具有温胃散寒的功效。

  原料:生姜9g,大枣9g,适量红糖。开水泡服。

  04

  胡椒砂仁鲫鱼汤

  功效:暖胃驱寒湿。适用于脾胃虚寒人群,湿热人群慎用。

  原料:鲫鱼、胡椒、砂仁、蒸陈皮、生姜等。鲫鱼1条去内脏,洗净用锅煎熟备用;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生姜5片,武火煮沸后,文火煮1小时,调味即可。 

  05

  姜汁糯米粥

  功效:温胃散冷、补中健脾、发汗解表、增强脾胃功能。

  原料:糯米50克,生姜5克,葱、米醋适量。将糯米煮成稀粥;加入姜片、葱粒,再用小火煮5分钟;调入米醋等即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