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长期以来,豆腐这种看上去稀松平常的食物,受到人们一致喜爱。
豆腐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美食,2014年入选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豆腐还是中国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被誉为“植物肉”,真可谓是既上得了庙堂,又入得了厨房。
你知道吗?豆腐还具有很好的养生功效。
中医认为,豆腐味甘、性凉,入脾、胃、大肠经,具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下气消痰、养颜防衰、催乳等功效,可用于热病后口渴饮水、烦热、小便黄赤、赤眼、消渴等症的辅助食疗。
《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主治宽中益气,和脾胃,消胀满,下大肠浊气,清热散血”,并附有相关医方,如白豆腐醋煎服用,能治痢疾,豆腐切片外敷,能治杖疮,诸如此类。
《随息居饮食谱》上说“豆腐甘凉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冬月冻透者味尤美……煮熟未点者为腐浆,清肺养胃,润燥化痰。浆面凝结之衣,揭起晾干为腐皮,充饥入馔,最宜老人”。
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有一段十分精辟的描述,他说:“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
现代营养学认为,豆腐营养极高,含铁、镁、钾、烟酸、铜、钙、锌、磷、叶酸、维生素B1、蛋黄素和维生素B6等营养素,对防治骨质疏松症有良好的作用。
豆腐不含胆固醇,是高血压、高血脂及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的药膳佳肴。
豆腐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及卵磷脂,能减少脑细胞死亡,对提高脑功能、增强记忆有显著作用。
豆腐有植物肉的美誉,给它配上要好的“搭档”,能让营养翻倍。
01豆腐+鲫鱼
鲫鱼和豆腐的钙含量都相当高,前者将近100毫克/100克,后者为138毫克/100克。
鲫鱼中丰富的维生素D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能促进人体对钙元素的吸收。
易患佝偻病的儿童及易患骨质疏松症的女性和老年人常喝鲫鱼豆腐汤很有益处。
此外,鲫鱼中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豆腐中含有大量大豆异黄酮,两者都有降低胆固醇作用,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很有好处。
02豆腐+海带
豆腐含有皂角苷,有助于抑制脂肪吸收、促进脂肪分解,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作用。
但皂角苷会促进碘排泄,容易引起碘缺乏。因此,将豆腐与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含碘丰富的食物一起烹调便两全其美,如豆腐海带汤。
03豆腐+白菜
白菜富含水分、膳食纤维、维生素C,能弥补豆腐膳食纤维不足的缺陷。白菜炒豆腐、白菜炖豆腐都是不错的选择。
香菜豆腐炖双鱼
材料:鲫鱼1条,小花鲢头1个,豆腐1块,香菜、料酒、葱、姜、花椒粉、胡椒粉、食用油、豉油等调味品各适量。
做法:
1.将鲫鱼和小花鲢头洗净,鲫鱼背打花刀后,加料酒、葱、姜,花椒粉,胡椒粉腌渍入味;
2.锅内放食用油,将鲫鱼和花鲢头同时入锅,两面煎至金黄,加水大火烧开后,改小火慢炖;
3.待鱼汤泛白后,加入豆腐块和豉油,继续慢炖10分钟;
4.出锅前加入香菜即可。
功效:开胃滋补,增进食欲,强壮身体。
海带豆腐汤
材料:豆腐100克,鲜海带50克,盐、大葱各3克,味精2克,香油、胡椒粉各1克。
做法:将豆腐切成丁,海带切成丝。在锅内放入开水,依次放入豆腐丁、海带丝葱花。炖煮一会儿,调入盐、味精、胡椒粉和香油,一款色美味鲜的海带豆腐汤就出锅了。
豆腐猪肝汤
材料:猪肝50克,嫩豆腐1块,盐、味精、料酒、葱花、湿淀粉、鲜汤适量。
做法:将猪肝洗净、切薄片,加入盐、料酒和湿淀粉搅拌均匀,把豆腐切小片。将鲜汤烧沸,放入豆腐和盐之后再次煮沸,倒入猪肝烧熟,最后撒上葱花和味精即可。
花蛤豆腐汤
材料:花蛤250克,豆腐1块,姜3片。
做法:花蛤洗净,放入盐水中浸泡,静置1小时以上,使其充分吐沙。嫩豆腐切小块备用。锅中烧水,煮沸后加入豆腐焯烫,去除豆腥味。热锅放少许油,加入姜片炒香,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煮开。将豆腐和花蛤下锅煮,加入少许料酒,煮至花蛤开壳,出锅前加入适量盐提味,可加入少许胡椒粉和香葱增色增香。
