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养生保健

处暑节气:夏未央,天渐凉,顺时而养保健康

发布日期:2023-08-23 17:31:09 来源:整理自广东省中医院、佛山市中医院、悦读中医、养生中国等 浏览次数:- 字号:

2023年处暑节气

开始时间:8月23日17:01:06

结束时间:9月08日05:26:31

图片

  今日将迎来处暑节气。处暑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即为处暑,时值每年公历8月22~24日,今年交节时间为8月23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代表暑气渐渐消退,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开始逐渐下降。

  处暑有三候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初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鹰乃祭鸟”,是说秋季肃杀,此节气中老鹰因此开始大量捕猎鸟类,有的鹰还会将捕到吃不了的猎物放在地上,如同祭祀陈列一样。

  “天地始肃”,是说这时气温下降,开始有了凉气,一些树叶草木开始发黄,因此有了肃杀之气。

  “禾乃登”,“禾”即黍、粳、稻、粱类农作物,“登”是成熟的意思,中医认为,阴成形,即阴气有成形的作用,因此随着秋季阴气的发生而农作物会逐渐成熟。

  处暑时节气候特点

  “处暑”并非其字面意义上的“正处于暑天”,而是指暑气至此而止。民间说“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立秋”只是概念上的秋至,而真正气象上的秋天,正是要等到处暑之后。

  处暑天气的特点是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伴随着秋雨的来临,气温会逐渐降低。此时暑湿渐退,而秋燥之气主令,人体容易出现皮肤及口鼻干燥等症状,但这一节气是以温燥为主。

  处暑时节,虽然在意义上已入秋季,但岭南地区大多仍在感受夏热的余威,一派热未尽、夏未央之象。

图片

  处暑节气养生要点
  适当秋冻渐添衣

  所谓“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是春天气候刚刚回暖,但容易乍暖还寒不宜减衣过快;同理,秋天气候刚稍稍凉爽,仍处于季节交替的阶段,气候尚不稳定,且初秋仍有秋老虎,不宜添衣过猛过快。

  广东地区大多在十月份才能真正入秋,目前暑热仍未退尽,白天仍然高温炎热,早晚温差进一步增大,添衣宜循序渐进,才有利于锻炼机体对逐渐变冷环境的耐受能力,从而起到保健防病的作用。

  当然,“春捂秋冻”也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青壮年或素体健康少病之人可适当“秋冻”以增强体质,老人、小孩及体弱多病之人则不适宜。尤其素有慢性胃肠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心脑血管病等疾病的患者,遇寒容易发病或加重病情,应当时常注意御寒保暖,切忌盲目“秋冻”。

图片

  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雨水降临,气温会明显下降,建议随身携带轻薄外套,空调环境亦宜添衣防寒。古人提倡“衣加损,视气候,一日数变”、“急脱急着,胜似补药”,顺应气候变化而适寒温才真正符合养生的理念。

  此外,还要确保室内通风,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再开空调。宜经常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风涤荡夏季留在房内的暑热湿浊之气。


  睡眠安怡应秋气

  处暑后天气将逐渐变凉,应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每天早卧早起,还要适当午睡。“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多。还要注意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避免秋燥的干扰。

  良好的睡眠可以使人消除疲劳,恢复精力,使人的大脑及肢体得到充分的休息。睡眠还能使人体产生更多的抗原抗体,会有效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图片

  老年人在此季节,要养成午睡的习惯。古人强调子午觉,即每日子时、午时睡觉。子午之时,阴阳交接,盛极而衰,体内阴阳气血失衡。此时小憩一会儿,有利于气血阴阳的调整。还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睡好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

  俗语有云“先睡心,后睡眼”,睡前不宜观看恐怖、悬疑、暴力等视频,不宜嬉笑打闹,应当营造恬静安怡的睡眠环境,保持心境平静,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精藏,才会有高的睡眠质量。

  
  运动伸展解秋乏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秋乏是季节更替带来的自然生理现象,因各人的身体情况不同,症状也可轻重不一。只要作出适当的活动调整,则可缓解秋乏症状。

  处暑时期早晚天气渐趋凉爽,此时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广场舞、太极拳、八段锦、慢跑、打球等运动可锻炼身体,增强心肺功能,增加肌肉力量,能起到有效缓解秋乏的作用。

图片

  学生及办公室一族不宜长时间伏案而坐,工作学习时间久了,站起身来到室外走走,呼吸新鲜空气,多动动脖子、伸伸懒腰,多做扩胸、压腿等拉伸动作,能舒缓肌肉韧带紧张,减轻肩颈及腰腿疲劳,同样能缓解机体困乏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秋主收降,此时运动强度不宜过剧,适当锻炼能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保持良好的功能状态,能有效缓解秋乏症状。但若运动过度,能量消耗过大,反而会增加身体耗损,加重困倦疲劳感觉。

  
  饮食清润御秋虎

  《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处暑节气,在饮食上要“增酸减辛”,以助肝气,可以多吃些像苹果、葡萄、柠檬、山楂等酸味食品。

