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柿子红。金秋十月,正是吃柿子的好时节,香香甜甜的柿子,是很多小朋友的最爱。
《随息居饮食谱》记载:“鲜柿,甘寒养肺胃之阴,宜于火燥津枯之体。”给孩子吃柿子,能清肠胃郁热,生津止渴。
简单地做法,就是在孩子消化好的情况下,将鲜柿捣烂取汁,温开水冲20ml,给孩子分两次服,连饮1周,可减轻肺燥干咳,胃热伤阴所致的烦渴口干、不思饮食等症。
其实柿子的用法非常多,风干的柿饼,乃至柿蒂、柿霜都能入药,能缓解各种症状,下面为大家分开阐述。
柿饼煮粥,补脾肺
《本草纲目》言:“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如何才能取柿子“养脾肺”之力,又规避其“收涩”之性呢?名医张锡纯的“珠玉二宝粥”就是很好的办法。
食疗方·珠玉二宝粥
材料:薏苡仁10g,山药15g,柿饼1个,粳米30g。
做法:薏苡仁提前浸泡1小时,山药(去皮)、柿饼切块,粳米洗净。材料下锅,加约4碗水,大火烧开后转文火,煲至软烂。
功效:健脾、润肺止咳、生津利咽。
适用年龄:适用于3岁以上有脾肺阴分亏损、虚热久嗽、食欲不佳、体型偏瘦症状的孩子消化好时少量多次分服,蚕豆病可用。
柿饼,是柿子去皮后“日晒夜露”加工而成。柿饼去皮又经风干,其中的鞣酸含量相对鲜柿较少,故而对胃刺激要小,《嘉佑本草》有言:“厚肠胃,涩中,健脾胃气”。
柿饼以布满白霜者为佳,“柿霜色白而入肺,甘凉滑润,其甘则益肺气,其凉清肺热,其润滋肺燥,其滑利肺痰,入肺病上焦药尤佳。”
容易咳嗽、盗汗,瘦长舌,舌红少苔的孩子,在此时节可取霜柿饼煮粥,孩子容易咳嗽,不要以为只是跟呼吸系统有关。
肺主卫气,脾土生肺金,脾土壅滞,有碍运化,无法给肺卫提供支撑,到了冬季,呼吸道问题就会频频找上门。
柿蒂、柿霜也能入药
孩子的口腔溃疡,用柿霜正好合适。清代医家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柿霜,乃柿之精液,甘凉......”《本草纲目》载:“柿霜,清上焦心肺热,治咽喉口舌疮痛。”
也就是说,柿霜能够像“西瓜霜”一样用于外敷清热降火(家长以棉签蘸取即可),口疮多属火热为患,而柿霜甘凉、刺激小,孩子更易接受。
其实,柿霜的主要成分是柿饼晾晒过程中析出的糖,包括果糖、葡萄糖。低温出霜,冬天买的柿饼,上面的白霜会多一些。
但需要特别注意,有些不法商家为了让柿饼更白、更漂亮,会在柿子表面蘸一层滑石粉,家长要谨慎选购。
如果柿子白霜特别多,而且一抖就掉,用手拿过之后会粘上很多白粉,这样的柿饼不建议购买。
此外,一般直接丢弃的柿蒂,也是一味良药,可治生冷或感寒所致之打嗝或胃气上涌的症状,推荐一道常用的丁香柿蒂汤,出自《症因脉治》:
食疗方·小儿丁香柿蒂汤
材料:柿蒂8g,丁香3g,太子参5g,生姜2g。
做法:材料下锅,加约500mL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煲至50~80mL左右,去渣。
功效:健脾益气、散寒降逆。
适用年龄:适用于3岁以上孩子消化好、无病痛时对证分服,蚕豆病可用。
《本草纲目》提到:“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苦降温通,则呃止。
原方采用的是人参,此处改成太子参,更适合孩子,不会那么峻补。
孩子脾胃虚寒,寒则凝滞,凝滞则不通,胃气上逆,导致打嗝。此时用丁香,取其辛温之性,辛能宣散,温能祛寒,搭配柿蒂和太子参,能把上冲的寒气“降”下去,令胃和。
柿子食用小贴士 ① 新鲜柿子直接吃会比较寒凉、收涩,如有需要,孩子建议每天只吃1个,连续食用不超过2天。
② 避免柿子与螃蟹等其他寒凉同食,容易因寒凉刺激引起腹泻。
③ 忌空腹吃柿子,不要吃青柿子,皮要剥干净。未成熟的柿子中鞣酸含量特别高,其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分子较大又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胃酸较多时,鞣酸蛋白容易形成胃柿石,引起孩子腹痛、呕吐等症状。
④不与海带、牛奶同食。钙离子也可与鞣酸结合,形成不溶性物质,引起恶心、腹泻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