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肾虚,不少人会狭义地认为是男科的问题,其实不然。
“肾虚”不是男性的专利,男女老少皆可能肾虚,甚至有些孩子一出生就有“肾虚”的印记,这是从父母遗传所得的。
肾是一个人的根本,掌握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总开关”。
为什么说肾是一个人的根本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为什么肾能够肩负作为“根本”的重任。
1. 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中阴阳能资助和协调一身脏腑之阴阳,所以肾中阴阳是“全身阴阳之根本”。
2.生命活动的根本
肾中精气包揽的范围很广,生长、生育、生殖,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参与血液生成,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通俗来说,不孕不育、发育不良、病多体弱、老得快,甚至贫血、掉发都跟它有关。
毫不夸张地说,人一生的过程中,肾都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会直接影响到生存质量。
比如,我们经常听说的“先天不足”,多指出从父母处所获得的“先天之精”质量不佳,或在母体孕期中失养。
先天不足的孩子会表现先天性疾病、体弱多病、发育不良,例如五迟、五软等问题。
如果不加以合理调养,“先天不足”的问题会持续影响一个人的生存质量。比如导致生殖机能低下,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或脱落、骨脆易折、健忘痴呆等早衰现象。
除却先天不足,大部分的人或会面临其它“肾虚”问题。
看个小故事,
就明白“肾”为什么容易虚
从上面的介绍中,相信大家能感受到“肾”的角色就类似于一个大当家,管的范围宽,负责的都是重要项目。
肾能发挥作用,主要靠的是肾中精气。
肾所藏之精,在肾阳的温温蒸煦下,又可氤氲化为肾气。因肾精、肾气经常互为转化,促进生命活动的进行,故多被合成为“肾中精气”。
肾为什么容易虚呢?我们通过一个当家管账的故事来说明。
“肾藏精”肾藏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相当于上一辈留下的小金库,用少见少。要保持正常运作就要开源,要靠“后天之精”来供给。
后天之精的“进账过程”有三个步骤:
一、是消化。
通过脾胃运化饮食水谷;
二、是提纯。
经过小肠泌别清浊产生的水谷之精。专供脏腑利用部分被称为“脏腑之精”。
三、是“分账”。
这些脏腑之精,并不是全部上交给“肾”这个大当家。要先分给手下各个脏腑,满足其生理功能活动之后,剩下的部分再上交给肾,以备不时之需。
要是其他脏腑不争气有了亏损,第一时间就是跑来大当家的面前求救,那么肾就要不断支出,肾藏精的总量就变少。
一般来说,从出生到壮年期,肾中精气是不断充盛的。在没有大病的情况下,肾中精气能达到基本的收支平衡,生生不息地良性循环。
当人到中年之后,脏腑就像渐往退休状态走,各个脏腑的功能逐渐衰退,化生精气的能力减弱。如果再加上疾病耗损,各脏都要从肾提取精气来用,渐渐就入不敷出,元气大亏,所以就有了“久病及肾”之说。
因此,古今不少医家主张的“肾主虚,无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大概指的也是肾中精气易于损耗的问题。
肾虚该怎么补?
“虚则补之”,肾虚当然要进补。“肾虚怎么补?”很多人下意识地抢答,肾虚应该吃六味地黄丸!
不能说是错,但六味地黄丸只能用作补肾阴兼轻补肾精,它不能作为通用药解决一切的肾虚问题。
就像中医治疗感冒也会分证型一样,需要“对证下药”才能效如桴鼓,覆杯而愈。
就拿肾虚来说,如果不分清是阴、阳、精、气中的哪种虚,仅仅把六味地黄丸当作简单的补肾药来吃,那么我敢说,七八成你是吃错药了。
上面提到,关于肾的内涵就包含了肾精、肾气、肾阳、肾阴四个部分。
只有搞清楚其中的关系,才能合理地判断进补的方向。
撇开性功能减退这个狭义的肾亏,放在广义的角度看,现代人喜欢生冷饮食,还有冰箱、空调普及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疾病谱的改变,现在的肾虚也不以肾阴虚为常见了。反而是重视如何顾护肾阳对养生的普遍性来讲可能意义更大。
不懂肾阳,如何谈养生?
对于现代人来说,顾护肾阳的养生普遍性意义可能会更大。这样说起来,是否肾阳更加珍贵呢?答案确实如此。
那为何肾阳更为珍贵?可从其象及所处的位置来说起。
肾为主水之脏,肾之象的基调是五行属水,后天八卦配坎卦,坎之意本为水。
坎卦卦象两阴一阳,阴多阳少,则肾阴在量上的天生优势明显强于肾阳。从“物以稀为贵”的角度看,肾阳更宝贵,比肾阴更易亏耗,所以也更应看重。
再者,肾阳又称为元阳、真阳、真火、命门之火,为人体阳气的根本。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大宝论》讲道:“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把肾阳对人体的重要性比作自然界中的太阳,自然界有了阳光,万物才有生机,人也需要肾阳的温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
清末名医郑钦安,后世推为火神派的鼻祖。他在著作《医理真传》在“坎卦解”的章节中也提到了相同的观点,“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
通俗来讲,保肾阳就是在保命。
其中的原理有点像我在“上热下寒”那篇文章提到的一个概念,人体心火在上,肾水在下,二者需要上下相济交通,动态平衡,寒热平调,才是正常的生理状态。
体内气化交互的原动力,依靠的是真阳蒸腾气化之功。
真阳不足,蒸化无力,水火阴阳不交,就易呈病态,最严重的,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举个例子,阳气不足的重症急症之一四逆汤证。
四逆汤证是阴寒内盛,阳气欲亡之证。所以,四逆汤由干姜、附子、炙甘草组成,能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附子为大辛大热,走而不守,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而散寒,下补肾火而回阳,峻补元阳,为君药。
干姜性味甘温,温中散寒、温阳守中、回阳通脉,守而不走,以制附子不至过走而散,为臣药。
古人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故附子、干姜同用,温壮脾肾之阳,增强回阳救逆之功;
炙甘草,益气补中,治虚寒之本,缓姜附峻烈之性,调和药性。
四逆汤为何要“下补肾火”,其实就是温壮肾阳,使其发动,蒸腾气化。
“真阳不熄,升降不歇”,上下相济交通,才不至于“阴阳离决”。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结节、增生、肿瘤、高血脂、斑块等问题,表面看是阴已成形的问题,但阴为何成形?
