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中气?在祖国传统医学的语境中,中气者,乃中焦脾胃之气也。
脾者,五行属土,生养气血之基本,故而有厚土之德。一旦脾胃之气衰败、不足,气血生化失常,四肢百骸和五脏六腑没有了滋养,仿佛万顷良田没有了肥沃的土壤,身体岂能安好?
①四肢乏力、脸色发黄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倘若脾胃之气不足,则人体气血乏源,不能濡养周身肌肉,必然导致肢体的乏力、枯瘦。气血无法上荣面部,所以我们的脸色变得蜡黄,了无生机。
②便溏、易腹泻
脾主运化,二便有常,有赖脾的约束和运化。如果脾虚中气不足,大便就会不成型,常常腹泻。同时还可能出现食欲降低、腹胀腹痛等现象。
③懒得说话,声音不洪亮,底气不足
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中气不足,肺气就会虚弱。人语言声音,全赖肺气充盈作为发声之基,故而脾虚者,说话声音不响亮,甚至不爱说话。
④怕冷、四肢发凉、爱感冒
脾土不足,肺气虚弱,卫阳不固,这个时候人就比较容易感冒。皮毛没有足够的阳卫之气来温煦,就会四肢发凉、特别怕冷。由于肺卫不足,毛孔开阖失度,所以有的人还容易出汗。
⑤头晕、头痛、目眩、耳鸣、耳聋
脾阳不振,人体清阳之气不能上濡头面,水谷精微不能濡养官窍,所以会造成耳、鼻、眼等官窍功能的失养、失常。有的人还会出现头痛和头晕,这种头痛,往往是时作时休。
⑥口渴
脾阳虚弱,水谷精微不能运化成水液而上濡口腔所致。这一点,在很多糖尿人身上是比较常见的。
⑦崩漏、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这是中气不足而下陷,升举无力,不能固摄内脏所致。
⑧莫名发热
中焦阳热之气不足,正气虚弱,则清阳下陷,流于肾间成热。这个时候如果按照外感发热来治疗,往往会走弯路。
中气主要来源于脾胃,脾胃伤则中气亦损,而吃饭时的这些行为很伤脾胃。
1、边走路边吃东西
古人吃饭,要端坐,要心平气和,要安安静静,等身体静下来了,再吃东西。因为吃饭的过程,我们的脾胃行受纳运化之职,所以我们身体的气血,就要汇聚到脾胃之处。只有让脾胃受血,吃进去的东西才能被运化。
走路的时候,血液要分配给下肢,分配给和运动相关的肌肉。这个状态下,边走路边吃饭,就会导致脾胃受血不足,就会导致消化不良等诸多问题。日子久了,就会伤脾胃。
2、带着心事吃东西
吃东西的时候,不要想事情,应专心致志地品味饭菜。所谓“思则气结”,吃饭的时候思考事情会令脾气郁结,还会导致食不知味,长久下去也是会影响脾胃功能的。
3、带着时间限制吃东西
吃饭,不能心急。有些人为了工作,为了上学,必须在几点之前吃饭,吃不完,放在一边,就不能吃了,或者等到下一顿再吃。
吃饭心急,有两个不好的影响:
一是会增加脾胃的负担。吃饭太快时就来不及咀嚼,而口腔仔细的咀嚼,会大大减轻脾胃的负担。胃,需要把食物变成食糜,如果咀嚼细致一点,那么胃就容易把食物变成食糜。如果咀嚼不细致,胃总需要消化坚硬的、大块的食物,那日久会就伤及胃粘膜,给胃病的发生埋下伏笔。
二是吃饭心急容易导致气机逆乱。气机不平,则气血不顺。这个时候吃饭,脾胃升降之气失常。所以在饭后,我们就容易打嗝、嗳气、腹胀。
4、吃饭的时候高谈阔论
很多人吃饭的时候,几个人围在一起,一边吃,一边聊,高谈阔论。这种习惯从人际交流的角度看,无可厚非,但就是对我们的脾胃不怎么友好。
因为人在说话的时候会消耗我们的脾肺之气。肺为气之主,肺气宣降,是发声的基础。同时,脾为气生化之源,为气血之根。能言者气足,气足者中焦健固。所以你会发现,人在大声说话的时候,小腹都是坚硬的。
而在吃饭时不停的说话,我们的脾胃一边要帮助我们消化食物,一边还要支撑我们大声喧哗、高谈阔论,情急之下还要大声吵嚷,肯定对脾胃是不利的。正所谓“食不言、寝不语”,就是这个道理。
5、过食生冷、油腻、重口味
生冷、油腻之物,偶尔食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身体是能够承受的。倘若不知节制,经常食用,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生冷之物会伤及脾胃之阳气。脾胃之阳受伤,我们就腹泻、腹胀、食欲不振,四肢不温。
过食辛辣之物会伤及胃阴。胃,喜润勿燥,胃里有大量的黏液,来帮助我们腐熟食物。辛辣之物吃得太多,其燥热之性会损害胃阴,长久下去可能会得胃炎。
另外,过食油腻的东西容易加重脾湿。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偶尔少量食用油腻的食物,脾有能力将其运化,但吃得多了,脾运化不及,就会形成痰湿,痰湿会反过来困阻我们的脾胃,加重脾胃虚弱。
6、一边生气一边吃
生气的时候,肝气不调,影响胆汁排泄,而胆汁是帮助脾胃消化食物的,所以生气的时候吃东西也会给脾胃带来额外负担。所谓“化愤怒为食欲”,其实是一种对身体不负责的行为。
黄芽汤
出处:清朝黄元御所著《四圣心源》
组方如下: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炙),茯苓二钱,干姜二钱。
服法:煎大半杯,温服。
方解:
脾胃是圆运动(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如果脾胃之中气衰败,中枢功能失常,会导致整个圆运动出问题。脾胃出问题即影响食物运化,也影响整个圆运动,所以“医家之药,首在中气”。
而脾阳易衰,中土易湿,故治疗中气经常会用泻水补火、扶阳抑阴的方法。黄芽汤中人参、干姜,补火助脾阳;甘草、茯苓,培土燥湿。全方补阳燥湿,令中气轮转,清阳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