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养生保健

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用醋注肝经......,中药炮制有深意

发布日期:2023-11-27 17:46:31 来源:综合整理自神农本草精英荟、人卫中医、《中药炮制学》、古籍《本草蒙筌》等 浏览次数:- 字号:
  制造资水火

  《本草蒙筌》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火制四,有煅、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水制三,或渍、或泡、或洗之弗等;水火共制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余外制虽多端,总不离此两者。匪故巧弄,各有意存。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使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大概具陈,初学熟玩。

  中药是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来体现药物性能的。炮制对药物性能影响很大,经炮制后的药材,不但气味发生了变化,而且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每一味药都有气和味两方面。所谓四气(也叫四性)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所谓五味,是辛、甘、苦、酸、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中药通过炮制,能使药物的气味发生变化,扩大药物的用途。如:

  干姜,性味大辛、大热,功能温中回阳,经炮制成炮姜,性味变为苦温,功能温经止血;

  生地性味甘苦寒,功能清热凉血、滋阴生津,经炮制成熟地,性味变为甘温,功能滋阴补血;

  天南星性味苦辛温,功能燥湿祛痰,祛风解痉,经炮制成胆南星,性味变为苦凉,功能清热化痰,息风定惊。

  黄连,性味苦寒,功能降心火,除烦热,入中焦,归心经。该药有多种炮制法:去心火生用,去虚火醋炒用,去肝胆火猪胆汁炒用,去上焦火酒炒,去中焦火姜汁炒,去下焦火盐水炒或童便炒,去食积火黄土炒;治湿热在气分吴茱萸汤炒,湿热在血分干漆水炒,点眼人乳炒。一药多制法,制后多用途。

  药物通过炮制后,气味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所以药效也发生变化。

  归经,就是药物通过炮制对某脏腑出现明显的治疗作用,特别是用辅料炮制的药物,归经趋向更为明显。

  炮制归经功效歌诀有:“酒制升提而制寒,姜制散寒而豁痰,醋制注肝而收敛,盐制走肾而下行,蜜制甘缓润燥,土制守中助脾,麸制滋其谷气,蒸熟取其味厚,炒炭取其止血,甘草水渍解毒。”
  很多药物都能归数经,可以治疗几个脏腑的病,临床上为了使药物更准确地针对主病发挥其疗效,故需要通过炮制来达到其目的。药物经过炮制后,归经可以发生变化,对主脏腑治疗作用增强,功效更加专一。例如:

  知母性味苦寒,归肺胃肾三经,功能清热泻火,滋阴退蒸;经盐制后,主入肾经,可增强滋阴降火的作用。

  香附,性味辛微甘微温,归肝、三焦经,功能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经醋制后,主入肝经,增强了调经止痛作用。

  白术,性味甘苦温,归肺胃经,功能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生用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经用麸皮炒制后,增强健脾和胃作用;用灶心土炒后,主入脾经,增强了健脾止泻的功效。

  竹茹,性味甘微温,归肺胃经,生用清热化痰,主入肺经;经姜汁制后,和胃止呕,主入胃经。

  冬瓜仁,性味甘凉,归肺、肝、小肠经,生用化痰排脓,炒后醒脾开胃。

  白芍,性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生用敛阴平肝,主入肝经;炒后疏肝和脾止痛。黄芪生用敛疮生肌,制后补气生血。

  总之,药物通过炮制,补泻与归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图读懂|中药炮制咋回事:

  

图片

  常用中药炮制方法简说:

  1.净制:中药炮制第一道工序,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纯度标准。如金樱子去毛核,莲子心与莲子肉分用。

  2.切制:将净选后的药物进行软化,再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炮制工艺,以便于有效成分煎出,利于炮炙、调配和制剂。

  3.清炒法:不加任何辅料,根据火候及程度不同分为炒黄、炒焦、炒炭。以增强疗效,降低毒性或副作用,缓和药性,如生芥子辛散力强,善于通络止痛,炒后可缓和辛散走窜之性,避免耗气伤阴,并善于顺气豁痰。

  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荆芥味辛,性微温,解表散风多生用,荆芥炒炭后辛散作用极弱,具有止血功效。

