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迎来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花的形成是因为秋夜地面散热较多,温度骤然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这种白色结晶体即为“霜”。“浓霜猛太阳”,白天太阳越好,温度越高,夜里结的霜就越多,所以霜降前后早晚温差较前更为明显。
霜降三候:一候“豺乃祭兽”,豺狼开始捕获猎物,以兽来祭天;二候“草木黄落”,木叶飘零,飒飒风干,冬天即将来临;三候“蜇虫咸俯”,“俯”是低头,蜇虫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
霜降时节天气由凉转冷,但“霜降始霜”主要反映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广东地处东南沿海,珠三角附近城市见霜一般要到元旦以后。虽然霜花未降,但寒意已来。根据既往气象数据显示,广东霜降前后白天气温最高可达28℃,而清晨及夜晚气温在18℃左右,气温变化幅度之大常常令人难以适应,稍有疏忽,容易感寒生病或旧病复发。
霜降时节降雨显著减少,气候也越加干燥,此时养生当以平补润燥、强身御寒为重点。
适时保暖防寒腿
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加大,人们需防“秋冻”所伤,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添衣以免着凉。当寒潮来袭时,老人尤需谨防“老寒腿”发作,特别是腰腿受凉后容易出现腰膝冷痛、活动不利。 “老寒腿”的发作与感受风寒之邪有关。医经云:“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寒邪附于风而入体,风寒之邪痹阻腰膝部位之脉络,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 清晨、傍晚气温较低,户外运动时最好穿着宽松的长衣、长裤,尤其要做好腰部及下肢的保暖。 现代医学认为腰部支撑整个上半身,是负重及运动时最容易受伤的部位;而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几乎承受着全身的重量,负担重、活动大,关节韧带容易拉伤,关节软骨容易磨损,此二者皆是人体运动过程中功能重要又易损伤的部位。霜降时期由于气温下降会反射性地引起肌肉韧带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引起腰膝关节的神经、血管及软组织功能紊乱,从而加重腰腿疾病的发生。 除了老年人寒腿症状容易发作外,一些美丽“冻”人的中青年女性由于霜降时节仍然穿着短裙、短裤,也容易出现腿部酸麻胀痛、有沉重感等“老寒腿”的先兆症状。建议爱美的女士们密切关注气温变化,及时换上过膝长裙、长裤,或搭配打底裤以保护容易受寒的腿部。 此外,由于人体血管受到冷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收缩,使血压骤升,故在此节气期间心脑血管疾病如心梗、心绞痛、脑梗、脑出血等的发病率也开始上升。而预防上述疾病最好的手段就是保暖。 食疗进补有法度 霜降是秋季向冬季过渡的节气,气温降幅大大增加,人体需要进食更多的热量抗寒以增强体质,因而民间十分重视霜降进补,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霜降进补,来年打虎”等说法。 秋补是“打底补”,地基打牢固了,冬补才能顺势而为。霜降为秋末之时,因脾寄旺于四季之末,因此,霜降与长夏同属土,土合脾胃,在此节气期间脾胃功能处于旺盛时期,宜淡补调胃。 应选用气味平淡、作用缓和的食物,以汤类、粥类为宜,及营养滋补,有利于吸收。另外,“春天吃花,秋天吃果”,白薯、山芋、山药、莲藕、南瓜、柿子、等都适宜在此节气进食,而萝卜更是当令蔬果,有顺气、宽中、生津、消积滞、宽胸膈、化痰热、散瘀血之功效,是霜降时期的养生佳品。 南瓜温中益气、补脾养胃,板栗通肾气、厚肠胃、强筋活血;柿子生津液、除燥热、润肺化痰;莲藕调中健脾、润肺养阴;山药补脾养肺、固肾益精;白萝卜顺气宽中、化痰生津等等。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体虚之人根据具体情况进补可起到增强体质、祛病强身的作用。一般以气虚补气、血虚补血、阴虚滋阴、阳虚温阳为总原则,症状复杂者还可根据需要气血同治、阴阳双补。 补益药材当中诸如人参、灵芝可补气,阿胶、当归可养血,鹿茸、巴戟能补阳,龟板、鳖甲可滋阴等等,必须在分清阴阳气血之虚实情况下对症施食,必要时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若患有发热外感、皮疹疮疡、腹痛便秘等急症、实证者,应暂停进补,以免闭门留寇,加重病情。 滋养浓汤除秋燥 时值深秋,随着降雨量的减少,天气越加干燥,人体通过体表蒸发的水分也大大增加。中医认为秋气应肺,肺脏为娇嫩清虚之脏,人体体表的肌肤、毛发、黏膜等皆为肺脏所主,秋燥偏盛则使肺阴受损,从而出现发丝毛躁、肌肤干燥、皮肤瘙痒、细纹增多、口干鼻燥等阴虚肺燥之证。 肺脏具有喜润恶燥的特点,因而霜降时节饮食方面需要注意补充柔润滋养之品以润肺燥、滋阴津,此时正是进行汤水滋养的最佳时候。 汤被认为是最富营养、最易消化吸收的菜肴之一。汤以水为介质,用肉类、蔬菜、水果、药材等多种材料进行适当搭配,经过或蒸、或煮、或炖、或熬等不同的烹饪过程,食材的各种营养渗入到汤汁中并充分融合,形成香气四溢的可口佳肴。汤以汁多味美为特点,多具有滋养津液、养颜润肤的功效。 