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在治疗常见疾病中有独特的疗效,很多人也会选择在家中备用一些中成药,以备不时之需,尤其是对付一些常见的小毛病,既能解决问题还非常的方便。但哪些药可以备用,又能对付哪些疾病,您是否都清楚呢?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些家庭常用的内科中成药。
一、感冒药 1、银翘片 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桔梗、淡竹叶、芦根、甘草。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适应证: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使用方法:口服。1次4~8片,1日2次。 相似药物:维C 银翘片(含西药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 2、双黄连口服液 组成:金银花、黄芩、连翘,辅料为蔗糖、香精。 功用: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适应证: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 使用方法:口服。1次20毫升(2支),1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3、小柴胡颗粒 组成:柴胡、黄芩、姜半夏、党参、生姜、甘草、大枣。辅料为蔗糖。 功用:解表散热,疏肝和胃。 适应证: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可以有效地治疗发热,对食欲不振、口苦咽干、恶心、呕吐等可以起到较好的缓解作用。 使用方法:开水冲服。1次1~2袋,1日3次。 4、抗病毒口服液 组成:板蓝根、藿香、连翘、芦根、生地黄、郁金、石膏、石菖蒲、知母。 功用:清热祛湿,凉血解毒。 适应证:用于风热感冒,流感。 使用方法:口服,1次10毫升,1日2~3次(早饭前和午饭、晚饭后各服1次)。 禁忌: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二、止咳药 1、橘红片 组成:化橘红、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桔梗、苦杏仁、紫苏子(炒)、紫菀、款冬花、瓜蒌皮、浙贝母、地黄、麦冬、石膏。 功用:化痰,止咳。 适应证:用于咳嗽痰多,痰不易咯出。 使用方法:口服。1次6片,1日2次。 2、蛇胆川贝口服液 组成:蛇胆汁、川贝母。辅料为:杏仁、薄荷脑、苯甲酸钠、蔗糖、蜂蜜。 功用:祛风止咳,除痰散结。 适应证:用于肺热咳嗽,痰多,气喘,胸闷,咳痰不爽或久咳不止。 使用方法:口服。1次10毫升,1日2次。 3、急支糖浆 组成: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麻黄、紫菀、前胡、枳壳、甘草。 功用: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适应证: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咳嗽,症见发热、恶寒、胸膈满闷、咳嗽咽痛。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见上述症状者。 使用方法:口服。成人1次20~30毫升,1日3~4次;儿童1岁以内1次5毫升,1~3岁1次7毫升,7岁1次10毫升,7岁以上1次15毫升,1日3~4次。 禁忌:孕妇禁用,糖尿病患者禁服。 4、川贝枇杷露 组成:川贝母、枇杷叶、半夏、桔梗、薄荷脑。 功用:镇咳祛痰。 适应证:用于感冒引起的咳嗽。 使用方法:口服,1次10~20毫升,1日3次。 5、通宣理肺丸 组成: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制)、茯苓、枳壳(炒)、黄芩。辅料为赋形剂蜂蜜。 功用: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适应证: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症见咳痰不畅,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使用方法:口服,1次8~10丸,1日2~3次。 禁忌:孕妇禁用。 三、祛暑药 1、藿香正气胶囊(水) 组成:藿香、紫苏叶、白芷、厚朴、大腹皮、生半夏、陈皮、苍术、茯苓、甘草。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适应证: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沉、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症状者。 使用方法:口服。1次2~4粒,1日2次。水剂1次5~10毫升,1日2次,用时摇匀。 注意事项:水剂含乙醇(酒精)40%~50%,服药后不得驾驶飞机、车、船,不宜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 2、十滴水 组成:樟脑、干姜、大黄、小茴香、肉桂、辣椒、桉油。辅料为乙醇。 功用:健胃,祛暑。 适应证:用于因中暑而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等不适。 使用方法:口服。1次2~5毫升,儿童酌减。 禁忌:孕妇忌服。 3、人丹 组成:薄荷脑、肉桂、甘草、儿茶、木香、冰片、桔梗、樟脑、小茴香、草豆蔻、丁香罗勒油。 功用:祛风健胃。 适应证:用于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晕船,轻度中暑,酒醉饱滞。 使用方法:口服或含服。1次0.1~0.2克。 禁忌:婴幼儿、孕妇禁用。 4、仁丹 组成:冰片、薄荷脑、陈皮、丁香、豆蔻、儿茶、甘草、广藿香叶、木香、肉桂、砂仁、檀香、朱砂。 功用:清暑开窍。 适应证:本品用于伤暑引起的恶心胸闷,头昏,晕车,晕船。 