  4.加辅料炒: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同炒,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和矫臭矫味等。如生苍术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麸炒后辛味减弱,燥性缓和,气变芳香,增强健脾和胃作用。

  5.炙法:药物吸入液体辅料经加热炒制,起到降低毒性、抑制偏性、增强疗效、矫臭矫味、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等作用。如丹参味苦,性微寒,酒制后,寒凉之性缓和,活血祛瘀、调经止痛之功增强。淫羊藿生品以祛风湿、强筋骨力胜,羊脂油炙淫羊藿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6.煅法:药物经过高温煅烧,使药物质地疏松,利于粉碎和有效成分溶出,减少或消除副作用,从而提高疗效或产生新的药效。如生牡蛎质坚硬,煅后质酥脆,易于粉碎及煎出有效成分,增强收敛固涩作用。

  7.蒸法:主要在于改变药物性味,产生新的功能,扩大临床适用范围,亦可增强疗效。如生首乌苦泄性平兼发散,具有解毒消肿、润肠通便、截疟的作用,经黑豆汁伴蒸后,味转甘厚而性转温,增强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同时消除了生首乌滑肠致泻的副作用。

  8.煮法:主要目的为了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川乌有大毒,多外用,制后毒性降低,可供内服。

  9.燀法:主要在于破坏一些药物中的酶、毒蛋白,同时有利于除去非药物部位或分离不同药用部位。如燀杏仁可除去非药用部位,便于有效成分煎出,提高药效,又可破坏酶,保存苷。

  10.煨法:除去药物中部分挥发性或刺激性成分,从而降低副作用或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如生肉豆蔻含有大量油质,有滑肠之弊,并具刺激性,煨制后可除去部分油质,免于滑肠,刺激性减小,增强固肠止泻功能。

  11.发芽:通过发芽,使其具有新的功效,扩大用药范围。如大豆经发芽所制的大豆黄卷,味甘性平,具有清热利湿、清解表邪的作用。

  12.发酵:主要目的在于改变原有性能,产生新的治疗作用,扩大用药范围,增强疗效。如黑大豆发酵所制的淡豆豉,有解表除烦的功能。

  13.制霜:降低毒性,缓和药性;降低副作用;扩大用药范围,增强疗效。如巴豆,有大毒,泻下作用猛烈,去油制霜后可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西瓜清热解暑,芒硝清热泻火,两药合制西瓜霜,性味增强,起到协同作用,增强清热泻火之功。

  14.烘焙:目的是使药物充分干燥,便于粉碎和贮存。

  15.水飞:去除杂质、可溶于水的毒性物质,洁净药物,使药物质地细腻,便于内服和外用,提高其生物利用度;防治药物在研磨过程中粉尘飞扬。如雄黄主含硫化砷,但夹杂有剧毒化合物砒霜,水飞法能降低雄黄中砒霜含量。

    

  中药炮制常用辅料

  中药炮制常用辅料种类较多,根据辅料的形态和性质,一般可分为液体辅料和固体辅料。液体辅料主要包括酒、醋、蜂蜜、食盐水、生姜汁、甘草汁、黑豆汁、米泔水、胆汁、麻油等。固体辅料主要包括稻米、麦麸、白矾、豆腐、土、蛤粉、滑石粉、河砂、朱砂等。

  固体辅料

  稻米 稻米为禾本科植物稻的种仁。稻米性味甘,平,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与药物共制,可增强药物疗效,降低刺激性和毒性。中药炮制多选用大米或糯米,如:米炒党参。

  麦麸 麦麸为小麦的种皮。麦麸性味甘、淡,平,能和中益脾。与药物共制能缓和药物的燥性,增强疗效,除去药物不快之气味,使药物色泽均匀一致。麦麸还能吸附油质,亦有作为煨制的辅料。如:麸炒白术、麸炒僵蚕、麸炒肉豆蔻。

  白矾 又称明矾,为三方晶系明矾矿石经提炼而成的不规则的块状结晶体。白矾性味酸,寒,能解毒,祛痰杀虫,收敛燥湿,防腐。与药物共制后,可防止腐烂,降低毒性,增强疗效。

