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一昼夜(24小时)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为2小时,又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我国时间医学“子午流注”认为十二经脉对应着十二时辰,不同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有盛有衰。一天中以“子午”二时最关键,故以“子午”代指十二时辰;“流注”指气血环环相扣、首尾相衔、循环有序地流动灌注全身。
依此规律,在某一时辰针对相应的经络穴位进行调理,对养生治病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概括: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01
手太阴肺经常用腧穴:
02
手阳明大肠经常用腧穴:
03
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
04
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
05
手少阴心经常用腧穴:
06
手太阳小肠经常用腧穴:
07
足太阳膀胱经常用腧穴:
08
足少阴肾经常用腧穴:
09
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
10
手少阳三焦经常用腧穴:
11
足少阳胆经常用腧穴:
12
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
【来源:人卫中医、中国中医药报、《中医基础理论》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