图片

  处暑后,空气中的湿度会逐渐下降,人们会感到皮肤干燥,鼻腔干燥,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这个时候要多吃一些多汁的蔬菜与水果,如黄瓜、冬瓜、芹菜、菠菜、芝麻、百合、胡萝卜、白萝卜、秋梨、莲藕、荸荠、柑橘、香蕉、柚子、罗汉果等。

  一些中成药也有预防秋燥的功效,常用的如大补阴丸、琼玉膏、桑菊感冒片、二母宁嗽丸、养阴清肺膏、麦味地黄丸等。

  随着天气转寒,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了。同时,为防止燥邪伤肺,饮食上应少吃煎炸、辛辣等食物。

  
  

  处暑揉三处

  01醒神揉头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眼外角连线中点,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手指合拢,指尖轻轻按摩,局部微微感觉酸胀即可。

图片

  百会穴:位于两耳连线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双手拇指或食指叠按于穴位,缓缓用力,有酸胀感为宜。

图片

  风池穴:位于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位置。头后仰,拇指环形转动按摩穴位1分钟,可感到此处有明显的酸胀感,反复5次。

图片

  02养肺揉背

  坐位或俯卧位,揉按脊背中央及两侧的督脉及膀胱经,每次10~15分钟,这种方法可以畅胸中之气,通脊背经脉,同时有健肺养肺之功效。

  03防感冒揉鼻

  迎香穴位于鼻翼旁正中鼻唇沟内。可预防感冒的发生及缓解鼻炎的症状。

图片

  
  

  推荐处暑食疗方

  沙参百合老鸭汤

  材料:北沙参、百合、麦冬各30克,老鸭肉500克,陈皮5克,生姜2片。

  做法:以上食材洗净后,一同入煲,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转成小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益胃生津、滋阴润燥。适合皮肤及口鼻黏膜干燥、大便干结之人。

  民间在处暑节气有吃鸭肉的传统。清代名医王士雄在其著作《随息居饮食谱》中介绍,“鸭肉甘凉,滋五脏之阴, 清虚劳之热, 补血行水, 养胃生津, 止嗽息惊, 消螺蛳积。雄而肥大极老者良。同火腿、海参煨食, 补力尤胜。”意指以老鸭同火腿、海参以小火煨烂食用,对人体极具补益作用。

  《食疗本草》中也记载:白鸭肉具有“补虚,消毒热,利水道及小儿热惊痫,头生疮肿”的作用。由于鸭肉的肉质紧实,味道鲜香,所含脂肪较少,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清代大才子袁枚对鸭肉的做法颇有心得,其在《随园食单》中记载有蒸鸭、鸭糊涂、卤鸭、鸭脯、烧鸭等,共计九种。我国各地也有许多特色的烹煮方法,如扬州三套鸭,海南嘉积鸭,福建樟茶鸭等,同一种食材,在一双双巧手的制作中展现出不同的风味,这其中蕴藏着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

  雪梨马蹄椰汁露

  材料:雪梨100克,马蹄100克,椰浆350ml,冰糖适量。

  做法:雪梨和马蹄洗净后去皮切粒,放入锅中,倒入椰浆和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改中火煮5分钟,最后加入冰糖即可。

  功效:清肺润燥、甘凉生津。适合肺燥阴伤、咽干口渴之人。

  牛蒡淮山玉竹煲排骨

  材料:鲜牛蒡100克,鲜淮山150克,玉竹25克,排骨250克,食盐适量。(3人量)

  做法:食材洗净,鲜淮山、鲜牛蒡切段,排骨斩件焯水。锅内加水煮沸,放入所有食材,大火烧开转小火煲1小时,调味即可。

  专家点评:牛蒡,《食疗草本》载“根,作脯食之良”,其性凉,具有降血糖、降血脂与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备受大众宠爱。淮山,补肺脾,涩精气,治虚劳。玉竹补中益气,润心肺。这款药膳属“清补凉”,能缓解咽喉不适、咳嗽少痰等症状,适合于秋燥伤肺、长期吸烟、熬夜的人群食用。同时,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的“三高”人群也不妨一试。

  健脾固肺汤

  食材:鹧鸪1只,花旗参15克,鲜淮山150克,陈皮1瓣,食盐适量。

  做法:鹧鸪去脏洗净,花旗参切片,鲜淮山切块,陈皮浸泡切丝。把所有食材放入炖盅内,加适量开水,隔水清炖1.5小时,调味即可。

  专家点评:《随息居饮食谱》载鹧鸪“甘温,利五脏,开胃,益心神,能补五脏之虚 。花旗参又名西洋参,味甘、性寒,具有益气养阴的功效。山药能补脾肺而治虚劳久咳。搭配顺气化痰的陈皮,蕴含中医里“培土生金”之意。该汤膳能补益肺脾、顺气化痰、增强体质,适合转季咳嗽或肺病缓解期人群食用。

  小贴士:鹧鸪温性,湿热体质者不宜多食。儿童宜用太子参代替花旗参(15-20克)。不耐花旗参者,可用党参(15-20克)代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