  豆腐 性味甘,凉,能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豆腐具有较强的沉淀与吸附作用,与药物共制后可降低药物毒性,去除污物。

  土 中药炮制常用的是灶心土(伏龙肝)。灶心土性味辛,温,能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涩肠止泻等。与药物共制后可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增强药物疗效。

  蛤粉 为帘蛤科动物文蛤、青蛤等的贝壳,经煅制粉碎后的灰白色粉末。蛤粉性味咸,寒,能清热,利湿,化痰,软坚。与药物共制可除去药物的腥味,增强疗效。

  滑石粉 为单斜晶系鳞片状或斜方柱状的硅酸盐类矿物滑石经精选净化、粉碎、干燥而制得的细粉。滑石粉性味甘,寒,能利尿,清热,解暑。中药炮制常用滑石粉作中间传热体拌炒药物,可使药物受热均匀。

  河砂 中药炮制常用河砂作中间传热体拌炒药物,主要取其温度高,传热快的特点,可使坚硬的药物受热均匀,经砂炒后药物质地变松脆,以便粉碎和利于煎出有效成分。另外砂烫炒还可以破坏药物毒性成分,易于除去非药用部位。

  朱砂 为三方晶系硫化物类矿物辰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中药炮制用的朱砂,系经研磨或水飞后的洁净细粉。朱砂性味甘,微寒。具有镇惊,安神,解毒等功效。常用朱砂拌制的药材有麦冬、茯苓、茯神、远志等。

  液体辅料

  酒 用以制药的有黄酒、白酒两大类,浸药多用白酒,炙、蒸、煮药多用黄酒。

  酒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升提药力,矫味矫臭。药物经酒制后,有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而增加疗效。

  醋 炮制用醋为食用醋(米醋或其他发酵醋),化学合成品(醋精)不应使用。陈醋用于药物炮制更佳。

  醋性味酸苦,温。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等作用。同时,醋具酸性,能与药物中所含的游离生物碱等成分结合成盐,从而增加其溶解度而易煎出有效成分,提高疗效。

  醋能使大戟、芫花等药物毒性降低而有解毒作用。醋能和具腥膻气味的三甲胺类成分结合成盐而无臭气,故可除去药物的腥臭气味。此外醋还具有杀菌防腐作用。

  蜂蜜 中药炮制常用的是炼蜜,即将生蜜加适量水煮沸,滤过,去沫及杂质,稍浓缩而成。

  炼蜜性味甘温,有甘缓益脾、润肺止咳、矫味等作用。因此,蜜炙法多用于止咳平喘、补脾益气的药物。用炼蜜炮制药物,能与药物起协同作用,增强药物疗效或起解毒、缓和药物性能、矫味矫臭等作用。

  食盐水 性味咸,寒,能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药物经食盐水制后,能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药物的作用。

  生姜汁 性味辛,温,升腾发散而走表,能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药物经姜汁制后能抑制其寒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甘草汁 性味甘,平,具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作用。药物经甘草汁制后能缓和药性,降低毒性。中医处方中常用甘草为药引,调和诸药,在炮制和煎煮过程中亦起到增溶的作用。

  黑豆汁 性味甘,平。能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滋补肝肾。药物经黑豆汁制后能增强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等。

  米泔水 因易酸败发酵,应临用时收集。米泔水性味甘,凉,无毒,能益气,除烦,止渴,解毒。米泔水对油脂有吸附作用,常用来浸泡含油质较多的药物,以除去部分油质,降低药物辛辣之性,增强补脾和中的作用。

  胆汁 系牛、猪、羊的新鲜胆汁,性味苦,大寒,能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润燥。与药物共制后,能降低药物的毒性或燥性,增强疗效。

  麻油 性味甘,微寒,能清热,润燥,生肌。因沸点较高,常用以炮制质地坚硬或有毒药物,使之酥脆,降低毒性。凡混入杂质或酸败者不可用。

  其他的液体辅料还有吴茱萸汁、萝卜汁、羊脂油、鳖血、石灰水等。根据临床需要而选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