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养生保健

燥为秋季主气,易伤肺伤津液,吃什么润燥好?

发布日期:2023-08-14 15:49:19 来源:潘毅讲堂 浏览次数:- 字号:

  入秋了,应景地我们来说说燥!

  燥,为秋季主气。秋天,气候清肃、收敛而干燥。

  燥太过则为六淫中的燥邪。换句话说,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涩滞特性的外邪,通常表达为燥邪。

  燥邪致病,分温燥与凉燥。

  一般认为,初秋有夏之余热,秋阳以曝,燥易与热相合侵犯人体,人易感温燥;而深秋,近冬之初寒,西风肃杀,燥易与寒相合侵犯人体,人易感凉燥。

  六淫之中,风邪、火邪、暑邪归为阳邪;寒邪、湿邪归为阴邪,这五种邪气的阴阳特征表达得都很分明。但燥邪, 在教材一般不提其性质是属阴还是属阳。这是为什么呢?

  燥邪容易伤阴,人们普遍感觉燥邪更偏阳邪。但问题是:燥邪多发于秋天,气候干燥地区更明显,比如中国的西部、西北部。这些地区到秋天气候已经很凉,从这一点看,燥邪又偏阴邪。所以说,燥邪的性质并不容易区分阴阳。

  但前面既然提到燥邪有分温燥和凉燥,那么比较合理的分法应该是:温燥之性偏阳,而凉燥之性偏阴。

  我们再来看燥邪的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干燥,水份少了;涩,涩滞。因而燥邪具有干涩的性质。

  燥邪侵犯人体,一方面易使体内津液受损,导致许多部位失去津液的滋润和濡养,出现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甚则皴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一派干燥之象。《黄帝内经》说:“燥胜则干”。

  另一方面,燥性涩滞。外感燥邪,津亏不润,脏腑组织失去滑润,则常表现出涩滞不利的症状,比如皮肤粗糙不滑利、痰少不易咯出等。

  (2)燥易伤肺:

  肺性清肃,喜润恶燥,又称娇脏。肺主气、司呼吸,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通,又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所以燥邪特别容易通过口鼻、皮毛伤肺。

  还有,燥为秋令主气,五行属金,与肺相应,从口鼻入,最易使肺津受损,清肃失职,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胶黏难咳,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

  除此之外,燥邪还会引起哪些其他表现呢?

  肺开窍于鼻,燥邪容易导致口鼻干燥;

  肺外合皮毛,燥邪容易导致皮肤干燥,毛发不荣;

  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容易导致大便秘结。

  可见,燥邪导致的症状基本上都在肺系统。

  从五行角度理解,燥邪最明显发生在秋天,秋天五行属金;在中国,干燥最明显的地方是西边、西北地区,方向也是五行属金。所以,五行属金的燥邪,与五行属金的肺,就易同气相感。

  图片

  那么,秋燥应该吃些什么来润燥呢?

  秋燥,最常用到的水果是梨。梨生用可以清热生津,炖熟则养阴润肺。炖雪梨用冰糖就更加润了。作为中药,雪梨皮用得较多,因梨皮比雪梨容易保管。

  除了梨,还有蜂蜜,蜂蜜可以润肺、润胃、润肠。另外,还有雪耳;如果经济条件较好,燕窝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再来分享些中药中常用的润燥药:桑叶、枇杷叶、胡麻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沙参、百合、玉竹、阿胶。

  在广东,煲汤常用猪肺煲西洋菜,或者菜干煲猪肺,再放些杏仁。煲汤一般不用北杏,用的是南杏。

  刚刚讲温燥跟凉燥,如果从时间上区别:夏末初秋一般是温燥;深秋靠近冬天是凉燥,这样划分其实也并不一定准确。为什么呢?要辨别到底感的是温燥还是凉燥?准确讲,应该按照证候表现来区分。

  比如,干燥基础上,出现了舌红,鼻子有热感,人有燥热感,那应该是温燥。用方一般用桑杏汤,严重点的则用清燥救肺汤。

  凉燥,则是在干燥基础上,见手足发凉,人有轻度凉感。方剂学里,用的是杏苏散。杏苏散这个方有点怪,拆开看没几味药是润燥的,倒是去湿化痰的药较多。这个方现在多半用来治疗外感风寒轻症。当然,温性的润肺药也还是有的,比如:北杏、紫菀、款冬花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