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养生保健

秋天吃这3种肉,进补贴膘不用愁

发布日期:2022-10-15 16:45:05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秋天要贴秋膘,家长们每天总思考着如何荤素搭配、烹饪营养菜肴,才能为孩子成长加把力。

  谈及秋季进补,总结来说,便是确定孩子无积食无病痛再结合气候特点及孩子喜好按需进补。今天就给大家讲讲,秋季最适宜吃的几种肉,分别是:鸭肉、兔肉、鱼肉。

  下面和大家详细聊聊这几种肉的主要功效和食疗方。

  1

  “秋风起,鸭子肥”

  ”秋季,是鸭肉最肥美之时,适宜用来贴秋膘。

  《食疗本草》中说:鸭肉能“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

  《本草纲目》也曾记载:鸭肉“主大补虚劳最消毒热利小便,除水肿,消胀满,利脏腑,退疮肿,定惊病”。

  对比其他大多都是温热性的肉,鸭是水禽,水是阴性的,而且鸭子吃的主要也都是水生物。

  鸭肉性凉,具有滋养肺胃、健脾利水的功效。给孩子吃鸭肉可以安抚燥气,滋阴补虚

  当然,这里指的适合孩子吃的鸭肉不是说烧鸭、烤鸭那种菜式,那些对于小孩来说过于肥腻,不好消化。

  但毕竟儿为虚寒,状态好时少量吃点也是可以的。尤其是在孩子特别想吃的时候,可以安抚好孩子的情志,适当满足

  孩子吃鸭肉,最适合就是煲汤,原汁原味,鲜美清爽。给孩子做一道沙参百合老鸭汤,可以滋阴润燥,清化痰热。

  食疗方·沙参百合老鸭汤

  材料:沙参10克,百合10克,老鸭肉100克,生姜3克,盐适量。

  做法:将鸭肉切成小块,清洗干净后焯水,再与百合、沙参、生姜同入砂锅,加水适量,文火慢炖,待鸭肉熟后调味,分次服用,饮汤,也可少量食肉

  功效: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宜忌:适用于感冒后期咽干口干、大便干结、有痰稍黄的症状;3岁以上辨证服用;蚕豆病可用。

  很多小孩不喜欢喝鸭汤,因为有腥味。

  其实处理鸭肉的时候清洗干净焯水后去除血水,大部分的腥味都会被消除,小孩子也更易接受。

  如果孩子本身体质比较虚弱受湿热影响而导致出现食欲不振大便干燥手足心热的症状等,就适合喝这道汤,也可适当吃一些鸭肉。

  2

  “荤中之素” 兔肉

  兔肉包括家兔肉和野兔肉两种,这里特指的是家兔肉

  家兔肉又被叫做菜兔肉,被称为“荤中之素”。在《本草纲目》中,兔肉可以“凉血,解热毒,利大肠。”

  兔肉性凉味甘,可以滋阴去火,补中益气,凉血解毒,极易被消化,消化率高达85%,特别适合小孩子食用。

  下面这道兔肉补虚汤,里面有太子参、山药、大枣,可以补血益气,适合营养不良、身体瘦弱的小孩吃。

  但还是要强调,这款汤品比较补益,需要在服用前确认孩子的消化情况。

  食疗方·兔肉补虚汤

  材料:兔肉100克,太子参、山药、去核大枣、枸杞子各10克,盐适量。

  做法:将兔肉洗净切块,加入诸药,加水适量,煮至肉熟透,晾温食用。

  功效:健脾益气、补气养血。

  适用年龄:3岁以上辨证服用;适用于气血不足,身体瘦弱,饮食减少等症状。

  家长给小朋友食用兔肉时要注意,因为兔肉性偏寒凉,如果是食用前已经因为脾胃虚寒出现了呕吐、泄泻,就不能吃了,而且兔肉不宜与鸡心、鸡肝同食

  3

  “莼菜银丝嫩,鲈鱼雪片肥”

  鱼肉营养高,比较好消化,适合给小孩、老人吃。我之前也说过,孩子很适合吃鲈鱼、泥鳅等补益功效强的鱼类。

  鲈鱼秋后始肥,肉白如雪,有“西风斜日鲈鱼香”之说。今天想继续给大家推荐鲈鱼,鲈鱼味甘、性平,归肝、脾、肾经,具有健脾、补气、益肾的功效

  在《嘉祐本草》中,鲈鱼可“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治水气”,对人体有良好的滋补作用。

  而且鲈鱼鱼刺较少,肉质白嫩清香,没有腥味,比较适合孩子食用,吃法多种多样,不管是清蒸、红烧还是炖汤都很合适。

  食疗方·清蒸鲈鱼(全家量)

  材料:鲈鱼1条,熟火腿15克,笋片20克,香菇4朵,香菜少许,姜片、葱丝各5克,盐3克,酱油少许,鸡汤50克。

  做法:将鲈鱼去除内脏,收拾干净,将火腿切片,与笋片、香菇、姜片、葱丝一起码在鱼身及周围处,放入蒸锅,大火蒸8~10分钟,鱼熟后立即取出,拣出姜片、葱丝;将鸡汤烧滚后,浇到鱼身上,再饰以香菜段即可。

  功效:补肝肾、益脾胃、化痰止咳。

  适用年龄:适用于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3岁以上辨证服用。

  在秋季吃鲈鱼,是再适合不过的选择。这道清蒸鲈鱼,鲜嫩清香,可以补中气、滋阴、开胃、催乳,是男女老少都通用的食疗方,这里给的分量,是可以全家人一起享用的。

  作为家长,看到孩子大口吃肉、大口吃饭就会很开心,合理喂养,按需喂养,营养摄入充足了,孩子才能长高长大。

  上述这几道肉食菜肴可以给孩子尝尝,建议是尽量安排在午餐,因为白天孩子消化能力好,代谢快,晚上孩子的脾胃需要休息。■

  【来源:许尤佳育儿堂,医学指导:许尤佳 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