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养生保健

中伏除病根,养生牢记这份“三字经”

发布日期:2023-07-24 17:07:03 来源:中国中医、健康时报、生命时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从昨天开始,已正式进入三伏天的中伏,今年的中伏是从7月21日到8月9日,整整20天。中伏是三伏天承上启下的转折点,此时高温闷热,暑湿之气乘虚而入,易使人心气亏耗,稍不注意,往往会引发苦夏、中暑等疾病。

  俗话说:“夏季养生三伏佳,三伏养生中伏佳。”想要身体健康,抓住中伏这个时节,为自己增强体质,养护身心。

  
  中伏除病根

  中伏除病根,也就是现在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尤其是这几种疾病。

  虚寒型腹泻

  虚寒性腹泻病人是冬病夏治的主要病症之一。除了贴敷膏药以外,不妨试试二姜猪肚汤。

  二姜猪肚汤:先将猪肚用醋泡去腥,然后洗净切丝,配干姜10克、良姜10克、草果3克,一起放入罐内煮熟,放入食盐3~5克,空腹食用。

  虚寒型胃痛

  俗语称“灸一次足三里,胜补一只老母鸡”。虚寒性胃痛多因身体阳虚、胃失温煦导致,可以艾灸足三里。

图片

  艾灸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侧一横指处。每次艾灸15分钟,每天一次,连用两周左右。

  哮喘及便秘

  对于冬季易发哮喘及寒性便秘,可以在家进行足浴按摩,驱散体内寒凝之气。

  泡脚按摩:取热水泡脚,同时用手缓慢、连贯地按摩双脚,先脚背后脚心,直至发热为止。这种方法对于哮喘、寒性便秘有辅助治疗作用。也可配合按摩足底穴位,如涌泉穴、太溪穴等,按摩力度忌过重。

  冻疮

  冻疮如果在夏天病情走下坡路时积极防治,对当年冬天非常有帮助。

  冷热交替泡:准备一盆4℃左右的冷水和一盆温热水。先将以往长过冻疮的手、脚等部位,放入热水中浸泡5分钟,再放到冷水中浸泡5分钟,冷热交替反复3~4次,最后以热泡结束即可。

  
  中伏防三病

  中暑

  中伏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时候,在高温且高湿的环境中更易中暑,轻者头晕、无力、呕吐,重者可发生热痉挛、热晕厥、热衰竭、热休克等情况。

  预防措施:预防中暑,除了采取加强通风、遮阳等降温措施外,还要适当喝含淡盐的清凉饮料,而不是口渴后再补充水分。

  心脑血管疾病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的新陈代谢会显著加快,身体为了散热,会使体表的血管扩张,更多的血液循环到体表,心脏等脏器的供血就会相对减少,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病。

  预防措施:应在高温天气注意清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温度达到32℃以上时,避免不必要的外出。

  肠胃疾病

  天气炎热,食物不容易保存,细菌繁衍加快。同时,炎热的天气也会使人体机能下降,加上频繁进出空调房、喝冷饮等,就容易给胃肠道疾病以可乘之机。

  预防措施:即使气温高,也不应过快、大量饮用冷饮。夏季细菌滋生,生吃瓜果要洗净,且不宜多吃。

图片

  
  中伏吃三肉

  羊肉

  中伏天气炎热,人们易贪凉,这时候适当吃点暖性的羊肉,有利于发散滞留在体内的寒气,疏通筋脉。

  鸡肉

  鸡肉中含有大量蛋白质,非常适宜人体消化。中伏时,人体力消耗增大,适当吃些鸡肉等高蛋白的食物,有助补充体力,挺过这段难熬的日子。

  猪蹄

  猪蹄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并含有钙、磷、镁、铁、维生素等,中伏人体出汗多,这时候吃点猪蹄,可以补充营养,提高身体免疫力。

