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
二十四节气之一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3月6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一个充满动感的节气——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交节,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鹂鸣叫,燕飞来的时节。
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此时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也开始惊醒,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中医养生讲究天人相应,春属木,与肝相应。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所以养生要注重顺应肝木升发之性,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天一般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惊蛰养生
早睡早起解春困
春困秋乏,人体的皮肤在冬天受到低温的影响和刺激,引起毛细血管收缩,毛孔和汗腺闭合以减少热量的散发,从而维持人体正常体温。
随着惊蛰时节气温回升,人体的毛孔、汗腺与血管开始舒张,皮肤血液循环也旺盛起来。如此一来,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加之暖气温的良性刺激,使大脑受到某种抑制,因此就会出现困倦疲乏、头昏欲睡等“春困”现象。
如何克服春困,最重要的就是顺从人体的自然变化规律,做到起居有常。《黄帝内经》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
因此,起居方面应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散步缓行,使精神愉悦,顺应阳气舒展、升发之性。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能在午时(中午11点到1点)间小憩片刻,更能保证下午充沛的精力。
省酸增甘养脾气
惊蛰时节饮食也应以少酸多甘,清温平淡为宜。注重补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菠菜、萝卜、木耳菜、芹菜、油麦菜、山药、莲子、银耳、春笋、鸡蛋等食物。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虽气温有所回升,但余寒未消,饮食上还可适当进食一些辛味食物以助阳升抗余寒,如韭菜、洋葱、香菜、生姜、葱等食物。但要注意,温热食物不宜过量进食,以防肝气升发太过,肝旺易犯脾土。在寒热、阴阳均衡饮食的基础上,注意健脾益气,可食糯米、黑米、燕麦、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等。
春捂秋冻慎减衣
惊蛰时节,从气象角度讲,是由冬寒向暖春的过渡。此时虽然阳气渐生,但是余寒未尽,因此春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万物在春天开始复苏,人体也同自然一样,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这时冷风来袭,便可长驱直入,引发感冒、咳嗽等不适。
所以惊蛰时节虽然温度升高,但是衣服递减要适度,不能一下子脱掉过多衣物,而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天气变化逐渐减少。
《老老恒言》中说:“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告诉我们,春天穿衣以“上薄下厚”为宜,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的人体下部的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
讲究卫生防虫疾
惊蛰时节,百虫苏醒,蚊子、苍蝇、病原菌等害虫微生物开始出动。且“倒春寒”现象时会出现,因此这一阶段是流感、腮腺炎、脑膜炎、皮肤病等传染病高发期,体弱者可能引发气管炎及肺炎等疾病。
因此惊蛰养生切记防病为要。注意适当多晒太阳,保持室内通风,屋内可常烧艾绒,随身佩戴香囊。易感冒者可早上喝生姜红糖水以防感冒,过敏体质者外出时减少皮肤暴露,多食新鲜蔬菜与水果。
情志舒畅多活动
养生需养神,《内经》有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情志调摄为养生之要,而春天以养肝为要。肝为刚脏,性喜调达而恶抑郁,惊蛰节气养生当注意自身情志的调节,适度宣泄,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力戒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天气渐暖,阳光和煦,应如蛰虫般充满活力,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踏青、放风筝等,亦可选择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传统养生保健方式。