使用方法:含化或用温开水送服,1次10~20粒。 四、脾胃药 1、保和丸 组成:山楂(焦)、茯苓、半夏(制)、六神曲(炒)、莱菔子(炒)、陈皮、麦芽(炒)、连翘。 功用:消食,导滞,和胃。 适应证: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使用方法:口服。1次8丸,1日3次。 禁忌:孕妇忌服。 2、大山楂丸 组成:山楂、六神曲(麸炒)、麦芽(炒)。辅料为蜂蜜。 功用:开胃消食。 适应证:用于食积内停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闷。 使用方法:口服。1次1~2丸,1日1~3次。小儿酌减。 3、香砂平胃丸 组成:苍术、陈皮、厚朴( 姜制)、木香、砂仁、甘草。 功用:健脾燥湿。 适应证:用于胃脘胀痛。 使用方法:口服,1次6克,1日1~2次。 4、香砂养胃丸 组成:白术、陈皮、茯苓、半夏(制)、香附(醋制)、枳实(炒)、豆蔻(去壳)、厚朴(姜制)、广藿香、甘草、木香、砂仁。 功用:温中和胃。 适应证: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胃痛、痞满,表现为胃痛隐隐、脘闷不舒、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使用方法:口服,1次9克,1日2次。 禁忌:孕妇、糖尿病患者禁用。 5、四君子丸 组成:党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 适应证: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者。 使用方法:口服,1次3~6克,1日3次。 6、香砂六君子丸 组成:含木香、砂仁、陈皮、制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化痰和胃。 适应证: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使用方法:口服,1次6~9克,1日2次。 7、理中丸 组成:党参、白术(土炒)、炙甘草、炮姜。辅料为炼蜜。 功用:温中散寒,健胃。 适应证: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 使用方法:口服。大蜜丸1次1丸,1日2次。小儿酌减。 禁忌:泄泻时腹部热、胀、痛者忌服。 8、附子理中丸 组成: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辅料为蜂蜜。 功用:温中健脾。 适应证: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使用方法:口服。大蜜丸1次1丸,1日2~3次。 五、通便药 1、麻仁润肠丸 组成:火麻仁、苦杏仁(炒)、大黄、木香、陈皮、白芍。辅料为赋形剂蜂蜜。 功用:润肠通便。 适应证:用于肠胃积热,胸腹胀满,大便秘结。 使用方法:口服。1次1~2丸,1日2次。 禁忌:孕妇忌服。 2、苁蓉通便口服液 组成:肉苁蓉、何首乌、枳实(麸炒)、蜂蜜。 功用:润肠通便。 适应证:用于老年便秘,产后便秘。 使用方法:口服。1次1~2支(10~20毫升),1日1次,睡前或清晨服用。 六、安神药 1、枣仁安神颗粒 组成:酸枣仁(炒)、丹参、五味子(醋炙)。辅料为糊精。 功用:补心安神。 适应证:用于失眠,头晕,健忘。 使用方法:开水冲服。1次5克,临睡前服。 2、柏子养心丸 组成:柏子仁、党参、炙黄芪、川芎、当归、茯苓、制远志、酸枣仁、肉桂、醋五味子、半夏曲、炙甘草、朱砂。 功用:补气,养血,安神。 适应证:用于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 使用方法:口服。1次6克,1日2次。 3、天王补心丹 组成:生地黄、五味子、当归身、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人参、玄参、丹参、白茯苓、远志、桔梗。 功用:阴亏血少。 适应证:症见虚烦心悸、睡眠不安、精神衰疲、梦遗健忘、不耐思虑、大便干燥、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复发性口腔炎、荨麻疹等有上述症状者。 使用方法:口服。1次9克,1日2次,或遵医嘱。 禁忌:忌食辛辣腥物,虚寒病人不宜服用。 七、清热药 1、黄连上清丸 组成:黄连、姜制栀子、连翘、蔓荆子(炒)、防风、荆芥穗、白芷、黄芩、菊花、薄荷、大黄(酒炙)、黄柏(酒炒)、桔梗、川芎、石膏、旋覆花、甘草。 功用:清热通便,散风止痛。 适应证:用于头晕目眩,暴发火眼,牙齿疼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耳痛耳鸣,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使用方法:口服。1次3~6克,1日2次。 禁忌:孕妇和脾胃虚寒者禁用。 2、牛黄上清丸 组成:人工牛黄、薄荷、菊花、荆芥穗、白芷、川芎、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大黄、连翘、赤芍、当归、地黄、桔梗、甘草、石膏、冰片。辅料为赋形剂蜂蜜。 功用:清热泻火,散风止痛。 适应证:用于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 使用方法:口服。1次4克,1日2次。 3、牛黄清心丸 组成:人工牛黄、当归、川芎、甘草、山药、黄芩、苦杏仁(炒)、大豆黄卷、大枣(去核)、白术(炒)、茯苓、桔梗、防风、柴胡、阿胶、干姜、白芍、人参、六神曲(炒)、肉桂、麦冬、白蔹、蒲黄(炒)、人工麝香、冰片、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朱砂、雄黄。辅料为蜂蜜。 功用:清心化痰,镇惊祛风。 适应证:用于风痰阻窍所致的头晕目眩、痰涎壅盛、神志混乱、言语不清及惊风抽搐、癫痫。 使用方法:口服。1次3~6克,1日2次,小儿酌减。 4、牛黄解毒丸 组成: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辅料为蜂蜜。