  
  中伏食三瓜

  苦瓜

  中医认为,苦瓜味苦,有清热解暑、清心除烦、健脾开胃、益气解乏、益肾利尿的作用。如果发现自己身上长痱子,就可以在餐桌上加入苦瓜。

  丝瓜

  丝瓜性寒,具有消暑利肠、祛风化痰、凉血解毒功效。如出现痰喘咳嗽、热病烦渴等不妨试试吃点丝瓜来缓解。

  冬瓜

图片

  冬瓜能清热化痰,除烦止渴,降火解毒、利尿消肿。而且冬瓜含水量较多,还可以起到增进食欲的作用。

  
  中伏用三叶

  薄荷叶

  煮绿豆汤的时候加点薄荷叶,这样熬出来的绿豆汤,喝起来沁人心脾。可以把薄荷熬水放冰箱备用,榨果汁的时候,加点薄荷水。

  藿香叶

  中伏防中暑,可以试试藿香叶。把藿香作为香料来使用。平时在烧菜时,加点藿香叶,能有效预防中暑,还可以增加卤菜的香味。

  荷叶

  荷叶的清香,非常诱人,中伏食用可以增加食欲。也可以用荷叶来做绿豆汤,跟薄荷叶一样,煮绿豆汤时放一点,增强消暑功能。

  
  中伏喝三饮

  三鲜饮

  取新鲜竹叶、荷叶、薄荷各30克,加水煎煮10分钟后取汁,加入适量蜂蜜代茶饮即可。这道饮品所需的都是新鲜叶子,故名三鲜饮。此饮品能提神醒脑、清心明目。

  三仙饮

  取金银花10克,土茯苓20克,生蚕豆30克,加水煎煮,一般以蚕豆煮烂为度,饮汁食豆。这道饮品尤其适用于伏天好生痱子、疮疖者。

  三花饮

  野菊花、荷花各10克,茉莉花3克,洗净后以沸水冲泡,加盖稍冷后当茶饮。以这三种花的花朵代茶饮,有消暑解热、芳香开窍,去心胸烦热的作用。

  
  中伏按三穴

  百会穴

图片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的最高点,按摩这里可以提神醒脑、升举阳气。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叠按于穴位,缓缓用力,有酸胀感为宜,持续30秒即可。

  内关穴

图片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左右手交替用大拇指点按内关穴各50次,可以防范暑邪,保护心神。

  劳宫穴

图片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握拳屈指时,位于中指指尖处。中医讲“心主夏,心与夏气相通”,炎夏养生重在养心。而劳宫穴也被称为“护心穴”,采用按压、揉擦等方法,左右手交叉进行,每穴各操作10分钟,每天2-3次。

  
  中伏吃点姜,身体更健康

  古人将夏季分为夏与长夏,中伏就正好处于“长夏”之中,长夏在五行中属土,与五脏中的脾相呼应。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此时,天气酷热难熬、暑湿较盛,容易出现脾虚湿困、暑热伤津的情况,导致胃口不佳、食不知味,俗称“苦夏”。这种情况也可由脾胃受寒引起,如过食冰西瓜、冰镇饮料,或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

  有些地方在大暑节气前后吃姜汁调蛋的风俗,能祛除体内湿气,又有缓中补虚的效果,是缓解“苦夏”不适症状的极佳选择。

  材料:生姜50克,核桃仁15克,桃仁5克,葡萄干10克,鸡蛋2个,红糖、黄酒适量。

  做法:将生姜切丁,榨成汁备用。核桃仁、桃仁夹碎,用黄酒浸泡。将葡萄干和泡过的核桃仁、桃仁一起放入锅中,倒入黄酒、红糖,放入鸡蛋,煮熟即可食用。

  功效:止咳祛痰,健脾暖胃。

  生姜性微温,味辛,入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可用于风寒感冒、脾胃虚寒、肺寒咳嗽、中鱼蟹毒等病症。

  鸡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卵磷脂、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清代医家王士雄在其著作《随息居饮食谱》中提到,鸡蛋“甘平,补血,安胎,镇心,清热,开音,止渴,濡燥,除烦,解毒,息风,润下,止逆”,是一种药食两用的佳品。

  二者搭配食用,很适合这个热气蒸腾的中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