惊蛰期间,春雷乍响,春暖花开,空气清新,空气中负离子含量也较多,最适宜进行空气浴、日光浴,以吐故纳新,调和呼吸,使气血冲和、心安神宁,阴阳协调、气机顺畅,达到养生的目的。
此时还应当多投身于踏青远足的运动之中,以呼吸新鲜空气,增强心肺功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思维能力。并使腿部力量增强,筋骨变得更加灵健,还可改善睡眠,消耗掉一些过盛的能量,利于体重控制。
放风筝就是特别适合在春天里进行的一项活动。因为冬季里人们久居室内,趁惊蛰阳气升发之际,到旷野郊外放风筝,可以在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使身体各部位得到锻炼,促进新陈代谢,使机体顺应自然界阳气升发的特点。
惊蛰节气食疗推荐
五指毛桃陈皮煲猪脊骨
食材:猪脊骨300克,五指毛桃100克,陈皮1瓣,生姜3片,食盐适量。
做法:猪脊骨洗净、焯水,与五指毛桃、陈皮、生姜一起放入汤锅内。倒入开水,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煲1小时,调味即可。
专家点评:
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邓铁涛认为五指毛桃能益气补虚,作用虽然和北芪相似,但是药性却比北芪温和,具有化湿行气、舒筋活络、祛痰平喘的功效,是岭南中药中难得的一味佳品。
五指毛桃搭配陈皮、生姜和猪脊骨煲汤,益气而不上火,补气而不提气,扶正而不碍邪,十分适合岭南地区常见的气虚夹湿、虚不受补体质人群食用。
小贴士:五指毛桃虽然药性温和,但在具有明显热性症状如口臭、大便干硬等情况下,还是建议酌情减量使用。
祛湿五虎汤
食材:赤小豆50克,生姜30克,红枣8-10个(去核),连须葱白3根,陈皮1瓣,红糖适量。
做法:食材洗净,一同放入锅内,加入适量开水,煮30分钟,再放入红糖煮10分钟即可。
专家点评:
五虎汤是名老中医李可的感冒经验方,原方由黑豆、核桃、生姜、红枣、葱白组成。此处根据南方湿气困重的地域特点,将其稍做加减形成了祛湿五虎汤。
本膳食中,赤小豆健脾祛湿、利水消肿;陈皮行气祛湿;生姜解表散寒;葱白发汗解表;红糖、红枣补中益气扶正。各物合用,能解表、散寒、祛湿而不伤正,十分适合春天阴雨绵绵、寒温无常的天气保健食用。
小贴士:如平素体质虚弱可加黑豆30克,怕风、流涕明显加鲜紫苏叶10克,咽干咽痛加鲜薄荷叶5-10片。本膳食供预防感冒使用,不能代替正式的感冒药,如已有明显感冒症状请及时就诊。
紫苏薄荷鱼头汤
材料:大鱼头一个,鲜紫苏30g,薄荷10g,葱段适量,生姜30一50克,胡椒粉适量。
制法:大鱼头冲水洗净,洗去血污,去掉里面黑膜,切两半。在锅中加油和生姜,将鱼头两面煎香至金黄色,再加入开水,煮至鱼汤成乳白色,最后加入鲜紫苏、鲜薄荷、葱段和胡椒粉,调味即可。
专家点评:
春季乍暖还寒,降雨偏多,人体容易肝旺而脾虚湿困,容易感受外邪侵袭,疾病多发。此汤中紫苏性味辛温,具有发表散寒、芳香化湿的功效,且能去鱼腥味;薄荷味辛性凉,有发散风热,清利咽喉,疏肝解郁的作用;配合鱼头的丰富营养;生姜、胡椒粉温中散寒。补中有散,凉辛并用,可谓性味调和,美食享受的同时又有预防外邪入侵的作用。
注意:紫苏叶与薄荷叶不能煮久,取其辛散之性。
禁忌:无特殊禁忌。
银耳淮山排骨汤
材料:排骨500克、银耳15克、淮山20克。
做法:把排骨、淮山洗净,银耳用水泡开。将排骨、银耳、淮山放在锅中,加水适量,用大火煮沸,改中火再煮4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胃益气,适宜慢性胃炎见纳差、乏力者食用。
荠菜豆腐汤
材料:荠菜150克、豆腐150克、干香菇20g等。
做法:豆腐切方块,香菇用温水泡发切条、荠菜洗净切段备用。加入适量水,烧开后放入豆腐、香菇,调入盐,搅拌均匀,盖上锅盖煮熟。最后加入水淀粉勾芡,待汤汁变浓后淋入芝麻油即可。
功效:常吃荠菜可利肝气、明目,对脾气暴躁、血压增高的高血压患者也有好处。芥菜还有凉血止血的作用。豆腐与荠菜搭配,不仅十分美味,还很适合春日养生防病。
枸杞茶
取枸杞10克,加热水冲泡即可。此茶适于肝肾亏虚、病后体虚、老年体衰者饮用。对长期使用电脑而引起的眼睛疲劳者尤为适宜。
蜜糖红茶
红茶叶5克,放保温杯内,以沸水冲泡,加盖焖片刻;调适量蜂蜜、红糖。每日饭前各饮1次,能温中养胃。此茶适用于春天肝火偏旺,脾胃功能不佳者。
护肝花茶
黄芪6克,玫瑰3克,佛手片3克,混合为花茶,日间冲泡饮用。能缓解疲劳嗜睡、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表虚自汗等症状,起到中气通畅、养肝的目的。
百合莲子银耳茶
材料:莲子6粒,银耳4克,大枣4克,百合4克,糖20克,水200毫升。
做法:将所有材料用水洗净,百合、大枣、银耳泡软,备用。先煮莲子至半熟,去掉水,再放入百合、红枣加水同煮。等锅中三种材料均煮烂后,放入银耳、糖,待糖溶解后熄火,放温后即可饮用。
功效:此茶有养肝、健脾和胃的作用。■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悦读中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