功效:花蛤豆腐汤,豆腐嫩滑可口,花蛤鲜美爽口,汤水清亮,能使人胃口大开,能降低胆固醇,老少咸宜。特别适合高胆固醇、高血脂体质人群食用。
荠菜豆腐饺
材料:荠菜、豆腐、饺子皮、姜、盐、鸡精、花生油、香油等各适量。如常法包饺子即可。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滋阴润燥。
适应症:各类出血症,经期延长,月经淋漓,口燥咽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
南瓜豆腐羹
材料:豆腐2-3块,南瓜一斤,鲜牛奶100毫升,陈皮一片。
做法:
南瓜去皮、去瓤,切块,蒸熟。把南瓜与鲜牛奶放入料理机,打成浆。把豆腐切小方块。
把南瓜牛奶浆置锅里,慢火煮沸,加适量盐调味。再加入豆腐块,慢火煮5分钟,即可。
食用豆腐宜忌:
豆腐食之虽有益,但也要有节制。
大量食用豆腐会摄入过多的植物性蛋白,使体内含氮废物增多,加重肾脏负担。因此,患有肾病、缺铁性贫血、痛风等疾病的人群要控制豆腐的食用量。
此外,豆腐性偏凉,脾胃虚寒者也要注意控制食用量。
传统制法的豆腐,是以大豆为主要成分,多用卤水点成,含铁、钙和镁等微量元素,对人体的骨骼与牙齿的坚固都有帮助,具体可以分为南豆腐、北豆腐和内酯豆腐。
不过,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商品名为“豆腐”,但实际上却不含大豆成分,大家一定要注意区分。
01鱼豆腐
主要成分为鱼糜、淀粉,配料为糖、油和盐。
02鸡蛋豆腐
以鸡蛋为原料,加入盐、水等制作而成。
03杏仁豆腐
以杏仁、奶油、糖等为原料制成。
注意:上述“假豆腐”蛋白质含量低,且含有较多的盐、糖等调味料,不建议多吃。
从先秦的《诗经》到曹植的《七步诗》,从“啜菽饮水”到“种豆南山”,国人食用豆类的记载不绝于书。而作为豆制品家族的重要成员,豆腐的历史,也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 故事,还要从一个传说讲起。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传说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7-122年)的母亲喜欢吃黄豆,有一次其母因病不能吃整粒黄豆,刘安就叫人把黄豆磨成粉,怕粉太干,便冲入些水熬成豆乳,又怕味淡,再放些盐卤,结果凝成了块状的东西,即豆腐花。 淮南王之母吃了很高兴,病势好转,于是豆腐就流传了下来。 而豆腐的制作很可能是刘安在组织方士们炼丹实践中发明的。方士们在炼丹中使用了许多矿物和无机盐,偶尔发现石膏或其他盐类可以凝固豆乳做豆腐。 宋朝著名诗人朱熹诗曰:“种豆豆苒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并自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 当然,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到今天都还有争议。这种说法的起源,来自理学家朱熹所作的豆腐诗,“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朱熹自己还特别作了注释,称世间流传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此后,经过《本草纲目》等书籍的因循,刘安发明豆腐的说法,逐渐深入人心。 事实上,刘安所在的秦汉时期,有关豆腐的记载极为罕见;而朱熹所生活的两宋时期,才是豆腐真正开始广泛食用的年代。 据史书记载,南宋临安府街头酒肆中,已经有豆腐羹、煎豆腐等相关菜品,与血脏、蛤蜊肉等一道作为下酒小菜出售。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还记载了一位爱吃蜜的长老,专喜欢用豆腐、面筋之类蘸蜜食用,常常与同样爱好吃蜜的苏轼一起分享吃蜜心得,后来被苏轼写进诗里,便有了著名的《安州老人食蜜歌》。 此后,上到宫廷御馔,下至百姓人家,豆腐作为不可或缺的基础食材之一,受到社会各阶层的一致喜爱,花样也从一开始的煎豆腐、豆腐羹,进一步衍生出熝豆腐、锅塌豆腐等不同做法。 元代学者谢应芳曾对豆腐作出过极高的评价:年老者吃肉,是古今不变的敬老惯例,但一旦老得没有了牙齿,那即使有再多肉,也难以享受,而像豆腐这样甘软可口的食品,才是真正用于养老的好东西。其对豆腐的喜爱之情,自不待言。 由于同时具备便宜、美观、利口、用途广泛等诸多特点,豆腐也开始衍生出浓厚的象征意味,食用豆腐渐渐成为节俭、清廉的象征。 如南宋初年,宋高宗与大臣对话时,便称自己知道目前条件艰苦,一直不怎么吃肉,常吃蔬菜,最近还掺了豆腐做羹,吃起来也觉得不错,以彰显节俭、勉励大臣。 明朝永乐年间,有御史刚正清廉,平时只吃豆腐,还赢得了“豆腐御史”的称号。其它诸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之类的俗语,更是耳熟能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