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用于火热内盛引起的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使用方法:口服,1次3克,1日2~3次。 禁忌:孕妇禁用。 5、清热解毒口服液 组成:石膏、金银花、玄参、地黄、连翘、栀子、甜地丁、黄芩、龙胆、板蓝根、知母、麦冬。辅料为蔗糖、糖精钠、橘子香精、谷氨酸钠、苯甲酸钠。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发热目赤,烦躁口渴,咽喉肿痛。 使用方法:口服,1次10~20毫升,1日3次。 禁忌:孕妇忌服。 6、六神丸 组成:本品是由麝香等药经适宜的加工制成的小水丸。 功用:清凉解毒,消炎止痛。 适应证:用于烂喉丹痧,咽喉肿痛,喉风喉痈,单双乳蛾,小儿热疖,痈疡疔疮,乳痈发背,无名肿毒。 使用方法:口服。1日3次,温开水吞服。1岁每服1粒,2 岁每服2粒,3岁每服3~4粒,4~8岁每服5~6粒,9~10 岁每服8~9粒,成年人每服10粒。另可外敷在皮肤红肿处,取丸十数粒,用冷开水或米醋少许,盛于汤匙中化散,涂搽四周,每日数次,保持潮润,直至肿退为止。如红肿已出脓或已穿烂,切勿再敷。 禁忌:孕妇忌服。运动员慎用。 7、二妙丸 组成:苍术(炒)、黄柏(炒)。 功用:清热燥湿。 适应证: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白带,阴囊湿痒。 使用方法:口服。1次6~9克,1日2次。 8、龙胆泻肝丸 组成:龙胆、柴胡、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地黄、炙甘草。 功用:清肝胆,利湿热。 适应证: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 使用方法:口服。1次3~6克,1日2次。 9、安宫牛黄丸 组成: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 功用:清热解毒,镇惊开窍。 适应证: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症状者。 使用方法:口服。1次1丸(3g),1日1次;小儿3岁以内1次1/4 丸,4~6岁1次1/2丸,1日1次,或遵医嘱。 八、补虚药 1、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炼蜜。 功用:滋阴补肾。 适应证: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使用方法:口服。水蜜丸1次6克,1日2次。 2、麦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制)、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麦冬、五味子。 功用:滋肾养肺。 适应证:用于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咽干,眩晕耳鸣,腰膝酸软。 使用方法:口服。水蜜丸1次6克,1日2次。 3、桂附地黄丸 组成:肉桂、附子(制)、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蜂蜜。 功用:温补肾阳。该品为黑褐色的大蜜丸或小蜜丸,味甜而带酸、辛。 适应证: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夜尿频多。 使用方法:口服。大蜜丸1次9克,1日2次。 4、十全大补丸 组成:党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酒炒)、熟地黄、炙黄芪、肉桂。辅料为蜂蜜。 功用:温补气血。 适应证: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头晕自汗,体倦乏力,四肢不温,月经量多。 使用方法:口服。水蜜丸1次6克,1日2~3次。 禁忌:孕妇、糖尿病患者禁用。 5、补中益气丸 组成:炙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适应证: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重坠。 使用方法:口服。1次9克,1日2~3次。 6、生脉饮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辅料为蔗糖、防腐剂(苯甲酸钠)。 功用:益气,养阴生津。 适应证: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 使用方法:口服,1次10毫升,1日3次。 7、归脾丸 组成:党参、白术(炒)、黄芪(炙)、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甘草(炙)。 功用: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适应证: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使用方法:用温开水或生姜汤送服。水蜜丸1次6克,小蜜丸1次9克,大蜜丸1次1丸,1日3次。 8、参苓白术丸 组成:人参、白术(麸炒)、茯苓、山药、薏苡仁、莲子、白扁豆、砂仁、桔梗、甘草。 功用:健脾,益气。 适应证:用于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使用方法:口服。1次6克,1日3次。 9、复方阿胶浆 组成:阿胶、人参、熟地黄、党参、山楂。 功用:补气养血。 适应证:用于气血两虚,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食欲不振及贫血。 使用方法:口服,1次20毫升,1日3次。■ 【来源:悦读中医,本文选自《<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教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何清湖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