秋季养肺,煲汤时还可适当加入杏仁、川贝、白果等可宣降肺气,或用沙参、石斛、麦冬、玉竹、百合以滋阴润肺,还可根据体质情况灵活加减。霜降秋燥,自己动手烹调“秋日养生汤”,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一份秋天别样的滋润和甜美。 健体强身养生功 时下气候早凉夜寒,正是鼻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高发的时期,故名“多事之秋”。中医养生除讲究避邪防病以外,亦主张适当练功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以下推荐几种简单易行的养生功法: 1、搓脸摩耳:先将两手搓热,然后用双手掌在面部上下揉搓,由轻到重,直到脸上发热为止;然后摩耳,用双手拇指、食指循耳廓自上而下按摩20次,按摩耳垂30次。长期坚持可起到强壮元气、益肺补肾的功效,从而达到疏通脸部气血,醒脑提神,预防感冒等作用。 2、叩齿咽津:盘膝而坐,全身放松,口唇微闭,凝神闭目,然后上下牙齿有节奏的互相叩击。刚开始时,可轻叩20次左右,随着锻炼的不断进展,可逐渐增加叩齿的次数和力度,一般以36次为宜。叩齿后,调息吐纳,用舌在口腔内贴着上下牙床、牙面搅动,用力柔和自然,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36次,当感觉有唾液产生并渐渐增多后,以舌尖抵上腭部以聚集唾液,然后分三次徐徐咽下。此功法可以起到健脾益胃,纳气补肾的效果。 3、还可练练《遵生八笺》提倡的“九月中坐功”:方法为:清晨平坐,伸展双手攀住双足,随着脚部的动作用力,将双腿伸出去再收回来,如此反复5~7次,然后叩动上下颌牙齿36次,缓慢吸气并吐出,调节气息,将津液咽下,想象津液下行至丹田,反复9次。此法具有和调五脏、行气利水之效。 按摩穴位保健康 人体生理活动随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改变,在秋季,燥邪与风邪易侵犯人体,诱发感冒、鼻炎等疾病。 防感冒:按摩合谷穴、曲池穴等穴位可预防感冒。 防鼻炎:常按迎香穴可宣通鼻窍,预防鼻炎发作。 提高免疫力:常按足三里穴可提高免疫力,健脾胃,扶正固本。 滋阴生津:燥邪易伤阴津,可常按三阴交穴,以滋阴生津、润燥清热。 霜降食疗方 1、银杏萝卜粥 材料:银杏20克,白萝卜75克,糯米75克,白糖适量。 制法:白萝卜洗净切丝,用开水焯熟后捞起备用。银杏剥壳,沸水稍煮去衣后,与糯米一同入锅,大火煮开转成小火慢煮约45分钟,加糖再煮5分钟,然后拌入萝卜丝即可食用。 功效:止咳平喘、健脾养肺。适合肺燥咳嗽、肺脾两虚之人。 2、紫薯银耳露 材料:紫薯100克,银耳50克,莲子15克,冰糖适量。 制法:紫薯切丁,莲子去芯,银耳泡发后洗净、撕小块备用。将紫薯、银耳、莲子放入搅拌机中,加入适量水,搅碎成浆,然后倒入锅中,加入冰糖,用中火边煮边搅拌至煮开即可。 功效:健脾润肺,滋阴安神。适合虚火浮动夜寐不安或大便干结之人。 3、百合玉竹老鸽汤 材料:老鸽1只,玉竹30克,百合15克,枸杞15克,桂圆肉10克,生姜2片。 制法:玉竹、百合、枸杞洗净备用,老鸽宰杀后去毛去内脏、洗净、切成大块,与其它材料一同放入煲中,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煲开,再转小火煲2小时,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养血安神。适合肺肾阴虚,兼有心神不宁、夜寐欠安之人。 4、腐竹杏仁生鱼汤 材料:生鱼500克,腐竹50克,南杏仁30克,马蹄50克,生姜3片。 制法:腐竹泡软切段,马蹄削皮后洗净切成两半,生鱼去鳞、腮、肠脏,洗净备用。把全部材料放入汤煲内,加水适量,大火煮开转小火,再煲1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润燥化痰,敛肺止咳。适合咳嗽日久、肺阴耗伤之人。 5、桂花酸梅汤 食材:乌梅3-5个,山楂15克,熟地黄15克,陈皮半瓣,桂花、冰糖适量。(3人量) 做法:乌梅、山楂、熟地黄、陈皮洗净,用纱布装好。锅内加水煮沸,放入装有药材的纱袋,小火煮40分钟。加入冰糖煮至融化,去掉纱袋,撒上桂花即可。 专家点评:乌梅为青梅熏制而成,生津止渴,能使浮越在上的虚火归位。搭配健胃消食、化肉食积的山楂,引火下行的熟地黄,健脾顺气的陈皮,清香怡人的桂花,煮一锅口感酸甜,健脾胃,消食滞的茶饮。深秋时节,丹桂飘香,我们还品秋之余,为冬日进补做准备的同时,却又为上火烦扰。此茶饮能降虚火,对咽喉异物感、久咳少痰、食欲欠佳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适合大众进补时及秋冬保健食用。 小贴士:消化道溃疡者不宜。 6、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汤源自《温病条辨》 组成:北沙参15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生甘草5克、桑叶10克、生扁豆10克、天花粉10克。 功效:清养肺阴,生津润燥。主治燥伤肺胃,津液亏虚。 适用范围:常见咽干口渴,干咳少痰等。 服用方法:水煎服,一日二次或代茶饮。可在上方基础上加黄精10克补气养阴,太子参15克补气健脾,生津润肺。也可单用黄精100克左右,炖猪肉、炖鸡食用等;或太子参100克,焖猪蹄髈、炖鸡食用。■ 【来源: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广东省中医院、佛山市中医院、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