本质上,与阳气不足,或阳气不达,影响气化功有关,是“阳化气”的问题,因阳不化阴,故成形。体内才会多出这些有形的物质。
肾阳的重要性,还体现在肾化生精气时,肾阳承担着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肾精是液态的,在肾阳的温蒸下,方可氤氲化为肾气。
肾精好比珍贵的石油,还是要经过“炼制”才能得以利用起来。“炼”是火字旁的,是否也像肾阳在炼化肾精的过程呢?
“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肾阳是人体的立命之本,此言不虚。
当代人的生活方式,
对肾阳很不利
我在以往的讲座中都分享过,当代人劳作的次数对比我们以前来说太少了,少了接触阳光的机会。不少女同胞为了美容问题还会特意去防晒。那我们就少了从自然界中补充阳气的机会。
再者,生冷饮食、空调的普及,无一不是对阳气的耗损。
当代人的阳气多半是入不敷出的状态。
而在广东地区,有些人肾阳不足,又经常会兼杂一个矛盾又常见的现象。他们不但怕冷,还会频繁上火。经常上火,同时又怕冷,这就是上热下寒的体质。
● 上热
表现为上火、反复口腔溃疡、牙疼、痘痘、烦躁、咽喉疼痛、失眠、甚至血压高等。
● 下寒
表现为怕冷、手脚冰凉、不耐受寒凉饮食、大便不成形、小便清长或夜尿、宫寒痛经、腰部冷、膝盖凉等。
所以在日常养生时,觉得自己经常容易上火的,要留心一下,是否在上火时还同时兼杂了怕冷的情况,不要一上来就急着喝凉茶、吃清热药,继续损伤阳气,上火的问题反而会更加频繁。
这种特殊的体质类型,往往一进补就上火。所以,在调治肾阳不足的时候,这里建议用引火归元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艾灸涌泉穴或者泡脚,泡脚时最好配合能引火归元的药材。
肾阳不足,
冬季有点难熬
肾阳是全身脏腑阳气的根本。
肾阳不足从体质上来看,就是阳虚体质。
阳虚体质的人通常手脚冰冷,特别怕冷,尤其是腹部、腰部或膝盖处,穿得比别人多,冬天不能忍受寒冷,夏天不能忍受空调;饮食生冷后,马上肚子痛、拉肚子;大便烂、小便尿色清澈、精神不好、总想睡觉。
阳虚质的人群,由于阳气温煦功能减退,在冬季半夜入睡时,有些人会因为手脚冰冷而睡不着,非常难受。
而且一到冬季,有不少人会小便次数增加,或者更容易有夜尿。
是由于肾阳的气化功能直接关乎尿液的生成以及控制膀胱的气化与开合。
冬天本就阴盛阳少,人体的阳气大部分还要敷布到体表以御寒,则肾中之阳更不足,火不足则蒸腾无力,水不能气化,则尿频、小便多而清澈。而有些孩子也会容易尿床,也要考虑到肾阳不足的影响。
肾阳不足时,还可能影响到颜值。
因为津液代谢中的每一个环节,均在肾阳的调控下进行。因此水液代谢障碍,会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体内蓄水难去,最常见就表现之一就系水肿。有些女同胞水肿喜欢用各种美容仪,但喜欢中医养生的话,不妨也考虑一下肾阳不足的因素,从根本改善体质问题。
鼻炎,尤其是过敏性鼻炎,据统计,其症状以虚证多见,比如畏寒、自汗等阳虚、气虚等,通常伴有流清涕。这种鼻炎多半是遇寒加重,也与肾阳不足有关。
顾护肾阳,
别做耗散阳气之事
补阳气,要改变生活方式,减少阳气损伤更为重要,不然可能耗得还没有补的快。
●尽量晚上23点前入睡,别熬夜;
●尽量不吃生冷寒凉,阳虚质不要吃太多水果,别为了减肥长期吃生冷的沙拉等;
●保护好脚踝、神阙穴、大椎穴、天突穴等容易被寒邪侵袭的部位;
●不要乱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
●坚持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原则,不要出汗过度,可以选择八段锦、导引功、瑜伽等等“动形怡神”的运动方式;
●运动程度是“形劳而不倦”,记得要注意保暖。
冬季是养藏的季节,希望大家都能养藏好肾阳,藏好这“人身之大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